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藏于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的《蕃騎弄簫圖》,系設色絹本,縱110 厘米、橫82 厘米,裝裱方式為單色全綾裱立軸。
圖繪一蕃人騎馬吹簫過漠地古松下,于畫面左側中部,題有楷書“陳皋制”三字,墨色沉著,深入肌理,與畫面用墨統一,顯系原畫本款。包首處有近現代著名畫家溥佐先生(1918年生,2003 年卒)題簽:“宋陳皋人馬山水圖神品。庸齋題”,鈐“溥佐印信”白文印;裱工地頭處有書畫鑒定家、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新先生題跋:“此軸畫胡人馬上吹簫,人物深目高鼻,形骨刻畫惟妙惟肖,駿馬作疾馳狀,亦栩栩如生。背景松石為南宋人風格,而人物衣冠及馬之裝束與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元人游騎圖》(《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無異,而藝術表現遠勝之,應是從此幅脫胎而出者。幅中有‘陳皋制’三字款書,按鄧椿《畫繼》記載:‘陳皋,漠州人,長于番馬,頗盡胡態,張勘(戡)甥也。’《畫繼》成書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 年)之后,時代頗為相近,然陳氏作品僅見此幅,無從比較。滄海有遺珠,未知數者多矣,有待進一步研究。己丑歲清明,楊新識于京寓。”鈐印:楊新(白文)、湘陰人(朱文)、肖形印(朱文起首印)。此圖共鈐蓋有八枚鑒藏印,圖面正上方鈐“晉國奎章”朱文印,右上方鈐“皇姊圖書”朱文印,右下角鈐印三枚,自下而上分別為“晉府書畫之印”(朱文)、“彝尊讀過”(朱文)和“岳雪樓記”(朱文),左下角自下而上分別鈐有“少唐審定”(白文)、“湘陰楊新審定”(朱文)和“岳雪樓”(反朱文)三枚印。
關于陳皋,史書著錄頗少,宋人鄧椿《畫繼》卷七載:“陳皋,漠州人,長于蕃馬,頗盡胡態,張勘(戡)甥也”,僅十七字。就陳皋之籍貫“漠州”而言,戰國初期的“神醫”扁鵲(真名秦越人)其故鄉“齊國渤海郡漠州”是指今天的河北任丘。此外還另有兩種說法:一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俞建華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015 頁“陳皋”辭條注釋“漠州”為“今新疆吐魯番境”,而《中國歷代畫家人名詞典》(人民美術出版社)第252 頁言漠州乃“今陜西乾縣西北”,并引自《圖繪寶鑒》說“陳皋,漠州人,畫蕃馬、人物,獲得舅父張戡傳授,能表現西北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態”。查史書上述三地于宋代及以前均有“漠州”之稱,鑒于陳皋乃張戡(河北雄縣人)的外甥,且又隨其習畫,筆者認為,陳皋的籍貫“漠州”為現在的河北任丘最為可信。
通觀《蕃騎弄簫圖》,一股高古的氣息撲人雙目,沁人心脾。畫底所用絹素勻凈厚密,質屬上乘,明顯地使人感覺到因年代久遠和反復裝裱所呈現出的“寶漿亮”,顯系宋絹。雖局部有所破損,但瑕難掩玉。此圖最大的亮點,當為對人物及馬的刻畫。馬上之人高額、濃眉、深目,鼻梁堅挺,嘴貼簫首,落腮胡須猶如松針,尤其是雙目放光,炯炯有神,透著一股剛毅、強悍之氣。此人頭戴蒙古族上等仕人常戴的圓頂瓜皮紅纓軟帽,身著大翻毛水獺領黑袍,腳著白色長靴蹬緊馬鐙,腰系淺色軟帶,帶端飄逸。右手反手握長簫,左手腕套韁繩、五個手指則依律按起。人物描繪尤其面部表情的刻畫頗為傳神,妙在得其性情,肢體語言亦豐富多彩。從人物的面部表情及頭飾推斷出,此乃典型的蒙古族人士。而坐下之騎,體態肥碩、精良剽悍、氣勢雄壯,其體格不大、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身軀低矮、關節和肌腱發達、長胴短腳,彰顯堅實有力,而這又正是疾走如飛、能征善戰的蒙古馬(烏珠穆沁馬)的典型特征。在構圖上,此圖亦頗具匠心,首先突出馬的雄壯氣勢,進而映襯出人的突出個性。
再者,所繪馬具與馬飾,既顯出馬的性格,亦襯托出主人的身份與品位。絡頭、攀胸、鞧帶、鞍、鐙等馬具一應俱全,適妥又顯結實;鼻梁上方的紅纓球、馬頭兩側的鑲玉纓穗、頸下的雙蘭飾穗以及馬鞧上的云珠,還有漂亮的“馬尾扎髻”等華麗馬飾格外奪目,為駿馬乃至整個畫面增色不少。
尤應引起注意的是:此馬鼻孔的畫法甚為奇特,它有別于常規的圓形或橢圓形鼻孔,而是將鼻孔畫成開裂狀,這一點與張戡畫馬“缺耳犁鼻”“鼻不破裂則氣盛沖肺,耳不殘缺則風搏而不聞音聲”的特點極為吻合,顯得張戡真傳。
作為背景,近繪蒼松一棵,自左下斜向而出,如飛龍蟠虬,扭裂奇倔如屈鐵,枝杈亦蒼勁曲巧且疏密有致,松針剛直挺硬,放射而出,頗有勁力。樹干以濕筆勾廓,圈筆輔以墨水暈染淺深繪出松身之鱗,粗獷又不失細膩。一棵古藤盤旋纏繞松身,藤梢纏枝垂掛,淡墨撇寫藤葉,以枯來示季節。坡石亦以濕筆或勾或皴或暈染,并且巧妙地剩用大面積留白,陰陽向背,立體而出。蕃馬行走之處,雖未著一筆,然以底色襯托昭示出前路之廣闊。松石的畫法明顯承襲了以屈曲工巧為美的中國畫“北宗”山水繪畫技法,而且又具有典型的南宋時期的繪畫風格。
陳皋《蕃騎弄簫圖》的發現,無疑于中華民族繪畫藝術之苑又添了一朵奇葩,特別是對于研究陳皋乃至古代我國北方的繪畫藝術必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當然,鑒于陳皋的作品僅見此幅,且發現的史載資料又特別匱乏,有待于專立課題對其詳細生平和繪畫藝術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正如楊新先生所言,滄海有遺珠,未知數者多矣,期待有識之士去發現、去發掘、去采擷。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