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針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作為一名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對群眾的感情。”自從2014年12月擔任廣元市朝天區轉斗鄉蒿地村“第一書記”以來,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認真傾聽群眾呼聲,懷著真情與貧困群眾交朋友,盡最大努力解決他們的困難,才能當好“第一書記”,完成扶貧攻堅的使命。
深入調查摸底,摸清村情民意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也取決于精準”。我所在的蒿地村是全鄉最窮的一個村,要將精準扶貧抓實抓細,首先要做到扶貧對象精準,不能盲人摸象一知半解。于是,我和工作組成員采取多種形式調查研究,然后分別以組為單位召開村民大會,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等相關人員參加會議,全村共確定了精準扶貧對象52戶165人。評選后進行公示,由全村825名村民審核精準貧困戶,真正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公認。村民們高興地說:“這52戶人的確最窮,政府真該好好幫他們,大伙兒絕對服氣。”
確定精準扶貧對象后,我們又走訪致富帶頭人、種養能手、老黨員、困難戶等不同層次的村民代表,全面了解村情民意,徹底摸清了全村的家底。同時,結合相關扶貧政策,制定出蒿地村“2015—2017發展規劃”,為全村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培育新型農民,發展支柱產業
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但靠什么致富?這是幫扶工作中最大的難題。蒿地村與陜西省寧強縣漢源鎮接壤,位置偏遠,信息閉塞,是全鄉經濟基礎最差的村。但深入調研后發現,蒿地村其實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朝天核桃享譽省內外,蒿地村已有多年的種植歷史,但老百姓只種不管,沒能形成規模產業。村里青岡木資源豐盛,發展香菇產業前景看好,但由于缺乏技術指導,村民一直不敢嘗試。
為此,我在原單位支持下邀請市農業局、市林業和園林局等單位技術專家組成特約專家組,隨叫隨到實地為農戶講解袋料香菇種植、核桃栽培以及禽畜養殖和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現場解決遇到的問題,鼓起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
一組村民王國華本人為肢體4級殘疾,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全靠藥物維持,大兒子是智障,小兒子輟學在外務工,家境十分貧困。我們專門聘請了畜牧養殖專家為他提供土雞養殖技術支持,并鼓勵他發展椴木香菇。今年一年,王國華養殖土雞約6000只、發展椴木香菇10700椴,年收入20余萬元,徹底告別了貧困,為貧困戶樹立了榜樣。
為降低村民種植香菇的資金壓力,我們積極協調,安排資金對種植戶袋料香菇每袋補助0.5元,建大棚每平方米補助20元,提高了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到今年底,蒿地村已培育6戶菇農,共種植袋料香菇達18余萬袋,純利潤達到60萬元,預計明年將增加到10戶。村民相平華和楊斌也開始發展生態土雞養殖產業,計劃規模養殖達到1萬只。九組村民石勇開試嘗試野雞養殖,為貧困村民開拓了新的門路。
寒冬時節,落木蕭蕭,我的心中卻充滿了濃濃暖意:今年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4800元,又有12戶人脫貧。照這個速度,至遲到2017年,蒿地村就能徹底告別貧困,自己這個“第一支書”也沒虛度時光了。
(作者單位:廣元市朝天區轉斗鄉蒿地村)
責任編輯: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