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在老年人頸性眩暈臨床診斷中的價值
王進生鄭輝1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職工醫院普內科,河南洛陽471000)
摘要〔〕目的探討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在診斷老年人頸性眩暈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來該院就診的老年頸性眩暈患者72例為觀察組,同時隨機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老年受試者72例為對照組。采用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評估兩組受試者的椎動脈,統計觀察組患者椎動脈異常的情況,對比兩組受試者椎動脈內徑以及血流的參數。結果觀察組72例患者中,64例(88.89%)發現血管存在狹窄,其中椎動脈發現狹窄最常見,占56.94%(41例),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后上動脈狹窄分別占19.44%(14例)和12.50%(9例)。觀察組的左側椎動脈內徑為(3.28±0.31)mm,右側椎動脈內徑為(3.18±0.15)mm,左側峰值流速為(39.62±4.85)cm/s,右側峰值流速為(39.13±5.42)cm/s,左側血流量為(131.63±17.95)ml/min,右側血流量為(116.12±17.83)ml/min,總血流量為(245.73±17.36)ml/min,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的評價椎動脈病變和血流動力學改變的檢查手段,可以為老年頸性眩暈的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
關鍵詞〔〕超聲;頸性眩暈
中圖分類號〔〕R441.2〔
1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檢驗科
第一作者:王進生(1974-),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普內科研究。
頸性眩暈是頸部病變引起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后循環供血不足而出現周圍環境或者自身旋轉、傾斜等運動幻覺的疾病。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體不穩等頸部病變均可以引起頸性眩暈〔1〕。老年人群是本病的高發人群,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2〕。本研究探討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在診斷老年人頸性眩暈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來我院就診的老年頸性眩暈患者72例為觀察組,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齡60~77〔平均(67.37±5.14)〕歲。同時隨機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例行體檢的健康老年受試者72例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齡60~74〔平均(66.85±4.97)〕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發布的《眩暈診治專家共識》〔3〕中有關頸性眩暈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診斷。觀察組患者均接受頸椎X線片、頭顱CT掃描等檢查,并結合既往病史以及臨床癥狀和體征,排除高血壓、顱內病變、內耳病變等非頸性眩暈。
1.3研究方法兩組受試者均接受德國SIEMENS 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7.0 MHz,對受試者兩側顱外椎動脈進行仔細的掃查,觀察受試者椎動脈的走行、形狀、血流充盈以及動脈內膜情況等,記錄受試者椎動脈的內徑、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等參數。在受試者頸中線枕骨大孔的方向放置頻譜多普勒探頭以測定受試者兩側椎動脈的血流量、椎動脈內徑以及血流峰值等參數。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受試者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結果對比表1可見,觀察組的左側、右側椎動脈內徑、左側、右側峰值、左側、右側血流量,總血流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受試者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結果對比 ± s, n=72)
2.2觀察組患者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的結果72例患者中,64例(88.89%)發現血管存在狹窄,其中椎動脈發現狹窄最常見,占56.94%(41例),小腦前下動脈和小腦后上動脈發現狹窄分別占19.44%(14例)和12.50%(9例)。
3討論
頸性眩暈患者可由于嚴重的運動幻覺而出現難以站立、惡心嘔吐等癥狀,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其發病和交感神經興奮、頸部炎癥反應及血漿內皮素的作用有關〔5〕。頸性眩暈的發病和椎-基底動脈狹窄、血流動力學改變直接相關。
超聲診斷技術能夠非常方便地評估患者血管情況,清晰顯示血管內膜、管腔、血流等信息,是重要的無創評估血管情況的方法〔6〕。頸性眩暈患者的椎動脈內徑或者走行會出現異常,在轉頸時,一側椎動脈受到牽拉后,管腔狹窄、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更加明顯,后循環供血不足更加明顯,而誘發眩暈癥狀的發作或者加重〔7〕。通過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可以對患者椎動脈走行、形態、內徑、血流情況等信息進行實時動態觀察和定量分析,為頸性眩暈的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8〕。
本研究與陳云〔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并且,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能夠發現頸性眩暈患者的血管病變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并可對其進行定量分析。
4參考文獻
1宋坤鋒,高延征,高坤,等.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5):74-6,77.
2馮愛春,殷建權,李立紅,等.電針聯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97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2;19(3):281-2.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74.
4王慧敏,曾浩彬,陳文治,等.刃針松解術治療頸性眩暈〔J〕.廣東醫學,2012;33(3):366-8.
5連樹林,丁慶剛,旋靜,等.頸性眩暈發病機制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3):432-3.
6連娟,田瑞霞,楊銳杰,等.通過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研究評估血管年齡〔J〕.安徽醫學,2012;33(1):60-4.
7林詩彬,張建輝,王小龍,等.超聲與CT在老年人頸性眩暈診斷價值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3):2831-2.
8張玉琴,崔改琴.頸型眩暈彩超診斷中轉頸試驗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7):93-4.
9陳云.超聲在老年人頸性眩暈的診斷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9):1146-7.
〔2013-12-09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