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與心血管病剩余風險的關系
容春莉
(河北省人民醫院心內二科,河北石家莊050051)
摘要〔〕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與心血管病剩余風險的關系,探討HDL-C、TG對心血管病剩余風險的預測價值。方法選擇60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0 mmol/L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患者,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n=22)、穩定性心絞痛組(n=38),測定血脂和血糖指標,詳細記錄臨床特征并進行分析。結果急性心肌梗死組HDL-C水平低于穩定性心絞痛組(P<0.05),急性心肌梗死組TG/HDL-C的比值顯著高于穩定性心絞痛組(P< 0.01)。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與TG/HDL-C的比值呈正相關(回歸系數β值=0.033 2,P< 0.001),與HDL-C呈負相關(回歸系數β值=-0.095 5,P=0.022),而與總膽固醇(TC)、TG和LDL-C無顯著相關。結論HDL-C水平低和TG/HDL-C的比值高是CHD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TG/HDL-C的比值能更強地預測CHD患者的心血管病剩余風險。
關鍵詞〔〕冠狀動脈疾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心血管病剩余風險
中圖分類號〔〕R541.4〔
第一作者:容春莉(1974-),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高脂血癥研究。
血脂異常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CHD的主要危險因子〔1〕,降低LDL-C水平可以減少將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而且危險性大小取決于LDL-C降低程度〔2,3〕;而且即使降低了LDL-C水平,仍有顯著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存在,即心血管病的剩余風險。在臨床工作中,對CHD患者應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調脂藥物進行二級預防,將CHD水平作為治療的目標,以期減少將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然而,一部分CHD患者雖經正規藥物治療CHD達標后,仍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筆者選取這樣的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對心血管病剩余風險的預測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河北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住院的CHD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齡46~78歲〔平均(65.4±10.3)〕歲,所有患者均給予CHD的二級預防藥物(阿司匹林腸溶片、他汀類藥物等)至少2個月,并且LDL-C<2.60 mmol/L,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MI)組(n=22)、穩定性心絞痛(SA)組(n=38)。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血壓、血糖、主要心血管病家族史等方面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但AMI組較SA組吸煙率高(P<0.05)。見表1。
入選標準:CHD患者,臨床表現及心電圖變化均符合WHO診斷標準,經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判斷至少有1處狹窄50%以上;AMI的診斷按照ESC2002年的診斷標準;SA的診斷按照ESC2006年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慢性心力衰竭;甲狀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并發炎癥;腫瘤;近半年內重大外傷、手術及腦血管病史。
1.2方法采集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入院后血壓、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身高、體質量,并計算出體質量指數(BMI)。AMI患者入院后即刻、SA患者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測定生化指標。膽固醇氧化酶法測定總膽固醇(TC),甘油激酶法測定TG,磷鎢酸鎂沉淀法及酶法測定HDL-C,直接法測定HDL-C,酶法測定血糖,以上指標均由專人操作。根據結果計算出每個患者的TG/HDL-C的比值。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兩組患者LDL-C、TC和TG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AMI組HDL-C水平低于SA組(P<0.05),AMI組TG/HDL-C的比值顯著高于SA組(P< 0.01)。見表2。
2.2各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與AMI危險性的關系將兩組患者作為整體,以AMI之有無作為因變量Y(有AMI=1; 無AMI=0),以年齡(x1)、性別(x2,男=1;女=0)、BMI(x3)、吸煙(x4,吸煙=1;無吸煙=0)、TG(x5)、TC(x6)、LDL-C(x7)、HDL-C(x8)、TG/HDL-C的比值(x9)共9個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MI的危險性:與TG/HDL-C的比值呈正相關(回歸系數β值=0.033 2,P< 0.001),與HDL-C呈負相關(回歸系數β值=-0.095 5,P=0.022),而與TC、TG和LDL-C無顯著相關。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 s)
與SA組比較:1)P<0.05;吸煙指規律吸煙2個月以上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 s)
與SA組比較:1)P<0.05,2)P<0.01
3討論
血脂異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CHD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4〕,低水平的HDL-C是CHD的預測因子〔5,6〕。近來又證明TG升高也是CHD的一項獨立的危險因素〔7〕。由于對TG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重新認識,有人提出TG/HDL-C比值與CHD有密切關系〔8〕,并將TG/HDL-C比值作為預測CHD的指標,甚至比單獨的LDL-C或HDL-C對CHD的預測價值還大。
多項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均證實,應用降脂干預治療能減少CHD的危險,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國際和國內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一致推薦LDL-C水平達標是防治心血管病變的首要目標,2001年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3次指南把LDL-C看作是血脂控制的基石,因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備受世界各界學者和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調脂首要目標是降低LDL-C,對于高危患者要強化、嚴格達標。然而,僅僅LDL-C達標卻忽視其他的血脂異常,如HDL-C降低和TG升高,同樣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生。Framingham心臟研究和冠狀動脈一級預防試驗和多危險因素干預試驗研究結果均證實血清HDL-C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呈負相關,HDL-C降低和TG升高被認為是CHD的獨立或協同危險因素。Yang等〔9〕發現血漿TG、TC、LDL-C的濃度會影響HDL-C的濃度,尤其是會改變HDL-C顆粒的大小,特別是TG的濃度能夠改變HDL-C亞類的分布。因此,不但要重視HDL-C的數量,更要重視其結構和質量。本研究所有患者的LDL-C水平均達標,符合指南的要求。但觀察結果顯示,AMI組HDL-C水平低于SA組,是導致將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之一。但是兩組的TG水平未顯示出統計學差異,考慮與以下兩方面有關:(1)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經過了飲食控制和他汀等藥物的治療,血脂得到了改善,使TG水平下降。(2)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AMI組患者吸煙率大大高于SA組,一方面,可能與患者吸煙損傷血管內皮有關;另外,動脈粥樣硬化早期也會出現內皮功能紊亂和內皮損傷,最終導致吸煙者出現心血管病變。
TG和HDL-C水平保持平衡狀態對于降低心血管病變風險意義重大。TG/HDL-C比值較單項血脂測定結果能夠更準確地反映患者體內脂質代謝的綜合水平,能更強地預測CHD患者心血管的剩余風險。
因此,通過綜合干預心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全面控制混合性血脂異常,不但要使CHD患者LDL-C水平達標,更要重視降低TG和升高HDL-C水平,尤其是注意TG/HDL-C的比值,可進一步降低心血管病的剩余風險。
4參考文獻
1Nakamura H,Arakawa K,Itakura H,etal.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pravastatin in Japan(MEGA Study):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6;368:1155-63.
2Cannon C,Braunwald E,McCabe C,etal.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lipid lowering with stati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ew Engl J Med,2004;350:1495-504.
3Waters D,Guyton J,Herrington D,etal.Treating to New Targets(TNT)Study:does lower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below currently recommended guidelines yield incremental clinical benefit〔J〕.Am J Cardiol,2004;93:154-8.
4Cleeman JI.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s treatment panelⅢ)〔J〕.JAMA,2001;285:2486-97.
5Zeljkovic A,Spasojevic-Kalimanovska V,Vekic J,etal.Does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LDL and HDL particle size improve predi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J〕?Clin Exp Med,2008;8(2):109-16.
6Satoh H,Nishino T,Tomita K,etal.Risk factor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young middle-aged Japanese men:results from a 10-year cohort study〔J〕.Intern Med,2006;45(5):235-9.
7Coughlan BJ,Sorrentio MJ.Dose hypertriglyceridemia increase the risk of CAD〔J〕? Post Graduate Med,2001;108:77-84.
8劉梅顏,郭丹杰,胡大一,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的評價〔J〕.中國醫刊,2002;37(1):32-4.
9Yang Y,Yan B,Fu M,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lipid concentrations and HDL subclasses 〔J〕.Clin Chim Acta,2005;354(1):49-58.
〔2013-09-18修回〕
(編輯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