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基因導向治療對高血壓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
彭鵬董天崴高雨田張峰王爽隋曉芳于艷艷楊軍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3)
摘要〔〕目的探討經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基因導向治療后對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變化的影響。方法隨機選擇原發性高血壓患者80例,對照組、基因導向治療A組(Ⅱ型)、B組(ID型)和C組(DD型)各20例?;驅蛑委烝組選用依那普利15 mg,基因導向治療B組選用依那普利10 mg,基因導向治療C組選用依那普利5 mg,對照組選用依那普利10 mg,均1次/d口服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分別于入院當天、治療3、6、9個月跟蹤回訪行頸動脈彩超檢查,記錄頸動脈IMT變化情況,同時監測血壓變化。分別比較四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頸動脈內膜厚度變化及血壓變化。結果3個基因導向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IMT、IMI/內徑比率(diameter)、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隨時間變化逐漸降低(P<0.05),且基因導向治療C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導向治療B組,基因導向治療B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導向治療A組。結論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根據ACE基因多態性分型進行基因導向治療(主要是DD型和ID型),可有效降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有效控制血壓。
關鍵詞〔〕高血壓;ACE基因多態性;基因導向治療;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中圖分類號〔〕R544〔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衛生計生委科研
通訊作者:楊軍(1962-),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血壓基因導向治療研究。
第一作者:彭鵬(1988-),男,碩士,主要從事高血壓基因導向治療研究。
近年來,高血壓的藥物治療中普遍存在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不穩定的問題〔1〕。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是一種重要的轉化酶,主要催化血管緊張素Ⅰ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Ⅱ是維持血壓的重要因子。臨床上通過使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控制患者血壓。ACE是具有基因多態性的轉換酶,由于基因突變可以引起酶活性及數量的差異,從而造成人類對藥物反應的顯著個體差異〔2〕。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根據基因分型進行基因導向治療,通過基因型與藥物代謝對個體化治療后的高血壓患者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的變化情況,旨在驗證不同基因多態性基因導向治療的藥物應用對頸動脈IMT的高血壓患者的臨床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心內一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80例,隨機分成常規治療對照組、基因導向治療A組(Ⅱ型)、B組(ID型)、C組(DD型)各20例。納入標準: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委員會修訂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診斷標準〔3〕,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SBP)≥160 mmHg和(或)舒張壓(DBP)≥100 mmHg的二、三級高血壓患者。排除標準:(1)患有心、肝、腎功能不全者;(2)伴有糖尿病、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癥及孕期患者。進行病例登記,記錄年齡、性別、病史等基本信息,四組患者的基本信息均衡可比。剔除隨訪期間失訪患者7例,因不良反應替換治療藥物患者2例,因病情變化需要聯合應用治療藥物患者6例,共65例納入研究,見表1。
1.2方法基因導向治療A組選用依那普利15 mg,基因導向治療B組選用依那普利10 mg,基因導向治療C組選用依那普利5 mg,對照組選用依那普利10 mg,均1次/d口服進行治療。3個治療組患者均于入院當天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采用低滲法分離白細胞,用酚/氯方法提取基因組DNA,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擴增ACE基因第16內含子,進行ACE多態性檢測(I/D)。然后對3個治療組患者進行基因導向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
表1 各組一般資料
1.3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分別于入院當天、治療3、6及9個月跟蹤回訪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記錄頸動脈IMT的變化情況。在心室收縮末期計算IMT與內徑(diameter)的比值。每次跟蹤隨訪的同時監測患者的血壓(SBP、DBP)的變化。于跟蹤回訪結束后(基因導向治療A組有3例、患者失訪基因導向治療B組有3例、基因導向治療C組有5例、對照組有4例),分別比較3個治療組與對照組在不同時間點的IMT、IMI/diameter、SBP、DBP變化。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AS17.0軟件行方差分析和χ2檢驗。
2結果
2.1頸動脈IMT比較3個基因導向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IMT和IMI/diameter隨時間變化逐漸降低(P<0.05),且基因導向治療C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導向治療B組,基因導向治療B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導向治療A組,見表2。
表2 頸動脈IMT、IMT/diameter比較 ± s)
2.2基因導向治療后血壓變化3個基因導向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SBP和DBP隨時間變化逐漸降低(P<0.05),且基因導向治療C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導向治療B組,基因導向治療B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導向治療A組,見表3。
表3 基因導向治療后血壓變化
3討論
研究〔4〕表明,大動脈硬化是高血壓的重要病理改變之一,是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并發癥所作用的靶器官部位。頸動脈IMT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高血壓危險分層的一項重要指標〔5〕。有資料〔6,7〕報道,頸動脈IMT的改變先于動脈斑塊的出現,而動脈IMT增加可增加其發生動脈斑塊的危險性。因此,通過超聲檢查能夠準確發現動脈IMT變化,進而預防動脈斑塊的形成。蘇琳等〔8〕的研究也發現,頸動脈IMT不僅與斑塊形成有關,還與斑塊的嚴重程度有關。ACE基因由25個內含子和26個外顯子組成,該基因的16內含子由于Alu序列插入和(或)缺失表現出基因多態性(I/D),因此ACE基因多態性有3種表現,即DD、DI和II〔9〕。目前,國內外學者均指出ACE基因多態性與高血壓存在相關性〔10〕,且DD型的檢出率高于II型,DD型與動脈收縮相關,而II型與動脈舒張壓相關。ACEI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較為常用的藥物,其治療效果顯著。有關資料顯示〔11〕,不同基因型的ACE基因的高血壓患者對ACEI類藥物的代謝反應不同,認為ACE基因DD型與血壓降低程度密切相關。另有學者〔12〕指出,ACE基因多態性可影響ACEI和ARB等藥物的治療效果。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規律性口服ACEI類藥物后,可能是由于ACEI類藥物可以通過增加體內緩激肽的含量而抗血小板聚集,以起到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故而能起到使頸動脈IMT變薄進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作用。本研究說明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根據基因多態性分型進行基因導向治療(主要是DD型和ID型),可有效降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IMT,有效控制血壓。
4參考文獻
1Marteau JB,Zaiou M,Siest G,etal.Genetic determinants of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J〕.J Hypertens,2005;23(1):2127-43.
2袁芳.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1基因多態性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關聯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43.
4Kearney PM,Whelton M,Reynolds K,etal.Glob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analysis of worldwide data〔J〕.Lancet,2005;365(9455):217-23.
5關良勁,鐘漢林,李雅茜,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緩釋片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率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7):691-702.
6鐘祝雅,羅云,張迎生,等.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形成與腦梗死的相關性〔J〕.海南醫學,2012;23(15):1968-9.
7Wong M,Edelstein J,Wollman J,etal.Ultrasonic pathological comparison of human arterial wall:verification of intima-media thickness〔J〕.Arteriosclerosis,1993;13:482-6.
8蘇琳,苗懿德,孫寧玲,等.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1;9(1):53-6.
9云美玲,鐘江華,金水晶,等.海南黎族、漢族高血壓ACE基因多態性相關性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10):25-8.
10Tiret L,Rigat B,Visikis B,etal.Evidence from combined converting emzyme(ACE)gene controles plasma ACE level〔J〕.Am J Hum Genet,1992;51(1):197.
11張春雨,趙世剛,牛廣明,等.蒙古族原發性高血壓人群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I/D基因及血管緊張素原AGT M235T基因多態性的關系〔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7;15(1):17-9.
12王谷亮,韓戰營,朱鼎良,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插入 /缺失多態性檢測方法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4):239-42.
〔2014-05-17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