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不同劑量骨水泥注入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壓縮性骨折首發病例的療效
張子玉曹立新范桂紅王雪峰張麗艷送兆炎
(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外科,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41)
摘要〔〕目的探討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中不同劑量骨水泥治療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OVCF)的療效。方法對75例(83椎)OVCF患者行PKP手術,根據不同的骨水泥注入量分為低劑量組和常規劑量組。結果手術前后,給予不同劑量骨水泥治療的兩組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均明顯下降(P<0.05),傷椎高度明顯恢復且隨訪期間骨水泥再次流失量低,但兩組術中骨水泥滲漏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常規劑量組高于低劑量組(均P<0.05)。結論PKP中,在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的同時,低劑量骨水泥更有利于減少骨水泥滲漏,從而減少手術并發癥。
關鍵詞〔〕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
第一作者:張子玉(1978-),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骨科醫療研究。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是骨質疏松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多見于老年人。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1〕在明顯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能明顯矯正椎體后凸畸形和減少骨水泥漏出率〔2〕。但PKP術后骨水泥滲漏依然存在。本文通過對PKP手術中給予患者不同劑量骨水泥治療的臨床療效比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在PKP中采用不同劑量骨水泥注入的患者75例(83椎),其中,單椎體骨折68例,雙椎體骨折6例,三椎體骨折1例。根據骨水泥注入量不同將患者分為低劑量組(2.0~4.0 ml)39例(共45椎)和常規劑量組(4.5~6.0 ml)36例(共38椎)。低劑量組男18例,年齡(63.72±1.47)歲,病變椎體數21椎;女21例,年齡(67.67±1.47)歲,病變椎體數24椎。常規劑量組男14例,年齡(69.50±1.53)歲,病變椎體數15椎;女22例,年齡(67.77±1.19)歲,病變椎體數23椎。納入標準:①持續腰部疼痛,不能站立;②經X線、CT、MRI 檢查提示新鮮楔形或蝶形壓縮性骨折,骨折椎體后緣骨壁無明顯破損;③骨折部位為T6~L5,椎體壓縮<75%;④骨密度測定T值≤-2.5,采取X線正、側位片檢查確診為骨質疏松;⑤所有病例均首發椎體壓縮性骨折,病程<30 d(急性或亞急性期);⑥均無嚴重心肺功能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其他重大基礎疾病;⑦術前均無脊髓及神經根受損癥狀和體征。排除標準:①非骨折性的持續性腰部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②陳舊性椎體壓縮性骨折,骨折椎體后緣骨壁有破損;③椎體壓縮>75%;④經檢查非OVCF患者;⑤病例非首發椎體壓縮性骨折;⑥有重大基礎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礙及嚴重的心肺疾病;⑦有脊髓和神經根受損癥狀和體征。
1.2手術方法均是由本組醫生執行手術。患者取俯臥體位于手術臺上,胸骨柄及髂前上棘水平墊置橫枕保證腰椎過伸。C型臂X線機透視定位傷椎椎弓根體表投影,保證左右兩側椎弓根投影對稱且棘突投影位于椎體正中央,然后用記號筆做好標記。常規消毒鋪巾后行全麻。X線引導下由正位椎弓根的外上方與矢狀面成約15°夾角進行經皮穿刺,進針使穿刺針尖側位上位于椎體前中1/3交界處,正位上位于椎體中線略偏對側。更換工作套管,用骨鉆沿工作套管插入椎體,鉆頭尖到達椎體前1/3處停止,去除骨鉆后測深。沿工作通道置入可擴張球囊,擴張前透視確保球囊位于椎體內,然后在X線透視監控下緩慢注入顯影劑擴張球囊至椎體擴張到滿意程度后停止加壓,接著抽出顯影劑并退出球囊,維持椎體內負壓。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調制呈牙膏狀,于X線間斷透視下用注射器套管的推桿將骨水泥推入傷椎,直至側位X線透視顯示骨水泥沿骨小梁間隙浸潤至椎體后緣則立即停止推注。記錄骨水泥注入量,等待骨水泥完全硬化后拔出穿刺針。觀察10 min,雙下肢感覺正常,生命體征平穩即結束手術。術后平臥4~6 h,監測生命體征并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第2天可鼓勵患者下床行走。術后3~7 d復查胸腰椎X線片,無異常者可出院。
1.3療效判定術前及術后24 h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并比較手術前后的評分差異,術前、術后1 d及術后6~12個月隨訪期間在側位X線片上測量并比較傷椎椎體高度(經標尺換算后的椎體實際高度)并比較傷椎高度差異。骨水泥滲漏的判斷以術中X線正側位透視目測為準。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方差分析。
2結果
2.1兩組骨水泥注入量比較所有傷椎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術后獲6~12個月的隨訪。低劑量組骨水泥平均注入量(2.884±0.066)ml/椎,常規劑量組為(5.047±0.061)ml/椎。
2.2VAS評分比較低劑量組與常規劑量組術前VAS評分〔8.51±0.088)vs(8.65±0.085)分〕和術后VAS評分〔(2.10±0.16)vs(1.93±0.142)分〕均有統計學差異(t=32.694,P=0.000;t=35.268,P=0.000,均P<0.05),且手術前后差異較大。
2.3兩組傷椎高度恢復情況比較手術治療前,不同劑量的兩組間傷椎高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治療后1 d和隨訪期間,不同劑量的兩組間傷椎高度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術前傷椎椎體高度與術后1 d 及隨訪期間的恢復的椎體高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椎體高度與隨訪期間的椎體高度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4骨水泥滲漏情況兩組術中滲漏椎體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常規劑量組滲漏率高于低劑量組(P<0.05)。

表1 兩組傷椎高度各時間點恢復情況比教 ± s)
3討論
骨質疏松特點是增加骨質脆性,目前影響全球約2億人〔3〕。OVCF表現為腰部疼痛,活動后疼痛加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保守治療并不能明顯緩解患者痛苦,開放性手術風險高,且效果不理想。PKP是在椎體成形的基礎上,先用特制的氣囊將壓縮椎體復位,然后在低壓下注入骨水泥。然而,不同劑量骨水泥可能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此治療方案有理想的止痛效果,而骨水泥劑量的大小并不影響疼痛的緩解。而且骨水泥的劑量不影響傷椎高度的恢復和再次流失。另外,術前兩組傷椎高度存在差異,可能是由于傷椎高度丟失量越多,所需骨水泥越多引起。本研究還表明骨水泥劑量越高,越有可能出現術中骨水泥滲漏,這與王佳等〔2,4〕研究結果相一致。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注入的骨水泥硬度較高,術后需在椎體內起到承載骨骼負荷的作用,而術中流質骨水泥注入量越大,它所要對抗的相鄰節段椎間盤的壓力也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骨水泥也就越容易出現滲漏〔5,6〕。也有可能是由于經PKP中經球囊擴張在傷椎內形成負壓,骨水泥在灌注過程中容易滲漏。
綜上,在PKP中,在止痛和椎體高度達到滿意效果的同時,選擇低劑量骨水泥可減少骨水泥滲漏,更有利于患者恢復。
4參考文獻
1Belkoff SM,Mathis JM,Fenton DC,etal.An exvivo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n inflatable bone tamp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ression fracture〔J〕.Spine,2001;26(2):151-6.
2王佳,周耀,竺智雄,等.PVP 和 PKP 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療效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10):872-5.
3Reginster JY,Burlet N.Osteoporosis:a still increasing prevalence〔J〕.Bone,2006;38(2):4-9.
4李雪松,聶浩雄,張麗梅,等.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9;6(1):10-3.
5Kulcsar Z,Marosfoi M,Berentei Z,etal.Frequency of 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Orvosihetil,2009;150(37):1744-8.
6Ishiguro S,Kasai Y,Sudo A,et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using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J〕.J Orthop Surg,2010;18(3):346-51.
〔2013-10-19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