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膝骨關節病現狀
張毅鋒肖建春賴春暉劉勝新
(河源市人民醫院骨外二科,廣東河源517000)
摘要〔〕目的調查分析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膝骨關節病現狀。方法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1 668例,通過問卷調查、臨床癥狀以及膝關節X線檢查確診膝骨關節病患者632例,分析患病率與性別、年齡以及體重指數(BMI)之間的關系。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6例。對照組通過手法治療,觀察組同時聯合鈹針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有效率和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的改善情況。結果膝骨關節病患病率為37.9%。其中,女性的患病率〔68.8%(435/632)〕顯著高于男性〔31.2%(197/632)〕(P<0.01)。年齡>75歲的人群膝骨關節病患病率(50.2%)明顯高于68~75歲(31.8%)與60~68歲(18.0%)(P<0.05)。BMI>30 kg/m2的患病率顯著高于25~30 kg/m2與0~25 kg/m2兩個水平,分別占53.0%(335/632)、31.5%(199/632)、15.5%(98/632)(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3.0%)顯著高于對照組(84.5%)(P<0.01)。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功能各項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膝骨關節病患病與性別、年齡、BMI存在密切的聯系。手法聯合鈹針治療效果顯著,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膝骨關節病;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4.3〔
基金項目:廣東省新技術開發基金(gd2018722)
第一作者:張毅鋒(1973-),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關節、脊柱外科研究。
膝骨關節病患者通常表現出關節部位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功能障礙,甚至部分患者會出現殘疾〔1〕。本研究調查分析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膝骨關節病現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 668例研究對象,其中男811例,女957例,年齡60~86〔平均(70.1±9.2)〕歲。632例膝骨關節病通過問卷調查、臨床癥狀以及膝關節X線檢查確診。對照組(僅手法治療)男97例,女219例;年齡61~86〔平均(71.0±8.8)〕歲;病程2~10〔平均(5.5±1.0)〕年。觀察組(手法聯合鈹針治療)男100例,女216例;年齡60~85〔平均(71.5±8.6)〕歲。病程2~12〔平均(5.7±1.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調查分析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年齡以及是否存在膝骨關節病等相關癥狀,同時應用X線對膝關節進行檢查。觀察膝骨關節病在性別之間的差異性,將患者分成“60~67歲、68~75歲、>75歲”三個年齡段,以及“0~24、25~30、>30 kg/m2”三個體重指數(BMI)水平,分析患病率與性別、年齡以及BMI之間的關系。
1.3治療方法①手法治療。患者仰臥,伸直膝關節,醫務人員將兩手分別放于脛腓骨上方和髕骨上方,按壓膝關節,用力均勻適當,并一手固定住踝部,一手置于膝蓋上,搖動握踝手,逐漸增加搖動幅度,15 min/次,1次/d,堅持30 d。同時可以通過拇指對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昆侖等穴位進行點壓,力度均勻適度。②鈹針治療。在膝關節部位選擇10個左右壓痛點,常規消毒后,選擇垂直進針的進針方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調整進針深度,進針后在針感層松解疏通,實施線式松解,然后按壓5min左右,穿刺點則使用無菌敷料覆蓋,并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潔,1次/w,療程3 w。
1.4觀察指標痊愈:癥狀體征消失,膝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顯著提高。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緩解,膝關節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一定程度提高。有效:癥狀體征有所好轉,但是膝關節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無效:未見明顯的變化。膝關節功能的改善主要從步行能力、關節活動度、內外翻畸形、疼痛、伸展活動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進行評估,總分100分。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患病率和性別之間的關系膝骨關節病患病率為37.9%(632/1 668)。其中,女性患病率〔68.8%(435/632)〕明顯高于男性〔31.2%(197/632)〕(χ2=179.253,P<0.01)。
2.2患病率和年齡之間的關系 年齡>75歲患病率〔317例(50.2%)〕明顯高于68~75歲〔201例(31.8%)〕與60~67歲〔114例(18.0%),P<0.05〕。
2.3患病率和BMI之間的關系>30 kg/m2的患病率〔335例(53.0%)〕顯著高于25~30 kg/m2與0~24 kg/m2〔199例(31.5%)、98例(15.5%)〕(P<0.05)。
2.4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的比較( n, n=316)
2.5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治療后觀察組膝關節功能各項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分, n=316)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2〕,其主要表現是關節軟骨面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也是患者因膝關節疼痛就診的最主要原因〔3〕。膝骨關節病發病與慢性損傷、骨密度下降及存在外傷史等有密切聯系,據臨床資料顯示近年膝骨關節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是影響老年患者晚年生活的常見慢性疾病之一〔4〕。本研究河源市老年常住居民膝骨關節的患病率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5〕,故加強老年人群膝骨關節病的監測、與發病密切相關因素的研究以及做好膝骨關節病的診治工作對于降低膝骨關節病的患病率、提高治療效果意義顯著〔6〕。
臨床研究發現膝骨關節病的患病率與性別、年齡以及BMI存在緊密的聯系〔7〕,其中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BMI上升,膝骨關節病的患病率也會隨之上升。女性絕經后機體激素水平會失衡,影響關節軟骨的代謝,是引起膝骨關節病重要病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逐漸衰老,伴隨著細胞功能的削弱和骨密度的降低,導致老年人群膝骨關節病的患病率顯著提高。BMI上升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加快關節的退變,同時BMI過高會影響脂質代謝而產生炎性物質,是誘發膝骨關節病的重要因素〔8〕。本研究結果與宋雄英等〔9〕基本一致。因此需要加強對老年人群膝骨關節病的監測,加強體育鍛煉,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控制體重,其中女性群體更需重視。
手法治療能夠促進膝關節血液的循環,增高組織的痛閾,對于減輕疼痛、恢復功能障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鈹針治療則能順暢氣血、濡養筋脈以及通經活絡〔10〕,同時能夠促進關節內力達到平衡,減少對感覺神經末梢的壓迫,緩解癥狀、促進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與鄧寧等〔1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手法聯合鈹針在膝骨關節病治療中發揮出積極顯著效果〔12〕。
4參考文獻
1黃樂天,和曉峰,劉兵.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常見臨床癥狀的病因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10):69-70.
2黃鐵銀,陳新華,李笑男.針刺配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703-4.
3安剛,劉劍秋,付英姿,等.中醫治療老年膝關節骨關節炎49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132-3.
4郭梅.社區老年膝骨關節炎臨床X線表現(附40例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4):274.
5何春紅,譚妃英,楊金枚,等.廣州市越秀區老年人膝骨關節病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08;15(7):8-10.
6熊昆.探討X線與MRI在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3;33(1):38-9.
7宋素艷,于素靜,劉建春,等.唐山地區中老年膝骨性關節炎流行病學及相關因素調查〔J〕.醫學信息,2013;26(6):250-1.
8王翠.針刺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骨關節病4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3;22(2):25.
9宋雄英,李雪峰,劉春陽,等.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地區老年人膝骨關節病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667-9.
10張松.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9(9):96-7.
11鄧寧,冉群芳,金濤,等.鈹針配合手法治療對膝骨關節病功能障礙及疼痛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2;37(1):59-63,76.
12李冉,白嵐,李樹祝.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治療模式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104-7.
〔2013-09-23修回〕
(編輯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