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通到灶房里頭,洗菜煮飯、洗碗洗衣,太方便了!”古藺縣護家鎮中壩村村民陳其祥高興地說,“這事能辦成,村監委會發揮了不小作用。”
中壩村長年飽受干旱缺水之苦,幾代人渴盼用上自來水。中壩村監委會主任冷澤剛將飲水問題提了出來,督促村“兩委”抓緊辦理。兩個月后,中壩供水廠建成投運。水廠建設過程中,村監委會還成立了工程管理組,監督工程的實施。“水廠建好了,我們又建議成立了供水協會,繼續監督管理水廠。”冷澤剛說。
2007年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之際,古藺縣在我省率先將監委會納入換屆工作,在全縣292個村(社區)選舉產生了監委會,對基層公共事務和“三資”進行監管。隨著村監委會的普及和實踐,其組織、運行、機制更加完善規范,作用發揮也越發突出。在當前我省探索農村基層治理的道路中,村監委會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一場“風波”的平息
在電商盛宴“雙十一”的前一天,偏遠的古藺縣馬嘶苗族鄉茶園村,一場由農村電商帶來的“風波”正等待平息。村“兩委”、村監委會全體成員,以及幾乎所有在家的村民都來了,將村委會辦公室擠得滿滿的。
事情的由來與我省正積極深入開展的精準扶貧有關。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已成為我省扶貧攻堅的一項有力舉措,這為地處偏遠、基礎落后的古藺縣帶來了一絲曙光。
前段時間,全縣要在各村建立村級電商服務站的消息傳到了茶園村,立刻成為全村關注熱點,村民紛紛拍手叫好,但困擾也隨之而來。“村電商服務站建在哪兒?村民七嘴八舌,村班子成員意見也不統一。”茶園村黨支部書記梁波說,對于茶園村而言,這是件大事,搞不好會產生矛盾,“已經有村民在私下議論,稱村干部在選址上有私心,都想把服務站建在自己居住的村民小組。”
就在事情陷入僵局時,一名村民代表提議,“把事情交給村監委會,由他們來調查研究,到底把服務站建在哪里,這樣我們大家都服氣。”
茶園村的監委會主任由當地村民選舉的苗族村民項光菊擔任,就在村支書梁波將情況告知項光菊的當天,她就帶著4名監委會成員進村入戶調查去了。請村民談感想、提建議,考察村里兩大產業茶葉和核桃的發展情況,將收集到的村情民意全部記錄在案。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工作,項光菊將調查情況與村“兩委”進行了溝通,并遵照客觀事實反復研究,最后形成了統一意見。今天召開的村民大會,就是要宣布結果。
“經過村監委會的認真走訪和調查,我們認為村電商服務站更適合建在茶園村七組。”項光菊話音剛落,便有村民議論起來。“我們村茶葉和核桃種植在七組最具規模,并且七組的交通更加便利,對于發展電商有較好的物流基礎。”項光菊進一步說明緣由,一方面陳述了部分村民的意見,另一方面拿出了茶園村產業發展的數據報告。
“村監委會出面進行了調查,服務站建在七組沒啥說的,有理有據還有利,很公正!”四組村民羅建說。
“現在大家最要緊的是把樹種好,提高產量和品質,等電商來了才能賣上好價錢。”項光菊隨后提出建議。
“對頭!建在哪兒不重要,重要的是建好了后咋幫大家多掙些錢。”她的建議立刻得到茶樹種植戶錢華的認同。隨即,會場話鋒一轉,“茶園村發展電商有啥打算?”“我們的茶葉要有一個響亮的品牌!”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和村干部一起商量起發展電商的“后續動作”,一場“風波”在村監委會“出擊”后就此平息。

看緊村級“錢袋子”
村級財務收支一直是群眾最關注、也是最易產生矛盾的焦點。自我省全面普及建立村監委會后,村監委會在村級“三資”監管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村里每項財務支出都必須受村監委會監督”成為村級治理的一項制度。
“就是一根針,我們也要進行監督。”馬嘶苗族鄉同心村監委會主任冷剛至今記得他當選主任時,是這樣對全村人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拒簽”村主任報銷單的事在全鄉都傳開了。
去年底,同心村村主任將工作經費報銷單遞到冷剛手中,其中列支了6000多元的下鄉油費。經過一筆一筆清理核算,冷剛發現其中有2000元“屬于不合理開支”,“我沒在報銷單上簽字。村主任直接將報銷單交到鎮上,結果被退了回來。”
“如果村監委會主任不簽字,鎮農經站就不會入賬,這是為了杜絕村里亂花亂支的現象。”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鄒沁佚說,鄉紀委和村“兩委”對情況進行了調查核實,認為有2000元支出的確不合規,最后對報銷金額核減,并對村主任進行了教育引導。“村監委在村級財務監管上嚴格履職,避免過去‘一支筆’帶來的風險,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了村級腐敗行為的發生。”
今年8月,經過8年實踐積累的古藺縣也有了成效,制發了《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手冊》,成為村監委工作人員的“行動指南”。其中,從村務決策、村務公開、村級集體“三資”管理、村干部考核考評等9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村監委會的監督職能,充分發揮其“殺毒軟件”般的作用。
重塑村級治理模式
在農村,形成矛盾最突出的原因是群眾對政策和信息“不知曉、不明白”。“其實,這些矛盾是可以有效化解和避免的。”鄒沁佚說,該鄉柳溝村就出現了類似情況。今年柳溝村低保戶評定之后,名單只在村委會公示欄進行了公示,造成部分村民不知曉,產生了誤會,“是不是村干部在評定時‘動了手腳’,存在優親厚友的情況,所以不敢亮出來。”
分布在柳溝村各村民小組的廉勤監督員了解情況后,及時向村監委會反映了情況,隨即村監委會督促村委會將各組低保名單在各組公示欄進行公開,并召開村民例會在會上進行了通報,及時消除了誤會。
當前,古藺縣每個村(居)民小組都民主選舉了一名廉情監督員,適時收集本組群眾的建議意見,監委會主任匯總每組村民的建議意見,形成問題臺賬,交村“兩委”限時辦理,不能解決的報鄉黨委政府解決。這是今年古藺縣探索村監委會發揮作用的又一次新嘗試,“廉情監督員已覆蓋全縣的村(居)民小組,村務公開和民情收集延伸到了組戶‘最后一公里’。”古藺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部局局長楊曉燕說,不僅如此,今年初,古藺縣還創新村監委運行機制,試點村務報告質詢會制度,村“兩委”定期匯報工作,再由村監委質詢,并當面解答,確保村務有效落實。
從村監委會的誕生,到創建村務報告質詢會、設立廉情監督員,再到發布《手冊》,古藺縣對村監委會的探索在我省僅是一個切片,各地的實踐從未停止。一路走來的村監委會,從一個側面記錄下我省深入推進農村基層治理的步步腳印。“過去強調的是村監委會的覆蓋,現在更重視其運行的規范、作用的發揮、組織的完善。”正如楊曉燕所說,村監委會的出現及有序運行,重塑了村級治理模式,加快了村民自治進程。
腳步不停,探索不止。當前,在古藺縣委組織部的牽頭下,構建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領導村委會、村監委會、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1+4”村級治理新模式正孕育落地。
責任編輯: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