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對成功老齡化認知、生活管理策略運用的比較
張玉紅劉洋張宇梅胡敏金勝姬
(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對成功老齡化(SA)情況和差異及在選擇策略,優化策略,生活管理策略(SOC)上運用情況。方法使用問卷法對南京仙林大學城醫學院校學生100名及非醫學院校學生92名和中老年人194名進行問卷調查。結果①中老年人對SA及其相關因素認識情況優于醫學生和非醫學生。②年齡、身體狀況和職業等是SA和SOC使用情況的影響因素。③醫學生和中年人選擇性選擇(ES)策略運用得好。④生活評價高的人在SA認識情況和SOC運用上較好。⑤SA與SOC呈正相關。結論不同人群對SA及其相關因素的認識和SOC的運用差異顯著。
關鍵詞〔〕成功老齡化;生活管理策略;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R47〔
通訊作者:金勝姬(1969-),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研究。
第一作者:張玉紅(1989-),女,碩士在讀,主要從事傷口造口護理研究。
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發展中國家這一問題更突出〔1〕,而有效的生活管理模式能促進成功老齡化(SA)。SA是指在老化過程中尚存在軀體和認知等功能狀況無改變或改變甚微的老年人群〔2〕。本研究試圖從積極的角度了解不同年齡人群對SA、生活管理策略(SOC)認識情況的差異。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方法,抽取南京仙林大學城醫學院校大學生100名,非醫學院校大學生92名,59歲以下中年人120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74名。平均年齡分別為(21.66±1.21)歲、(21.69±0.93)歲、(49.15±0.54)歲和(65.47±4.87)歲。男190人,女196人;職業上醫學生100人,非醫學生92人,工人39人,職員90人,無職業6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90人,高中59人,大學及以上237人;對生活狀況主觀評價方面,大部分時間快樂的255人,感到無聊、孤獨61人,感到富足有成就70人;對身體狀況主觀評價為好及以上的有296人,不是很好的有90人。
1.2測量工具問卷包括兩部分,前部分采用Lu〔3〕編制的問卷,包括一般資料(即性別、年齡、職業等),SA相關因素的重要性,包括27個項目,5分代表非常重要,4分重要,3分有點重要,2分不太重要,1分不重要,27題總分合計得分高的認識程度高。后部分由Freund等〔4〕編制,王葉梅等〔5〕修訂的SOC問卷,包括選擇性選擇(ES)、基于喪失的選擇(LBS)、優化(O)、補償(C)4個維度。每一個維度都有3個項目,共12個項目。ES高分表明個體有清晰的目標(不是模糊的目標)或選擇一定數量的目標集中資源(不是在同一時間有大量的目標),或根據目標的重要性建立了目標的層次(不同于把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目標都當成有相同的重要性)。LBS高分表明個體當面臨與實現目標有關的手段喪失時,會把資源集中在最重要的目標上或放棄較不重要的目標或重構目標的層次或調整自己的期望水平,而不是還維持有關實現目標的手段喪失出現之前數量的目標或是不改變原來的期望水平,而還保持原來的目標層次。O高分表明個體會投入大量的行為來獲得實現目標的手段或是對目標的承諾或付出更多的努力、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C高分表明當面臨實現目標的手段喪失時,會采取可以替代的手段等大量的行為,如尋找新的手段或目標追求的道路或激活未使用的技能和資源。該問卷用的是二選一法,每一個項目有兩個陳述,一個陳述描述了與SOC有關的行為(目標項),而另一個陳述是非SOC相關的行為(干擾項)。每一個項目的干擾項和目標項的順序以隨機的順序排列。對項目的反應是,有描述兩個虛擬的人物A和B的生活管理行為的陳述,要求被試作出決定哪一個更像自己,選中一個反映SOC行為的,計1分,否則為0分。4個分量表得分的總分為SOC得分,這樣每一個分量表的得分全距為0~3,SOC量表總分全距為0~12。
1.3資料收集采用統一指導語向調查對象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及問卷填寫方法,由研究者統一收回。共發放問卷410份,收回有效問卷386份,問卷有效率 94.12%。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性檢驗。
2結果
2.1不同人群對SA了解情況有59.5%老年人對SA有點了解和比較了解高于在校醫學生(50.0%)和在校非醫學生(51.2%)及中年人(55%)。
2.2不同人群SA認知程度比較以不同人群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不同年齡階段SA得分存在差異(F=7.901,P<0.01)。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發現非醫學生缺乏對SA的了解,得分(110.5±13.29)低于老年人(117.28±12.74)、中年人(116.95±14.52)、醫學生(119.11±10.53)三類人群(P均=0.00)。
2.3生活狀況主觀評價、職業對SA認知程度的影響生活狀況主觀評價不同的人群在SA認知上存在差異性(F=6.133,P=0.002),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發現:生活評價為富足有成就的人對SA認知程度(120.63±13.05)高于大部分是快樂的人(115.51±12.16)及無聊孤獨的人(113.00±16.66)(P=0.004,P=0.003)。不同職業人群SA相關因素得分存在差異(F=6.025,P=0.00),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發現在校非醫學生得分(110.51±13.30)低于在校醫學生(119.11±10.53)(P=0.00)、職員(117.70±13.29)(P=0.00)、無職業人群(116.80±14.65)(P=0.003)及工人(116.10±13.98)(P=0.044)。
2.4不同年齡階段選擇、優化、補償SOC生活管理策略運用情況比較以不同年齡階段人群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中年與老年人群的SOC總得分存在差異〔(8.82±2.22) vs (8.18±2.35)分,P<0.05〕。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發現中年人的SOC總得分高于在校非醫學生〔(7.98±2.28)分,P=0.008〕,與醫學生無差異〔(8.56±2.30)分,P>0.05〕;在SOC的下部維度中ES得分上醫學生〔(2.44±0.77)分〕和中年人的得分〔(2.24±0.87)分〕均高于在校非醫學生〔(2.05±0.86)分,P=0.002,P=0.007〕,與老年人無差異〔(2.31±0.92)分,P>0.05〕。
2.5身體狀況、生活狀況主觀評價對SOC運用的影響身體狀況與SOC總分,ES總分存在明顯差異,身體狀況好的人群SOC總分和ES總分均高于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的人群(P=0.003,P=0.026)。生活評價對SOC策略及下部緯度中C策略的運用有影響,生活評價為富足有成就感和大部分是快樂的人群SOC得分(P=0.025,P=0.003)和C得分(P=0.005,P=0.001)均高于無聊孤獨的人群。見表1。
2.6SA與SOC的相關性SA與SOC呈正相關(r=0.139,P=0.006),SA與SOC下部緯度中的O,優化C策略的運用呈正相關(r=0.141,P=0.05,r=0.110,P=0.031),SA與ES、LES不相關(r=0.52、0.47,P>0.05)。

表1 身體狀況、生活狀況主觀評價及職業對SOC
與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比較:1)P<0.05;與無聊、孤獨比較:2)P<0.05,3)P<0.01;4)ES均分;5)C均分
3討論
本研究發現,老年人對SA的了解較好,可能由于這類人群接受老齡人角色,更有意識關注老齡化的相關信息。醫學生和非醫學生現在處于年輕時期,覺得老化離自己很遠,所以不夠關心老化的相關知識。非醫學生對老齡化現象認識淡薄,接受相關知識的途徑也比較有限。
生活評價為富足而有成就感的人群有良好的心理感受,更有可能實現SA,王葉梅等〔5〕也得出主觀幸福感與SA有相關性的結論。中年人善于運用SOC,有研究〔5〕表明65歲以下的人因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廣泛的社會關系等外部資源,能更充分地運用SOC,尤其是ES策略。
本研究結果表明運用SOC能夠增進身心健康,其中C策略能夠緩解消極心理體驗。SOC策略對主觀幸福感有影響,因其對資源起著調節和平衡作用。當目標遭遇失敗時,采用外部資源來達到目標或采取自我保護等C策略,可減少自我概念所受到的威脅,使人不會對自己的能力或內在品質做出過多的負面評價〔6〕,因此C策略能緩解當目標受阻或受挫時個體的消極心理體驗,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崔淼〔7〕也得出C策略對自尊有積極作用的結論。研究〔8〕表明,增加社會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老年人認知功能方面的損失,從而有效地增加了老年人心理上的幸福滿足感。
善于運用SOC能夠促進SA。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各種資源的限制(如疾病),也會遇到各種機遇(如教育),而這些又都可以通過選擇、O和C三種成分相互作用而得到調整適應。Jopp等〔9〕認為SOC模型中的SOC綜合策略、LBS、O和C策略對老年人的資源限制具有緩沖作用,它們的保護性作用抵消了低資源對老齡化滿意度的負面影響,使老齡化滿意高。馮金平〔6〕也得出SOC對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均有顯著預測作用的結果。Abraham等〔10〕發現,當使用SOC后,老年人比年輕人的表現更好。Gurung等〔11〕認為老年人在C策略上使用的更多,因此增加社會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老年人認知功能方面的損失。
4參考文獻
1李春波,張明園,張新凱.成功老齡的初步研究:判別標準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20(2):67-9.
2吳燕璟,王魯寧.100例成功老齡認知功能及相關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4):432-4.
3Lu WJ.Successful aging through older adults' particip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s in China〔D〕.Soongsil University,2010.
4Freund AM,Baltes PB.Selection,po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as strategies of life management:correlations with subjective indicators of successful aging〔J〕.Psychol Aging,1998;13(4):513-43.
5王葉梅,陳國鵬,宋怡.SA的SOC模型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7;30(2):377-9.
6馮金平.青少年SOC策略的應用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5):498-500.
7崔淼.老年人控制策略、自尊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基于SA畢生控制理論的實證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0):2651-3.
8陸芳,王葉梅,陳國鵬.資源、SOC策略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0;(3):744-6.
9Jopp D,Smith J.Resources and life-management strategiesas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aging: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J〕.Psychol Aging,2006;21(2):253-65.
10Abraham JD,Hansson RO.Successful aging at work:an applied study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through impression management〔J〕.J Gerontol Series B Psychol Sci Soc Sci,1995;50(2):94-103.
11Gurung RA,Taylor SE,Seeman TE.Accounting for changes in social support among married older adults:insights from the 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J〕.Psychol Aging,2003;18(3):487-96.
〔2013-12-27修回〕
(編輯安冉冉/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