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量表分析腦卒中后疲勞相關因素及對老年人預后的影響
王利卞光榮馬先軍杜青趙樹琴喬本玉
(連云港市中醫院神經內科,江蘇連云港222000)
摘要〔〕目的探討多量表分析腦卒中后疲勞(PSF)相關因素及對老年人預后的影響。方法選擇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該院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急性期患者200例。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對梗死部位進行標記,統計各梗死部位所具有的患者例數等情況。半個月內進行疲勞嚴重度量表(F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評分(NIHS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等量表評分,判定PSF的相關因素。經規范治療后3個月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評分。統計并分析不同部位的腦梗死與相關因素的關系,兩組患者預后情況以及分析PSF與各因素及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結果皮層下多發性梗死及基底節區的梗死所占比例最高,分別是35.50%(71/200)及26.50%(53/200)。有血壓及腦卒中病史的患者腦梗死發生在基底節區的比例較高,分別為66.04%(35/53),47.17%(25/53)。PSQI評分為11~21分以及NIHSS評分為9~20分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皮層下多發性位置以及基底節區。此外,梗死部位發生在基底節區的患者產生PSF的比例為最高,達到92.45%(49/53)。有PSF組半個月內的FSS評分、NIHSS評分及PSQI評分均顯著高于無PSF組,治療后3個月的Barthel指數亦顯著高于無PSF組(均P<0.05)。PSF與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病史、PSQI評分及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與Barthel指數呈負相關,但與性別無明顯相關性。結論利用多量表分析PSF相關因素并指導老年人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十分必要,值得臨床重視。
關鍵詞〔〕多量表分析;腦卒中后疲勞
中圖分類號〔〕R743〔
基金項目:連云港市青年科技計劃項目(No.Q1209)
第一作者:王利(1977-),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方面的研究。
腦卒中多發于老年人。疲勞是涉及人體運動能力和情感、認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主觀體驗。有報道稱〔1〕,真實疲勞感覺通常是在進行體力或者腦力勞動時容易缺乏主觀努力的愿望。對于腦卒中后疲勞(PSF)而言目前仍無可廣泛接受的相關定義。雖然Kutlubaev等〔2〕將PSF描述成慢性、病理性以及持續性機體極度疲倦以及能量缺乏,但對于PSF相關因素研究以及PSF對于老年人預后的影響臨床上鮮有研究,本文評價PSF對預后的影響。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住院治療的腦梗死急性期患者200例,其中男129例,女71例,年齡60~89〔平均(68.8±3.2)〕歲。入選標準:(1)患者疾病診斷滿足1995年時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3〕,且經過頭顱磁共振成像(MRI)證實;(2)患者生命體征均為穩定狀態;(3)不含其他嚴重的并發癥,例如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及嚴重的肺部感染等;(4)患者年齡≥60歲;(5)病程≤15 d。排除標準〔4〕:(1)有短暫性的腦缺血發作;(2)有失語癥狀;(3)有既往性神經系統病變者,例如腦腫瘤和多發性硬化以及帕金森病和腦外傷等;(4)患者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17分;(5)有卒中后抑郁癥狀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檢查,對梗死部位進行標記,統計各梗死部位所具有的患者例數等情況。在半個月內分別實施疲勞嚴重度量表(F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評分(NIHS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等多量表分析〔5〕,經規范治療之后3個月實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評分。根據FSS評分判定患者是否有PSF進行分組,其中有PSF組125例,男78例,女47例。年齡65~89〔平均(67.7±5.4)〕歲;無PSF組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齡60~83〔平均(66.6±3.1)〕歲。兩組性別比和年齡等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頭顱MRI診斷方法采用美國GE公司所產0.35T永磁型磁共振儀進行診斷,常規檢查T1、T2、T2FLAIR、DWI等序列。
1.3觀察指標分析不同部位的腦梗死與相關因素的關系,患者預后情況以及分析PSF與各因素及生活質量的相關性。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計數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實施t檢驗,PSF與篩選后相關因素的相關性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及Spearman相關性分析。
2結果
2.1不同部位的腦梗死與相關因素的關系分析 皮層下多發性梗死及基底節區的梗死所占比例最高,分別是35.50%(71/200)及26.50%(53/200)。有血壓及卒中病史的患者腦梗死發生在基底節區的比例較高,分別為66.04%(35/53),47.17%(25/53)。PSQI評分為11~21分以及NIHSS評分為9~20分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皮層下多發性位置以及基底節區。此外,梗死部位發生在基底節區的患者產生PSF的比例為最高,達到92.45%(49/53)。見表1。
2.2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有PSF組半個月內的FSS評分、NIHSS評分及PSQI評分均顯著高于無PSF組,治療后3個月的Barthel指數亦顯著高于無PSF組(均P<0.05)。但兩組在MMSE評分方面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PSF與各因素及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PSF與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卒中病史、PSQI評分及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r=0.654,0.723,0.766,0.862,0.850,0.878,均P<0.05),與Barthel指數呈負相關(r=-0.822,P<0.05),但與性別無明顯相關性(r=0.125,P>0.05)。

表1 不同部位的腦梗死與相關因素的關系分析( n)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 s)
與無PSF組比較:1)P<0.05
3討論
PSF在卒中幸存者當中也是一個普遍和長期存在的問題,其發生頻率在各學者的報道中亦有所差異〔6〕。有報道稱〔7〕,PSF在獲得良好治療和心理康復訓練的患者群體中,亦可能成為唯一后遺癥長期存在。亦有報道表明〔8〕,PSF甚至是卒中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一種獨立性危險因素。由于卒中多發于老年人,因此,研究PSF的相關因素以及其對于老年人預后的影響十分必要。
本研究表明腦梗死部位位于基底節區以及皮層下多發性梗死者在臨床的占比較大,且PSQI評分與NIHSS評分較高者更易發生腦梗死。符合吳丹等〔9,10〕的結果,與臨床實際情況基本相符,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能和老年人群體中腔隙性腦梗死的多發有關。在前期研究中已觀察20余例患者,結果發現梗死部位處于基底節區的患者發生PSF的比例較多,這也證實了本文的研究結論。本研究還與國外Mills等〔11〕的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表明PSF對于FSS、NIHSS及PSQI評分以及Barthel指數有一定影響,同時亦提示PSF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進一步經過相關性分析后表明上述因素確實均為PSF的相關因素,此類因素在臨床治療過程以及大多數學者的有關報道中均有提及〔12〕,本研究結果可與之相互印證。同時也證實了PSF對患者生存質量具有較大影響,具體而言,有PSF的患者其Barthel指數更低,而Barthel指數即是對生存質量的主要體現。這也符合了陳仰昆等〔13,14〕的報道,其指出,有PSF的卒中患者Barthel指數甚至低于33左右,而Barthel指數介于21~49分時可判定為嚴重的功能缺陷,因此患者的生活質量較低,預后不樂觀。此外White等〔15〕亦有類似的報道可加以佐證。
綜上所述,PSF相關因素主要是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病史、PSQI評分、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等。同時,PSF的存在對老年卒中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大影響,臨床治療時應加以關注,值得重視。
4參考文獻
1馬彥,樊繼軍,趙衛華,等.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三級治療方案效果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35(10):1147-9.
2Kutlubaev MA,Shenkin SD,Farrall AJ,etal.CT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of fatigue at one month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 Extra,2013;3(1):26-34.
3Moran GM,Fletcher B,Calvert M,etal.A systematic review investigating fatigue,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following TIA and minor stroke:protocol paper〔J〕.Syst Rev,2013;8(2):72.
4吳春薇,靳二虎,劉占東,等.腦卒中后疲勞相關因素及影像學特征的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10):880-2.
5楊莉莉,孫秋華.腦卒中后疲勞相關因素與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0):2461-4.
6于開軍,崔志,馬福志,等.120例腦卒中所致精神障礙臨床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33(2):140-1.
7郭強.腦卒中后疲勞治療的運動功能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2):204-5.
8Parks NE,Eskes GA,Gubitz GJ,etal.Fatigue impact scale demonstrates greater fatigue in younger stroke survivors〔J〕.Can J Neurol Sci,2012;39(5):619-25.
9吳丹,王林,滕偉禹,等.腦梗死急性期疲勞與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功能障礙的相關性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2):216-9.
10Hubacher M,Calabrese P,Bassetti C,etal.Assessment of post-stroke fatigue:the fatigue scale for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s〔J〕.Eur Neurol,2012;67(6):377-84.
11Mills RJ,Pallant JF,Koufali M,etal.Valida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Fatigue Index for stroke(NFI-Stroke)〔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2;15(10):51.
12李成棟,陳治林,黃寧,等.腦卒中后疲勞的中醫證候聚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8):913-5.
13陳仰昆,肖衛民,袁偉杰,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疲勞癥狀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8):640-2.
14馬晨.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的時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9):2579-80.
15White JH,Gray KR,Magin P,etal.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post-stroke fatigue in community 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a prospective qualitative study〔J〕.Disabil Rehabil,2012;34(16):1376-84.
〔2013-10-27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