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蘭,施成良,楊慧蘭,周娟仙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嘉興 314400)
中職老年護理實訓模式構建的研究與實踐
周蘭蘭,施成良,楊慧蘭,周娟仙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嘉興 314400)
通過老年護理專業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及評價體系改革,強化實訓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技能訓練效果,培養學生敬老愛老的優秀品德;提高老年護理教學質量,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充分發揮衛校優勢與社會價值,推動我省養老事業穩步健康發展。
老年護理;實訓教學;體驗式教學法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也是科學與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這就對我國養老服務的發展、對實用型養老護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同時突顯了衛校在護理人才培養周期和特色方面的優勢。目前,在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培養計劃中,老年護理相關課程一般處于選修課地位,多數院校存在減縮老年護理實驗課時的現象,或者實驗課僅提供一些老年易患疾病的影像資料讓學生觀看,使得學生對老年人的患病特點及相應的護理技能等知識掌握有限,老年護理實驗課形同虛設[1]。因此,強化和完善老年護理課程教學(尤其是實訓教學)勢在必行。
我校順應形勢,近年來通過調整老年護理專業的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及實訓評價體系,切實提升了老年護理課程實訓教學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老年護理專業人才。
1.1 調整課程內容,突出課程地位
近年來,根據社會熱點與行業動態,我校對老年護理專業教學計劃作了適當調整,改變過去部分學生選修老年護理課的方式,將老年護理列為必修課。
1.2 理實合理分配,遞進式開展老年護理實訓
在調整理論教學計劃的同時,更加注重老年護理實訓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中職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教學計劃見表1。

表1 老年護理教學計劃
在老年護理課程學習目標和課程內容選擇上,我校將老年護理教材與護理專業整體教學計劃有機結合,實行“養老機構見習—校內外實訓—養老機構頂崗實習”遞進式工學交替教學,突出技能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1.3 納入中醫養生,契合老人所思所想[2]
1.3.1 慢病調養,穴位保健 中醫養生保健技術非常適合老年人慢性病的調養。通過強化學生中醫保健技術訓練,如穴位按摩、耳穴療法、穴位注射等,針對性地滿足老年人養生保健的迫切需求,使祖國醫學得以傳承和發揚,符合《中國護理事業規劃發展綱要(2011—2015年)》中加強中醫護理的要求。
1.3.2 藥食同源,養生簡便 專家指出,中醫藥對促進老年人健康長壽有獨到之處。以傳統醫學之藥食同源理念,在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納入中醫飲食營養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技能訓練效果,使學生樂于承擔老年護理工作,能將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滲入日常老年護理工作之中,獲得職業成就感和社會認可。
2.1 校內實訓,練技能提素質
2.1.1 建立校內老年護理實訓室,理實一體多元教學 我校以現代養老服務理念為基礎,根據老年護理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建設并不斷完善符合實用性、適用性原則的老年護理實訓室(模擬老年病房),以提高校內實訓效果,落實老年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實訓室內配備各種老年人專用的生活和康復鍛煉設備,綜合利用情境體驗、角色扮演、小講課、案例討論等教學方法[3],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4],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1.2 借助現代化教學設備,充分體驗身心老化 借助現代化設備——高級著裝式老年行動模擬裝置,使學生親歷老年期變化,突破因年齡跨度大而產生的理解困難,即體驗式教學[5],這對于年輕健康的學生學習老年護理課程有著特殊作用。
(1)行為體驗:讓學生置身于校內模擬老年病房中,引導其感受與普通病房的共性及差異。在此基礎上,讓其穿上著裝式老年行動模擬服(見圖1)或老年偏癱模擬服(見圖2),真實體驗老化或肢體功能障礙導致的行動不便以及日常生活障礙。學生體驗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實訓成果。

圖1 著裝式老年行動模擬服

圖2 著裝式老年偏癱模擬服
(2)內心體驗:角色體驗結束后,要求學生書寫體驗報告(實訓日記),鼓勵學生內省,在實訓日記中記錄自己的思考及發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實訓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通過這樣的體驗和思考,不少學生不僅老年護理技能得到了明顯強化,而且老年護理服務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2.2 校企合作,知感恩悟需求
2.2.1 了解行業現狀,提升職業價值感 第一學年末,安排全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要求學生選擇老年公寓、醫院老年病區、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機構或場所,初步接觸各種不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調查養老服務現狀和老年人身心需求,親身感受老年護理事業的重要性以及我國養老形勢的緊迫性,從而提升其職業價值感,激發學生愛老、敬老的內驅力和學習老年護理知識技能的動機。
2.2.2 主動走上崗位,獲得專業成就感 第二學年,在護理專業開設老年護理課程,選拔有實踐經驗的護理教師承擔教學任務,集體備課,統一制訂授課計劃和實訓計劃。
我校團委與市義工委、養老機構合作,根據老年護理授課計劃合理安排校外老年護理實訓,共同實施老年護理人才培養工作,并將實訓重點定位于關愛、護理低能、失能老人,讓學生以志愿者身份與老人一對一結對[2],定期去養老機構開展以生活照護、交流談心、環境衛生改善等為主要內容的志愿者服務[6],教師現場指導,學生每次服務后記錄收獲與體會,從付出中獲得認可。
2.2.3 推行工學結合,把握行業發展動態 第三學年,依托我校老年護理校企合作平臺,安排全體學生有計劃、分批進入養老機構實習,開展老年護理工學結合,使學生真實體驗就業崗位,鞏固理論知識,提升老年護理綜合能力與人文素養,為就業做好準備。我校以本地區級老年頤養中心為校企合作重點區域,成立老年護理產學研合作基地,通過師資互派和雙向掛職鍛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致力于共同培養、培訓實用型高素質老年護理人才。在該基地實習8周后,學生對老年護理的認知發生了巨大轉變,培養已初見成效。在此基礎上,我校即將與全省各地的養老機構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并嘗試逐步開展“訂單式”培養,為學生就業開辟更多途徑。
以浙江省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方案為引領,我校對老年護理實訓評價體系進行改革,由單一評價模式轉變為多元化評價模式,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素質培養。
3.1 關注過程,促進教學相長
重新編印校內實訓手冊,要求學生將實訓過程中重點環節的內心感受寫成書面報告,教師審閱后按標準給予相應分值。將其中的典型案例作為教學內容,樹立榜樣,有利于提升學生整體素質。教師還可以學生感悟作為教學改進切入點,找到素質教育突破口,將正能量注入學生內心,達到教學相長。
3.2 素質養成,態度技能并重
改革實訓考核重技能操作的傳統,對學生日常實訓過程中的表現、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作出評價,側重對實訓過程的觀察、記錄、反思。態度與技能考核各占50%,以達到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調控學習過程的目的,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培養合作和互助精神。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為評價主體和參與者,無形中提升了職業素養。
上述老年護理實訓模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首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技能訓練效果,將中華傳統美德滲入日常教學中,使護理人才質量得到較大提升,從而開拓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其次,教師創新地綜合應用各種實訓教學方法,并在其中充分滲透人文關懷理念,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提升了老年護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最后,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社會服務價值,為社會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培養實用型老年護理人才,推動了我省養老事業穩步健康發展。
[1]薛麗杰.老齡化社會下的老年護理教育探索與對策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1):123-124.
[2]王娟,田慶豐.老年護理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4):77-79.
[3]穆曉云,劉詩盈,丁艷麗.老年護理實踐教學改革對高職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11C):3818-3819.
[4]楊術蘭,竹嬰.《老年護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結合教學模式效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9):1416-1417.
[5]高靜,楊翔宇,胡忠華,等.體驗式教學法在《老年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0B):2764-2766.
[6]胡海鵬,劉圓圓,李昱坤,等.護生的老年護理實踐與收獲調查[J].農墾醫學,2012,34(6):540-542.
G420
A
1671-1246(2015)07-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