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前進,曹姣玲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1)
教師標準化病人、學生標準化病人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朱前進,曹姣玲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1)
在臨床護理教學過程中引入教師標準化病人(TSP)和學生標準化病人(SSP),充分發揮TSP易于培養的優勢,再通過TSP培養SSP,克服標準化病人(SP)在培養資金、時間等方面的不足。將TSP、SSP應用于護理評估、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綜合技能實訓、教學評價等環節,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標準化病人;學生標準化病人;臨床護理教學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又稱模擬病人,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病人。20世紀90年代,SP被引入我國,主要應用于醫學教育、評估和研究領域,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中發揮著重要作用。SP可以幫助醫學生在模擬臨床情境中進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技能操作的練習以及有效的溝通交流,大大提高其綜合能力。
雖然SP教學已經在我國醫學院校一定領域內進行了實施,然而實際運用卻并不廣泛,原因是大多SP沒有醫學背景,或醫學專業基礎薄弱,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其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另外,在醫患、護患溝通過程中,SP不能就病史采集過程中與疾病相關的內容進行有效應答,不能對醫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正確判斷,最終與專業考核組的評判存在明顯差異,這些都是該模式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我院在臨床護理教學過程中,引入教師標準化病人(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s,TSP)和學生標準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充分利用TSP易于培養的優勢,再通過TSP培養SSP,克服了普通SP在培養資金、時間等方面的不足。將TSP、SSP應用于護理評估、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綜合技能實訓、教學評價等環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1 TSP的培養
1.1.1 選擇 TSP是由標準化病人引申而來的由教師擔任的。在專科護理及基礎護理教師及實踐指導教師中選擇責任心強、有表演才能的10名優秀志愿者作為TSP,每科兩人。需要擁有良好的模仿能力、人際溝通及語言表達能力,在多次模擬中具有穩定性。
1.1.2 培養方法 首先建立標準化案例資料庫,選取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護理等學科常見病例共50個,如哮喘病人的護理、急性闌尾炎病人的護理、正常分娩產婦的護理、腹瀉患兒的護理等,所選案例均適合病史采集,且大多數病例適體格檢查及護理技能操作。TSP選擇各自專業的病種項目,設計標準化案例,內容包括相關病史、病因、誘因、主要癥狀、病情的發展演變、可能出現的陽性體征、并發癥、診療經過、護理措施、出院健康指導,所有案例均以統一格式書寫。再根據標準化案例改編成情景劇本,每個劇本以臨床工作過程為導向,設置若干護理任務(場景),腳本包括道具(體格檢查中的心臟雜音、呼吸音,輔助檢查中的各種化驗單、X線片等可制成教學課件),病人化妝、面容表情、體位步態、特殊癥狀、心理活動,護理過程中的技能操作,病人、家屬和護士的臺詞等內容。TSP要熟練掌握相關病種的理論知識,并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及情感把病人的癥狀、體征、心理活動表現出來。劇本設計開放化,根據學生在護理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設計情境,解決問題的方法盡量不設計成唯一答案,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1]。TSP要隨機應變,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但只能用通俗的語言進行描述,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嚴格遵循“有問才答,不問不答,忠于劇本”的原則[2]。TSP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培養過程較為簡單。
1.2 SSP的培養
1.2.1 選擇 SSP也是由標準化病人引申而來,由學生擔任。在二年級下學期,每班選取5名學習積極性高、領悟力較好的學生作為SSP備選人,每名學生扮演一門臨床課程的SP。要求:基礎課成績優秀,能夠很好地安排業余時間,自愿接受SSP培訓;善于表演,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記憶力,能夠保證多次模擬的一致性。
1.2.2 培養方法 首先由對應課程的TSP向SSP說明標準化病人的職責及意義,詳細講解標準化案例,再逐項說明模擬要點。SSP課后復習相關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劇本內容。TSP與SSP進行一對一反復演練,對SSP的表演及時給予指導,使SSP能夠通過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真實表現案例中病人的年齡、身份、典型癥狀、體征、心理狀況。如SSP在扮演左側輸卵管破裂病人時,當被觸及左下腹要做出難受的表情,甚至可以喊疼(壓痛),當手突然松開時,SSP要表現出更為痛苦的表情(反跳痛),而在觸診其他部位時則表情放松,從而模擬左下腹壓痛、反跳痛的典型體征。通過TSP的反復培訓,確保SSP的表演達到熟練、精準、逼真的效果。TSP還要訓練SSP面對不同人群時的反應,使SSP每次回答問題時的語調、表情、情緒、肢體動作始終做到忠于案例,提高SSP表演一致性[3]。最后,SSP要通過TSP的考核,合格后方能用于教學。由于分散到每一學科的TSP和SSP人數較少(5~6人),訓練時間可自行安排,較為靈活。
2.1 選擇教學對象
從我校2011級高職護理專業中隨機抽取護理1班(40人)作為實驗組,護理4班(42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均為女生,在生源、年齡、學習成績、學歷層次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兩組由同一教師授課,使用教材相同,理論及實踐課教學時數相同。現以婦產科護理學為例介紹具體方法。
2.2 方法
2.2.1 教學方法 對照組按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室授課,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教學內容。實驗組部分教學內容應用TSP、SSP在實訓室進行教學,具體如下:(1)選擇教學內容:選擇有代表性的婦產科護理教學案例8個(產前護理評估、異位妊娠病人的護理、子宮肌瘤病人的護理、圍絕經期婦女保健指導等),共計16學時。(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教學內容,查閱相關資料。(3)教學組織:將學生分為5組,每組8人,提前設置模擬場景,準備相應模型、設備、物品。5名經培訓的TSP、SSP到位做好準備,每組學生針對一名SP,逐個完成入院護理評估(病史采集、護理體檢)、明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進行健康教育等過程的護理任務。病史采集、健康教育針對TSP、SSP進行,護理體檢、實施護理措施結合仿真模型進行。練習完畢后,由教師及TSP(SSP)共同向學生反饋存在的問題,糾正后再次練習。
2.2.2 評價方法 包括理論考試及綜合技能考核,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內容相同,時間安排在實習前兩周。理論測試設單項選擇題100題,滿分100分,由學校統一組織考試。綜合技能考核是將專科護理與基礎護理課程的知識及技能通過一個護理實訓項目進行有機整合,每個項目包含若干護理任務,學生完成病人從入院到出院過程中的全部任務,評價者根據學生在護理活動中任務完成情況,從整體素質、情感態度、評估判斷、操作技能、溝通合作、宣教指導6方面,對照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具體方法如下:準備8個標準化案例及8名相應的TSP(SSP),考生隨機抽取一題,進行5分鐘準備,然后在設置的模擬病區,針對一名TSP(SSP)獨立完成考核,時間為15分鐘。考核組考官4人,包括一名TSP(SSP)、一名專科護理教師、一名基礎護理教師、一名學生代表。考前對考官進行集中培訓,統一考核標準。另發放問卷調查TSP(SSP)對兩組學生綜合表現的滿意度。
3.1 理論及綜合技能考試成績(見表1)
表1 兩組理論及綜合技能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理論及綜合技能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人數 理論考試 綜合技能考核實驗組對照組t值P 4 0 4 2--7 4.1 3 ± 1 2.2 6 7 4.2 5 ± 1 3.1 4 0.0 4>0.0 5 8 3.2 2 ± 6.1 1 6 9.5 8 ± 7.6 4 8.9 0<0.0 1
由表1可見,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綜合技能考核中實驗組成績卻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說明TSP(SSP)在綜合能力培養中效果優于傳統教學。
3.2 TSP(SSP)對兩組學生綜合表現的評價(見表2)

表2 TSP(SSP)對兩組學生綜合表現的評價
由表2可見,TSP(SSP)對實驗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TSP(SSP)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TSP(SSP)作為病人代表,注重學生與自己的溝通交流、是否理解尊重自己,以及自身舒適度的真實感受。采用TSP(SSP)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及掌握病人的切身體會,從而學會在臨床工作中關心、體貼病人,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4.1 應用TSP、SSP的必要性
(1)隨著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學生數量龐大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矛盾逐漸突出。(2)隨著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很多病人不愿意配合學生實習;培養TSP、SSP,充分發揮其在臨床教學的作用,可有效化解這一矛盾。(3)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轉變,臨床醫學教學的重點也由原來的以疾病為中心,發展為以病人為中心,這對學生提出了新的綜合能力要求。綜合能力包括對病人進行健康評估(包括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的能力、實施技能操作的能力、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需要病人的配合方能進行。(4)教學結束后,由TSP或SSP講述作為病人在接受護理時的真實感受,充分發揮其病人、評價者和教學指導者的3種功能,有助于學生換位思考,注重提高人文素養,強化護理服務意識,改進今后學習和工作中的不足[4]。
4.2 TSP、SSP應用的優勢
4.1.1 TSP的優勢 (1)TSP具備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參與編寫標準化案例,對所模擬的病例有深刻的理解,能夠為臨床教學創設真實情境,淡化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界限。(2)TSP能及時明確地指出學生的具體錯誤并加以分析,還能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調整標準化案例中的題目,更加靈活地調控教學進程。(3)TSP培訓時間短,且工作穩定,能為很多屆學生的學習提供保證。(4)TSP均為教學志愿者,無需學院投入大量培養資金;由TSP擔任SSP的培訓指導教師,教學相長,不僅有助于TSP自身的提高,還能加快SSP學習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2 SSP的優勢(1)SSP經過短期專業的訓練,即可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能夠為臨床教學創設真實情境。(2)SSP只需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技巧培訓,不存在交通費、高工資等問題,加之培訓時間靈活,參與教學時間充裕,不僅可以降低培訓費用,還可提高利用率。(3)SSP既是服務者也是受益者,兩種身份的轉換便于換位思考,同時有利于其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及運用,有利于提高自身學習成績。
4.3 TSP、SSP應用的不足
4.3.1 不能完全替代臨床病人(1)教學過程中的標準化案例多為典型案例,而臨床上有相當多數量的病人癥狀并不典型。TSP、SSP不是真實病人,學生無法感知及評估其陽性體征,如腹水、靜脈曲張、心臟雜音等。(2)與真正的病人溝通和與TSP、SSP溝通有著本質區別;真正的病人對醫學知識多不熟悉,對疾病的描述常常是雜亂無章的,沒有TSP、SSP提供的病史那樣系統、全面。
4.3.2 重復利用率低 特別是SSP,可利用的時間僅為一學期,重復利用率低,需要TSP反復培訓,這就增加了TSP的工作量。
4.3.3 表演經驗不足 由于SSP均為在校學生,社會閱歷淺,在對某些人物性格、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刻畫上,顯得經驗不足,甚至容易“笑場”,影響教學效果[5]。
SP被引入我國已有二十余年,其在臨床教學實踐中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和廣闊的發展前景。TSP、SSP作為由SP引申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可充分應用于健康評估、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綜合技能實訓、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成績,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還能提高高職院校護理教學質量,為我國現代醫學教學模式提供一種全新的改革思路和教學理念。
[1]國秀麗.高職護理專業臨床教學應用教師標準化病人的體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1):292.
[2]于躍,楊蔣兵,王志農.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8):92-93.
[3]鐘遠,林平,趙振娟.護理專業OSCE中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100-102.
[4]曾飛,高薈蕎,薛敏.標準化病人結合醫學模擬技術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6):44-45.
[5]孟楠,王長青.學生標準化病人的培訓與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12(6):227-229.
G421
A
1671-1246(2015)07-0070-03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12SGJLX348);河南省衛生職業教育教改項目“高職護生實踐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WJLX1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