梁應帥 梁成升
摘 要:中原地區智慧城市建設應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物聯網人才培養問題是其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點與突破點。充分發揮城市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大力發展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工作,是推進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建立完善全國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的職業能力測評體系和培養體系,從物聯網應用層面著手,建設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物聯網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的高職物聯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可快速提高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的智慧化建設進程。
關鍵詞:智慧城市;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12-00-03
0 引 言
中原地區農村人口多、城鎮化水平低,但商貿經濟相對發達,智慧化城市建設需求較為緊迫,物聯網技術服務應用型人才比較緊缺,探索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人才培養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物聯網技術的人才培養任務
物聯網產業的起步與發展,大力促進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為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任務。
(1)“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高度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是智慧化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
智慧城市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能有效地運用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城市運行信息,并對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等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實現城市管理和運行智慧化,為市民創設富裕、和諧、美麗的新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1]。
(2)物聯網是“物物相聯的互聯網”
國際電信聯盟(ITU)對“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描述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2]。通俗的講,物聯網是“物物相聯的互聯網”,具有“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的物理架構。
(3)高職院校是物聯網技術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主動承擔起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任務
物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新興戰略性產業已被列入“十二五規劃”,這是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物聯網相關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多億,“十三五”后期將形成萬億級規模,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將有五六十萬物聯網人才缺口[3]。
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做支撐,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物聯網產業的起步與飛速發展,要求高職院校應主動承擔起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任務,積極探索研究物聯網相關專業設置問題,為國家物聯網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做貢獻。
2 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將為中原地區“智慧化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服務應用人才支撐。
2.1 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現狀
河南省地處中原地區,屬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顯示,中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分布呈現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智慧城市發展的態勢,形成了以點帶面的分布形式[4]。如鄭州帶動新鄉、洛陽、許昌、濮陽等智慧城市建設。
另外,因為中原地區地處內陸,經濟基礎相對于沿海地區較差,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不夠完善,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明顯較弱,智慧城市建設就要把著力點放在滿足市民需求和城市發展全局上,找準突破口,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循序漸進,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2.2 面向智慧城市建設的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
(1)全國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
“全國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是“北京中天工信科技有限公司”結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聯合共青團中央中國高級人才培訓中心、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多家物聯網研發、生產、應用型企業、高校共同搭建的服務于整個物聯網產業鏈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是集物聯網行業創新的資源平臺、產品研發的實驗平臺、最新技術的推廣平臺、信息共享的匯聚平臺、企業發展的融資平臺、政府決策的支撐平臺。
(2)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
以河南濮陽物聯網平臺為例,作為全國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一個中原地區中小城市應用示范平臺,將依托全國物聯網專家委員會強大的人才優勢,為濮陽政府制定科學的物聯網發展政策和規劃提供咨詢服務。該平臺集聚科技資源和生產要素,吸引企業聚集,為企業提供市場信息、技術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協調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開展經濟協作,加速形成物聯網產業鏈,提升物聯網行業發展水平。
(3)面向物聯網人才的培養與認證,加快物聯網技術人才培養步伐,促進智慧城市建設進程。
為建設全國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的職業能力測評體系和培養體系,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專門成立了“全國物聯網考教推廣中心”。2014年4月,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授予“濮陽職業技術學院”為“全國物聯網職業能力考試測評中心”和“全國物聯網職業能力考試實訓基地”,這是中原地區首批物聯網人才測評中心與實訓基地。另外,計劃認證一批“全國物聯網職業能力考試技術研發中心”、“全國物聯網職業能力考試實訓基地”等稱號的企業,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申請各級政府的專項扶持資金。
物聯網職業能力考試“測評中心”、“實訓基地”、“技術研發中心”的建設,必將為河南乃至整個中部地區物聯網人才的培養與認證提供基礎支持,從而提升濮陽在全國物聯網人才方面的地區優勢,帶動濮陽市物聯網產業的興起及發展,促進中原地區中小城市“智慧化城市建設”進程。
3 高職教育是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
高職院校是培養中原地區中小城市“智慧化城市建設”物聯網技術應用人才的主要陣地,應結合城市特點突顯專業特色與方向。
3.1 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城市自身建設特點為依據,科學設置高職物聯網專業
以中原地區中小城市濮陽為例,進行科學設置高職物聯網專業問題探析。
(1)建設“智能物流”專業,打造濮陽大物流環境
濮陽地處河南、河北、山東三個省會城市的交匯處,是中原經濟區對接環渤海與京津冀經濟圈的前沿城市,是中原經濟區的重要出海通道。晉豫魯鐵路橫貫濮陽,與京九鐵路“十”字交會,構建起一條中原經濟區面向山東沿海港口的貨運大通道。濮陽可以利用晉煤、蒙煤發展煤化工和能源物流產業,建設中原地區“無水港”。通過建立物流基地,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引進一批大型物流企業,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實現北接中原城市群,南接濟南商圈,進而連接渤海城市圈的目的。
建設高職物聯網“智能物流”專業,對打造濮陽的大物流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面向地方水系,培養“智能水利”應用型人才
濮陽境內有河流97條,多為中小河流,分屬于黃河、海河兩大水系。過境河主要有黃河、金堤河和衛河。另外,較大的河流還有天然文巖渠、馬頰河、潴龍河、徒駭河等。為維護城市安全穩定,對水系進行智能化監控,在水網的不同樞紐區安裝監測設備,對水網內污水、流速、流量、水位等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通過對流量的分層監測掌握管道的淤結情況并及時加以疏通。選取一到兩條主要河流,建立水利監控試點。
(3)開設“智能旅游”專業,提升國家旅游城市水平
濮陽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發展潛力巨大。其中,國家級水利工程渠村分洪閘的長度雄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景區屬國家級紅色旅游景區渡。被稱為春秋時期“聯合國”的戚城遺址、“造字圣人”的倉頡陵廟、孔子講學遺址“學堂崗圣廟”、宋遼澶淵之戰遺址回鑾碑和御井是國內外旅客喜愛的旅游景點。古墓葬、古碑刻、古戰場、古建筑、革命戰爭紀念地等文物古跡二百多處,十幾處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設高職“智能旅游”專業,培養高素質旅游管理與服務人才,建設物聯網基礎設施,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公安、交通、衛生質檢等部門信息共享和協作聯動,結合旅游信息數據形成旅游預測預警機制,實現旅游市場信息的傳遞、實時交換和有效處理,為游客提供一個過程順暢、舒適度滿意度高、安全及品質有保障的高質量旅游服務,提升國家旅游城市水平。
(4)“智慧農業”專業為濮陽建設“休閑農業園”、實現“食品溯源”提供人才支撐
“智慧農業”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要以農業基地為對象,培養“互聯網+農業科技”應用服務人才。發揮“物聯網技術”在蔬菜林果種植、觀光、銷售等方面的科學指導,在質量、產量和綠色上下功夫,將農業種植、旅游觀光、采摘、餐飲、科普教育有機地整合成為一體,建設富有創意的科普休閑農業園,提高農民收益。
另外,濮陽是全國小尾寒羊繁育基地,每年向周邊地區提供優質種羊3萬多只。近年來加強品種選育,推廣科學飼養,優良特性更加穩定,品種優勢更加明顯。在工信部頒布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年)》中,明確提出要“實現食品行業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重點加快嬰幼兒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肉類、酒類等領域電子追溯系統建設指導。為此,高職物聯網專業(“智慧農業”方向)建設要在“食品溯源”上面做文章,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物聯網技術,建立種羊、羊肉全產業鏈追溯體系。通過“身份證”管理,實現養、宰、送、銷等全過程監管,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完整追溯體系管理,提高產品質量與食用安全。
3.2 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的原則
按照“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原則建設高職物聯網專業,培養本行業“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方面技能型應用人才
(1)以物聯網“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為高職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向”
高職教育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技能型應用人才。相應的,高職物聯網專業應從物聯網“應用層面”著手,按照專業知識“夠用”、職業工作能力與技能“過硬”的原則,培養物聯網“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方面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參照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高職物聯網專業課程的開發建設與改革
物聯網技術專業是個新興學科,要進行高職物聯網課程改革,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工作過程中完成工作任務,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首先,從物聯網應用層面開設《物聯網產業與技術導論》、《無線傳感網絡概論》、《RFID 技術概論》、《TCP/IP 網絡與協議》、《M2M 技術概論》等課程,讓學生不斷提升對“物聯網技術”的認識,掌握必要的“物聯網基礎知識”。同時,要充分發揮本專業“雙師型”教師的作用,將典型的物聯網“工作任務”與“項目案例”開發建設成高職課程,結合適當的人才培養模式,助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嚴格人才培養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技能物聯網應用型人才
a.專業基礎知識必須夠用。首先應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論、人文素質與法律知識,還應掌握本專業所必須的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知識,同時,諸如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物聯網專業技術知識,也在本專業學生應掌握的知識之列。
b.職業工作能力熟練過硬。從物聯網“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的角度來講,高職物聯網學生應具有物聯網系統的使用維護、安裝調試、后期服務等能力,還應具備相關的專業產品檢驗測試、銷售、技術服務技能。同時,掌握常用專業外文詞匯,具有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分析的能力,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物聯網專業人員必須具有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拓展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水平的能力。
c.職業道德素質良好。物聯網專業技術與知識高端,工作強度較大,要求從事此行業的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踏實肯干、愛崗敬業,同時要勤奮好學,不斷吸取新知識,業務工作要精湛,職業道德要高尚,創新意識要強。
高職物聯網專業要根據人才培養的核心知技點要求,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基礎知識把握必須夠用原則,加強應用性實踐環節,培養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較強崗位實踐操作技能,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的物聯網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4 結 語
河南省地處中原地區,屬于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產業的迅速崛起、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加快了中原地區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將為中原地區“智慧化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服務應用人才支撐,高職教育則是中原地區中小城市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高職院校是“物聯網專業”人才建設的主陣地,應結合城市建設特點科學設置高職物聯網專業,以物聯網“技術服務和工程實施”為高職物聯網人才培養方向,以“物聯網人才培養目標、地方產業及相關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為依據,參照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建設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發展道路,培養“知識夠用、能力過硬、素質強勁”的高技能物聯網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永民,杜忠潮.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及思考[J].中國信息界, 2011(2):28-32.
[2] 李劼.IOT就在身邊----物聯網的應用現狀與前景探析[J].電子世界,2012(14):20-21.
[3] 林樂虎.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政策措施[J].宏觀經濟研究,2013(11):81-86.
[4] 任利成,張明柱.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聚類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4):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