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前列素鈉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
翁莉張秀娟孟姝含王夢杰喬廷躍1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內分泌科,吉林長春130041)
摘要〔〕目的探討貝前列素鈉治療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選擇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104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和對照組(56例)。 兩組除給予糖尿病教育、基礎治療和前列地爾10 μg靜點2 w。治療組給予拜阿司匹林聯合貝前列素鈉40 μg,2次/d,口服3個月;對照組給予拜阿司匹林口服3個月。觀察兩組治療后患肢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無痛行走距離與最大行走距離、踝臂指數(ABI)以及藥品不良反應等。 結果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 3個月后兩組局部皮膚溫度、ABI、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貝前列素鈉治療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變有效,且安全性良好。
中圖分類號〔〕R587.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2 型糖尿病(T2DM)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AS)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會導致糖尿病足甚至發展至截肢〔1~4〕。在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對于延緩、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研究觀察貝前列素鈉對于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及其不良反應方面的觀察。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癥狀:均有肢端麻木、疼痛等不適感,下肢發涼、皮溫低以及間歇性跛行〔4〕的癥狀,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查體: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或者腘動脈的搏動減弱或者消失。③輔助檢查:下肢多普勒彩超顯示0.4≤踝肱指數(ABI)≤0.9,提示有下肢血管病變,表現為血管內膜粗糙、增厚、AS斑塊形成,內徑變細、血流量減少,甚至血栓形成。④男性,年齡>50歲,能長時間配合觀察治療的患者。患者和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有肝、腎功能損害、出血傾向者,有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若在治療觀察期間患者加用其他藥物(抗凝、抗血小板及其他擴血管藥物),或發生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變態反應等嚴重不良反應,或未按規定治療則該患者退出本研究。從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篩選符合標準的老年男性患者共10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和對照組(56例),治療組平均年齡(73.2±7.3)歲,糖尿病病程(8.2±7.3)年,體質質數(BMI)(25.1±2.5)kg/m2;對照組平均年齡(72.2±7.2)歲,糖尿病病程(8.1±7.5)年,BMI(24.8±3.4)kg/m2。兩組一般情況具有均衡性。
1.2用藥方法常規給予患者基礎治療,包括糖尿病飲食、戒煙限酒、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健康教育等,兩組均給予前列地爾(凱時)10 μg靜滴,1次/d,連用2 w后停藥。治療組給予拜阿司匹林,0.1 g/d,口服貝前列素鈉40 mg,2次/d,連用3個月〔4〕。對照組給予拜阿司匹林,0.1 g/d,連用3個月。
1.3觀察指標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自覺癥狀,足部皮膚顏色、溫度改變情況,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檢驗科測定血壓、肝功能、腎功能、出凝血時間。多普勒彩超測定ABI和足背動脈血流變化;測定無痛行走距離及最大行走距離。
1.4療效的評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消失,足部麻木、疼痛、不適感消失,無水腫,足部皮膚、顏色正常,足背動脈搏動恢復,多普勒彩超檢查ABI>0.9,患肢足背動脈內徑脈搏波速度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溫觸覺明顯改善,血液循環恢復,皮膚顏色、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四肢多普勒彩超檢查均有明顯好轉。有效:麻木、疼痛等自覺癥狀好轉,但皮膚溫度及四肢多普勒彩超檢查改善不明顯。無效:臨床癥狀較前無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 = (痊愈+顯效+有效)/患者數×100%。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行t及χ2檢驗。
2結果
2.1各項觀察指標在治療前后對比表1可見,足部皮溫、ABI、無痛行走距離和最大行走距離在治療后得以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 s)
1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普外科
通訊作者:張秀娟(1962-),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各種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的診斷研究。
第一作者:翁莉(1988-),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糖尿病足的相關研究。
2.2兩組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83.3% vs 69.6%)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痊愈7例(14.5%)vs 5例(8.9%),顯效14例(29.1%) vs 21例(37.5%),有效19例(39.5%) vs 21例(37.5%),無效8例(16.6%) vs 17例(30.3%)。
3討論
糖尿病病程作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加強對T2DM患者的健康教育,預防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展首先是動脈的硬化、斑塊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狹窄、閉塞,致使機體遠端缺血,從而引起下肢乏力、易疲勞,以肢體、麻木為主要癥狀,足部感覺遲鈍或喪失,出現間歇性跛行,進一步發展可出現皮膚潰瘍或干性壞死,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協同神經病變、感染等多種因素誘發壞疽。近年來介入、外科血管重建術等治療快速發展,下肢動脈出現嚴重狹窄乃至閉塞的狀況能得以立刻改善,但糖尿病血管病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具有彌漫性、節段性等特點,上述治療難以阻止病變的繼續發展,患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血栓斑塊脫落造成遠端末梢血栓等風險以及術后出現再狹窄的問題始終沒有被解決〔5〕,因此內科在普及患者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認識,及時發現和診斷,早期用藥顯得尤為重要,能從根本上減少其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改善疾病的預后。
前列環素(PG)I2是目前所發現的活性最強的內源性血小板抑制劑,由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產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擴張血管,對維持血流起著重要作用,但因其化學性質不穩定,只能靜點使用。貝前列素是首個 PGI2的衍生物,對ω側鏈進行化學修飾,使得其結構穩定,活性增強,成為可以口服的前列環素衍生物,并且同時具有抗炎癥和抗動脈硬化的雙重作用,可有效降低ABI 和 PWV〔6〕,發揮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本研究證實了貝前列素鈉對于老年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療效明顯。同時口服貝前列素鈉并未出現不良反應,證明了其安全性。
4參考文獻
1 Chen T,Kusunoki M,Sato D,etal.Clinical effect of addition of beraprost sodium to pioglitazone treatment 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13;121(10):624-7.
2Guan H,Li YJ,Xu ZR,et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diabetic patients over 50 years old in China〔J〕. Chin Med Sci J,2007;22(2):83-8.
3李永恒,何利平,王椿,等. 糖尿病足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12;4(3):155-8.
4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ATS stat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s〔J〕.Am J Respir Crit Carc Med,2002;166(1):111-7.
5莊百溪,馬魯波,于春利,等.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初步探討[J]. 中華醫學雜志,2007;87(26):1821-4.
6Ohata S,Ishibashi Y,Shimada T,etal.Effects of oral beraprostsodium,a prostaglandin I2 analogue,on endothelium dependentvasodilatation in the forearm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Chin Exp Pharrnacol Physiol,2006;33(4):381-7.
〔2014-08-12修回〕
(編輯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