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瀘州市江陽區市民張先生在考慮周末帶一家老小外出郊游,可是已入冬天,到處枝枯葉落沒有什么好景色了。這時他想起了同事曾告訴他,位于郊區的華陽街道西岸村這兩天正有菊花展,風景不錯。他開車20分鐘,將一家子帶到西岸村,賞菊花,觀奇蔬異果,吃農家菜,學農耕文化,一家子滿心愉悅。
過去,由于組織不強、發展不均、基礎設施滯后、信訪突出,西岸村留不住年輕人,也吸引不了像張先生這樣的游客。西岸村原為白灣、青山、石虎、皇傘四個村,為加快統籌發展,2012年,通過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四村合而為一,新成立了西岸村。新一屆村黨委班子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帶領群眾興產業、建新村、育文明,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產業為核心,融種植養殖、休閑觀光、農耕體驗于一體的致富產業。實現了黨組織由弱變強、村民由窮變富、管理由亂到治的轉變,走出了黨建引領促發展、干群齊心奔小康的強村之路。
扎牢基層黨建根基
早上7點半,西岸村黨委書記李壽軍早早出門,按照頭一天的工作計劃,他先來到村便民服務代辦站,查看工作記錄,看看有沒有群眾點名要他辦的事。昨天沒去看村上6戶村民危房改造的情況,他處理完代辦站的事就直奔去現場,后來又去進駐企業了解有沒有需要黨組織幫忙協調的工作……“每一天工作都圍繞著群眾和業主,充實且具有挑戰性。”奔忙中的李壽軍說。
西岸村便民服務代辦站實行坐班制,集中為群眾辦事。村代辦員按照規定受理群眾申辦事項并在承諾時限內辦結,每個月向村民委員會通報代辦事項辦理情況,每個季度向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匯報工作。“過去,群眾總是到處找書記和主任,因為他們隨身帶著印章。如今,由代辦站依法辦理日常事務,群眾辦事更方便了。”華陽街道黨工委書記蘇丹告訴記者。
“代辦站的作用發揮鼓舞我們始終堅持創新抓黨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李壽軍說,西岸村通過建立健全聯席會議、重大事項溝通協調等制度,切實加強村黨組織對村民自治組織、新經濟組織、社會服務組織的領導,引導各類組織自覺服從黨委領導、自覺服務全村發展。
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關鍵在人。對于村上的“領頭羊”——村黨委書記,西岸村列出了《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責任清單》,明確提出20項履職履責任務,并實行任職承諾、每年考評等措施,使基層黨建工作抓有方向、抓有要求、抓有效果。通過制定村干部負面言行清單,詳細列出30句“不能說”的負面語言和70種“不能做”的負面行為。“黨員該聽什么、信什么、看什么、說什么和做什么,都有了規范。”李壽軍說,這樣有效防范了基層干部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
同時,為突出黨員干部帶頭示范作用,西岸村讓184名黨員亮身份、曬承諾,接受廣大群眾監督,切實發揮出先鋒模范作用。

干部駐村暖民心
今年3月,西岸村解決了最后一件歷史遺留問題,使得村民的村集體經濟收益權得到保護,群眾拍手稱快。
村民唐某多年前以便宜價格承包了村上的魚塘,如今合同期限已到,唐某繼續使用魚塘,拖延著不再繳納承包費,這件事引起了群眾的爭議。
駐村干部了解到這件事后,采納了群眾建議,對魚塘進行公開競標。唐某為嚇退競爭者,直接投標1萬元,達到了目的。可是,取得魚塘承包權后,他要求村上退還那1萬元。駐村干部分類開展工作,一方面咨詢律師,將條條款款解釋給唐某聽;另一方面請來村民代表商議,再讓全村戶主投票決定退不退那1萬元。最終,在法與理的機智配合下,唐某心悅誠服,不再提無理要求。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后,華陽街道黨工委聯合西岸村探索實踐“三三四”干部駐村工作法,讓過去的干部聯系村變為干部駐村,使黨建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三三四”干部駐村工作法通過對駐村干部定范圍、定職責、定目標,細化任務要求,有效解決了誰來駐、干什么的問題。
“我們要求駐村干部分三個步驟開展工作,1/3時間下基層收集問題,1/3時間分析研究問題,1/3時間集中解決問題。”蘇丹說,針對西岸村當時存在的低保戶評定上存在優親厚友、危房改造無人解決等問題,駐村干部走村入戶搞調查,挑燈夜戰想辦法,很快解決了群眾的諸多訴求。
與此同時,村黨委建立健全村務監督、村民自治、黨建帶群團機制,初步形成了“群眾自律、矛盾自解、村民自治”的良性局面,實現了兩年多來“零上訪”。如今,干群關系拉近,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
黨建護航服務發展
在瀘州,有這樣一句話,“西岸村一天不拿蔬菜到市場上賣,瀘州城區的蔬菜價格每斤就會比平時貴0.1元。”這句話也說明了西岸村在農業發展中的優越性和重要性。
新一屆村黨委班子始終圍繞“集體經濟提升”、“村民收入提升”、“鄉村環境提升”、“產業發展提升”和“旅游開發提升”五大方面開展服務工作,通過具體實施“組織圍著產業建”、“服務圍著產業抓”、“人才圍著產業引”、“土地圍著產業轉”,有效解決抓黨建與抓發展“兩張皮”問題。
西岸村黨委堅持“組織圍著產業建”,打破傳統黨組織的設置模式,在育苗、銷售等產業鏈上,設立種植養殖技術、產業營銷、科技推廣等6個產業黨支部,構建起以村黨委為中心、產業黨支部聯動發展的“1+6”黨建促發展工作網絡體系。同時堅持“服務圍著產業抓”,落實建立一批專合社、一支黨員服務隊、一個科技服務團,培育一批新經濟組織、一批農村經紀人,幫扶一批特殊困難群體的服務型黨組織創建措施,通過支部帶專合社和新經濟組織、科技服務團帶經紀人、黨員服務隊帶困難戶,實現點對點幫扶。
“人才圍著產業引”方面則通過制定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措施,采取資金補助、技術入股等方式,西岸村引入了大量農業專業人才,并帶動一批黨員示范戶和農村經紀人,進一步壯大了農業產業人才隊伍。
為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產業規模發展,西岸村始終堅持“土地圍著產業轉”,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等改革,激活了農村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溝渠入地塊,菜在地邊賣,錢在園邊拿。”西岸村村民孫懷榮自豪地說,如今,西岸村村民已變身居民、工人、股東、老板,收入不斷在增長。
夯實這些產業發展基礎后,西岸村迎來新氣象。隨之建立的蔬菜基因庫、蔬菜科技育苗館以及配套建設的世界蔬菜之旅主題騎游道和蔬菜主題農家樂,將科研、農業和鄉村游緊密地結合起來。萬國蔬香蔬菜基因園、舞悅漁歌水產養殖園、花田囍事玫瑰觀光園、奇蔬異果有機蔬菜園和創意蔬影盆景蔬菜園,五大萬畝規模園區不斷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
“我們將科技植入種養殖業中,把文化植入環境建設中,就是為了在帶活鄉村旅游時,一邊讓村民享受優美的環境,受到文化的熏陶,一邊引領村民崇尚科技種養,助推農業增產增效,最終促進村民增收。”李壽軍說,今年西岸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37萬元。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