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復發和進展評分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預后的判斷價值
黃賢德羅能欽郭利君張志華張沖顏東文陳一戎
(甘肅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目的探討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術后復發和進展評分對預測其患者預后的臨床價值。方法依據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術后復發和進展危險評分系統(EORTC)對2005年4月至2009年9月該院收治的131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術后進行評分,并計算各評分等級組術后患者的1、3、5年復發率和進展率。結果依據復發評分計算后分為0分組、1~4分組、5~9分組和10~17分組,其中患者術后1、3、5年復發率與歐洲膀胱治療研究組織(EORTC)評分預測的參照復發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依據進展評分計算后分為0分組、2~6分組、7~13分組、14~23分組,其中患者術后1、3、5年進展率與EORTC評分預測的進展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根據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術后評分實際情況將其分為不同評分等級,對患者預測1~5年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目前有待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關鍵詞〔〕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
中圖分類號〔〕R737.14〔
第一作者:黃賢德(1979-),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微創腔內泌尿外科及泌尿系腫瘤研究。
膀胱癌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且生物學行為復雜,并有異質性特征〔1〕。早期發現具有浸潤傾向的淺表性腫瘤對于選擇治療方法和判斷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2,3〕。雖然近年來腫瘤標志物相繼被發現并用于其臨床診斷和判斷預后,如基質金屬蛋白酶〔4〕、增殖細胞核抗原〔5〕等,但目前分子檢測方法尚有較多不足。Sylvester等〔6〕根據膀胱癌患者的臨床和病理資料建立了術后預后評分系統,可較好預測國外患者的膀胱癌預后。本研究擬采用該評分系統分析我院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的術后預后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收集收集本院泌尿外科2005年4月至2009年9月既往收治并接受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后的131例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男108例,女23例,年齡42~79歲〔平均(63.9±13.4)〕歲,其中72.5%(95/131)的患者接受了膀胱內治療,并以化療為主。臨床分期均為膀胱癌Ta、T1期,并將有或無原位并發癌計算在內分析。患者腫瘤數量:1個72例、2~7個47例、8個12例;腫瘤大小:<1 cm者54例,1~3 cm者57例,≥3 cm者20例;腫瘤分期:Ta者76例,T1者55例;腫瘤分級:G1者60例;G2者58例,G3者13例;有原位并發癌者5例;有復發者61例;有進展者16例。
1.2隨訪方式首先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地址、年齡、臨床診斷、發病情況、既往病史、輔助檢查(B超、CT、膀胱鏡、尿路造影、MRI等)、治療情況、病理檢查、腫瘤大小及臨床分期等;然后通過借閱病歷,并以面詢、走訪或通信等方式向本人或家屬調查填表。其中膀胱癌復發和進展的終末點選擇標準為:第一次復發的時間從術后開始,并到第一次復發膀胱癌的時間;發展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時間從術后開始,到第一次進展為T2期或以上,或膀胱內出現嚴重疾病的時間。隨訪期為術后5年,無失訪患者出現,隨訪率達100%。
1.3評分計算及分組本研究主要根據Sylvester等〔6〕提供的歐洲癌治療研究組織(EORTC)復發和進展分析系統,給每位患者進行評分,并依據所得評分將患者分組,并最終得到不同評分等級的各組患者復發和進展的參照預測率。按照患者預后實際情況,分別計算各組患者的實際復發率和進展率。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1.5軟件行χ2檢驗。
2結果
2.1術后復發率預測131例患者中有61例(46.6%)術后5年內最少1次復發,中位復發時間2.6年。根據評分情況將患者分為0分組、1~4分組、5~9分組、10~17分組,4組患者的1年、3年及5年實際復發率與參照復發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而同組患者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術后進展率預測在131例患者中有16例(12.2%)患者進展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根據評分情況:0~1分組,2~6分組,7~13分組,14~23分組,4組患者的1年、3年及5年實際進展率與參照進展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而同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不同評分等級組實際與參照復發率比較(%)

表2 不同評分等級組實際與參照進展率比較(%)
3討論
膀胱癌有較高復發率〔7〕。因此,表淺性膀胱癌的早期發現和預后評估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目前,傳統病理學檢查或分子檢測方式不能充分說明其復雜生物學表型。Sylvester等〔6〕成功建立了一種可以有效預測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復發和進展的分析系統,并受到廣泛關注。但是該系統在國內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臨床預后預測方面的臨床價值研究鮮有報道,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有研究〔8〕表明,對于高復發率、高進展率的膀胱腫瘤患者可考慮初期膀胱內卡介苗治療,并且疾病的高風險性也可作為進行早期膀胱切除術的臨床依據。其中有學者〔9〕認為,T1G3患者預后并不一致,它進展為浸潤性膀胱癌有賴于患者其他特征,尤其是原位并發癌大多提示了預后不良。對于這類患者早期使用膀胱切除術值得考慮,因為進展為浸潤性膀胱癌的患者預后較差〔10〕。本研究也表明這些患者的預后并不相同,評分等級越高者,其預后也越差。目前認為在T1G3患者中最重要的預后因素是原位并發癌。在這一預后評分預測分析系統中,原位并發癌與G3期腫瘤是進展為浸潤性膀胱癌的這一預測的兩個重要因素。綜上,Sylvester等〔6〕提供的評分系統可通過臨床易獲的相關因素分析后作出較為準確預測,對于指導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目前尚待進一步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證實。
4參考文獻
1Gerlinger M,Catto JW,Orntoft TF,etal.Intratumour heterogeneity in urologic cancers:from molecular evidence to clinical implications〔J〕.Eur Urol,2014;2838(14):395-9.
2Yu RJ,Stein JP,Cai J,etal.Superficial(pT2a)and deep(pT2b)muscle invasion in pathological staging of bladder cancer following radical cystectomy〔J〕.J Urol,2006;176(2):493-8.
3Nieder AM,Simon MA,Kim SS,etal.Radical cystectomy after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for high-risk Ta,T1,and carcinoma in situ:defining the risk of initial bladder preservation〔J〕.Urology,2006;67(4):737-41.
4Szarvas T,vom Dorp F,Ergün S,et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 in urinary bladder cancer〔J〕.Nat Rev Urol,2011;8(5):241-54.
5Eltz S,Comperat E,Cussenot O,etal.Molecular and histological markers in urothelial carcinomas of the upper urinary tract〔J〕.BJU Int,2008;102(5):532-5.
6Sylvester RJ,van der Meijden AP,Oosterlinck W,etal.Predicting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stage Ta T1 bladder cancer using EORTC risk tables:a combined analysis of 2596 patients from seven EORTC trials〔J〕.Eur Urol,2006;49(3):466-75.
7Skeldon SC,Larry Goldenberg S. Bladder cancer:a portal into men's health〔J〕.Urol Oncol,2015;33(1):40-4.
8Lamm DL,McGee WR,Hale K. Bladder cancer:current optimal intravesical treatment〔J〕.Urol Nurs,2005;25(5):323-6.
9Metwalli AR,Kamat AM.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optimal management of stage T1G3 bladder cancer〔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6;6(8):1283-94.
10van Lingen AV,Witjes JA. Current intravesical therapy for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Expert Opin Biol Ther,2013;13(10):1371-85.
〔2015-02-03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