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的故事,主要是來自于民間傳說。而一提到民間傳說,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將它與“美麗”二字聯系在一起。中國的民間傳說,一般說來不便與歷史真實掛鉤。因為,即使在某個朝代確曾有這個人,也與歷史真實相差甚遠──有的屬于不同時代的事相互錯位,有的連主要人物都不是同一朝代的人,相差幾百年乃至千年。但硬是“粘貼”在一起,后世人依然覺得很美麗。
“孟姜女”的故事,最初的藍本在春秋時的齊國,“孟姜”者,為“杞梁”妻,夫戰(zhàn)死,妻哭十日,城崩塌,乃投淄水死。后演化為民間傳說。秦始皇時,有一個叫范杞良的人,被征去修長城,其妻孟姜女往送寒衣,其夫已死。于是孟姜女哭于長城之下,城崩塌,而杞良尸骨現矣。這個民間傳說便流傳下來。其意旨在于控訴封建統(tǒng)治者徭役之苛重,役夫境況之慘。在這樣的故事里,修長城是造成民眾不堪其苦的令人詛咒的象征。
由此,我又聯想到所看到的文字中對長城的不同評價:其一,為數不多的是延續(xù)著民間傳說中孟姜女的情感傾向──哀怨和痛訴。簡言之,是站在當年被奴役的勞工苦役的立場上,揭露封建時代的黑暗與不平。其二,是將長城視為中華民族偉岸的象征,幾千年間雄踞于山嶺之上而未泯滅。作者每每發(fā)出由衷的感嘆:“偉大呀,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其三,有的文章是站在批判的角度,認為封建統(tǒng)治者花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修筑長城,也沒能有效地阻擋驍敵入侵;甚至有的文章干脆認為長城就是完全的廢物,從來就是“一條僵死的蛇”。其四,還有個別文章從當今外國人眼中看長城,主要是從建筑學的角度推崇為“一樁了不起的工程”,由此作者更感到是“全體中國人的驕傲”……
總而言之,評價與感覺相近或殊異,不一而足。這每每使我聯想到在飯桌上說起某位過往的有爭議的人物,八個人幾乎有八種觀點,往往爭得面紅耳赤,飯也顧不得吃了。
暫時拋開那些對長城的爭論。現在,我只把它視為一樁值得珍視的極其重要的歷史遺存。當我的視線移開去,恍惚在老龍頭的礁石上,看到一位古代裝束的素衣女子,她是傳說中的孟姜女嗎?我雖不是民間傳說的專門研究者,但傳說應與長城異曲同工,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民間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值得珍視。這時,我仿佛沉浸在一種幻覺之中,與傳說中的這位古代女子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民女最樸素的理想,永遠與贏政和朱棣們的愿望相悖。一個是為壘筑拱衛(wèi)萬世基業(yè)的高墻,以便能坐穩(wěn)龍墩不被驚擾,使“萬歲萬萬歲”的頌聲不絕于耳;一個只盼望罷役回家過上安生日子,不求營造溫馨愛巢,起碼能得以男耕女織,居茅屋抵御風霜。至于哪個想法更合理或是更荒唐,恕我至今仍難做出萬全的答案。
但我卻知道,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間段,長城也反射著戍將鎧甲的輝光。例如明代中后期的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州,堅城防御十余年,敵寇聞風末敢覬覦。
然而,王朝到了頹敗欲傾的階段,長城真的不過是一戳即破的紙墻,在強虜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到了明朝后期,后金驍騎幾度突入,肆意劫掠河北乃至山東。即使杞良未在修筑長城時死難,僥幸與孟姜女回到家鄉(xiāng),在動亂中能夠保證安生嗎?
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俘徽、欽二帝及眷屬等數千人,押送至天寒地凍的五國城,沿途如牲畜被虐,凄慘至極。被俘的隊伍自殘破的長城關口通過,無奈的城堞只能漠視無聲。當時民女和“金枝玉葉”的淚水匯在一起,而鐵騎與腥靴從來不憐惜哭聲,也無視一切美麗的神話傳說。其實長城從來沒有被哭倒,而暴行卻進出自如,如入無人之境。
俱往矣,今天已無須喋喋不休地爭論長城究竟是輝煌還是黯淡,是作用巨大,還是“紙糊的墻”。其真正的價值所在恰是它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作為有形的見證,記錄著我們的先人們曾經做了些什么,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是不同時代真實的工程,而不是“忽悠”出來的“面子工程”“曠世奇觀”。這就夠了。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