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意指中國的書法和繪畫發源于一處。中國書法和繪畫雖為不同的兩大藝術體系,但歷史淵源深厚,聯系密切,兩類藝術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華夏文化。
最早以文字記載“書畫同源”的可推先秦的“河圖洛書”,唐代著名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寫道:“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楊雄在《法言·問神》中提出:“書,心畫也。”為最早有關書畫關系討論的文字記載。張彥遠進一步闡述書畫同源的觀點:“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在中國書畫鼎盛的宋代,真正把書畫同源理論推向高峰,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人之學畫,無異學書,”并從書畫藝術創作實踐出發,提出“善書者往往善畫,蓋其腕轉用筆之不滯也,此正與論畫用筆同。”
中國書法和繪畫在創作工具上是一致的,都是使用毛筆、墨在紙或絹上書寫、繪制,這就決定了它們在藝術創作上有著極大的基礎性和相似性。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提到繪畫的創作要求和評判標準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寫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雖是對繪畫的要求,除“隨類賦彩”之外,其他五法均同樣適用于書法。借助中國繪畫的形態審美,我們來分析書法形態美的主要特點:
首先,中國書法與其他國家書法藝術的最根本區別就是漢字,漢字是獨特的文字,其突出優點就是具有形態美。它在方塊形內以精巧的建構,成為記錄語言的符號。中國書法是對漢字書寫的藝術創作,是以漢字為基礎的線條藝術。中國書法是將漢字的書寫演化為一種章法謹致、氣度深厚而又生動多彩、靈動萬千的藝術體系,是中華乃至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創造。“經類象形”的漢字是以象形文字為主創立的。象形,從一開始就影響著中國書法藝術的創立、發展、豐富和升華。自然之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書法形態美的第一特點。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要在整體上體現出自然流暢、渾然一體的氣勢,既可以如行云流水般的流暢灑脫,也可以如老樹枯藤般的枯澀老辣;既可以似少女般的清雅秀麗,也可以有武士般的雄厚剛勁。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漢字的美化創造,古人在書法中要求的“氣韻生動”也就是要傳達漢字形態美的特征。
其二,中國書法與繪畫的書畫工具造就了中國書畫形態美的獨特性,毛筆、墨在宣紙上形成的美感是其他繪畫材料所不具備的。毛筆的柔硬筆峰、墨色的黑白對比、宣紙的渲染多變,形成了中國書法和繪畫創作的限制條件和獨特風格。在書寫時,既有線條上的濃、淡、干、濕,用筆的中鋒、側鋒、藏鋒,運筆的提按、急澀、虛實、轉折、頓挫等,而繪畫用筆也不外乎此。衛夫人在《筆陣圖》里說,“點如高山墜石,橫如千里陣云,豎如萬歲枯藤……”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提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因此,書法用筆、結字的獨特美感是中國書法形態美的第二特點。
其三,中國書法藝術體系包含了文學、宗教、歷史、哲學、音樂等文化的內容。書畫同源之“源”,不僅僅是停留于表面的表現形式以及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書法與繪畫藝術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意境之源。這種審美方式也正切合了藝術的人文精神。因此,高遠的意境是中國書法藝術形態美的又一特點。唐代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清末理論家康有為也曾提出:“書雖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而書法之“道”就是書家從精神層面體現出的意境之美。中國書法和繪畫均強調“氣韻生動”與“空靈動蕩”的藝術意境,意境是構成藝術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國書畫家不滿足于有形有限的象,而是尋找一種可以表達無窮無盡的意,這就是“氣韻”。中國歷史上道家文化提出的“無”“空”等道德理論,在書法藝術上有著充分的體現。宋代文豪蘇東坡講:“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空則靈氣往來,而靈氣往來則是物象升華為靈魂生命,從而產生美感,這就是“空靈”。書法創作需要在注重形質的同時,從整體把握大的氣象,使書法作品創造出一個空靈多變、富有情趣的意境。
中國書法藝術所蘊含著的豐富文化內涵,需要我們當代人更深刻地挖掘、把握和闡釋,這樣,書法之美才能世代傳承。(作者單位:河北省文化藝術中心)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