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有了黨員志愿服務隊,我們能不能效仿成立村民志愿服務隊,也為社區做點事呢?”前段時間,彭州市天彭鎮檀木社區村民劉招齊和黃貴祿來到村民議事會上表達了這個愿望。不久,16人組成的村民志愿服務隊便在村里開始了服務行動。
這件事讓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凡福意識到,從過去黨員“罵罵咧咧”不愿意參加黨組織生活到如今普通村民主動提出服務社區,群眾參與、充分自主的“村民議事會”不僅變“代民做主”為“由民做主”,更是激發了群眾真正當家做主的內在動力。
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于2008年開始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但矛盾重重,這種背景下急需建立起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彭州、邛崍、雙流等地以建立村民議事制度為突破口,紛紛誕生了“村民議事會”。
作為基層民主自治的新亮點,已經全面鋪開的“村民議事會”使得成都走出了一條集思廣益、民主決策和村民自治的新路子。

村務事村民說了算
位于彭州市西北山區的小魚洞鎮江橋村,進入深秋以來,寒意十足。采訪當天,記者正巧趕上江橋村定期召開的村民議事會。
與外面的寒氣逼人截然不同,江橋村村民議事會的現場如火如荼。
“我平時喜歡去安置小區轉轉,了解下民情,結果最近聽到了‘刺耳’的聲音。”村民議事會上,當著數十人的面,彭州市小魚洞鎮江橋村黨支部書記楊俊略作停頓提高了聲調,“一些群眾說,‘天天就曉得搞衛生,這能當飯吃嗎?’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江橋村如何發展的問題。”
原來,江橋村新“兩委”班子在2013年底上任后,就江橋村實際制訂了三年計劃:第一年主要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第二年開展環境整治工程;第三年著手發展產業。目前,前兩年的工作已經落實。此次議事會,作為召集人的楊俊以上述言論為契機拋出了這塊“磚”。
“我們村田地多、老年人也多,傳統農耕缺少勞動力。希望選出致富能人帶領大家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同時能引進加工企業,讓老年人參與進來。”議事會成員張奇話音剛落,另一名成員劉家才就道出了已在頭腦中梳理好的意見:“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做好規劃,把村道全部修通。然后,建立一個鄉村旅游合作社,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打造旅游產業是好事,但是沒有特色景點,我們怎么吸引游客,怎么留得住游客?”后方的劉大爺當場吐露出疑惑……
江橋村原來主要以細葉烏頭雷竹種植、冷水魚養殖、餐飲作為主要產業。如何深挖旅游資源,議事會商議提出,今年內成立一個屬于集體資產的鄉村旅游合作社,利用江橋村位于龍門山腳下,是去龍門山的必經之路這一優勢,大力開發小魚洞鎮獨有的魚鳧文化等資源,招攬到龍門山游覽的游客住在江橋,吃在江橋,玩在江橋。
村民議事會不僅在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主心骨作用,很多讓人頭疼的矛盾糾紛也被議事會和議事會成員輕松化解,讓群眾和村“兩委”班子都嘗到了甜頭。
今年初,檀木社區的村民議事會商議今年申請低保戶的名額,村民朱某被取消低保資格,她多次叫嚷:“我親家是市民政局的,這個低保不給我吃,我跟你們沒完!”
后來,村民議事會拿出調查資料,當面與之據理力爭,“你的一兒一女在成都打工,女兒在藥廠上班,兒子接了父親的班,家庭收入較其他貧困家庭穩定。”“這么好的條件還吃低保,實在不應該。”眾人一席話,說得朱某啞口無言。
制度保障規范運行
近年來,在總結部分地區試點經驗后,成都開全國之先河,向下轄3000多個村(社區)下達四個配套文件,分別用于規范村民議事會的組織規則,明確議事會成員的權利義務,對議事會產生后村民委員會的工作方式進行劃定。
按照文件規定,各村新成立的村民議事會是村級自治事務的常設議事決策和監督機構,由村民民主選舉產生村民小組議事會,再從每個小組議事會中推選3-5人成立村民議事會,不定期商議村級自治事務。村民議事會對村民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接受其監督。村“兩委”成為村民議事會的執行機構,負責落實議事會的各項決定。
文件規定,每個村的村民議事會成員不得少于21個人,10名以上村民聯名即可提出議題。為了防止村民議事會成為“村組干部會”,文件還規定議事會成員中普通黨員和群眾代表比例不低于50%。
2014年,成都進一步建立議事會議事工作經費保障制度,將年度村級公共服務資金不超過5%、年度社區公共服務資金不超過10%作為村(居)民議事會運行專項資金,即每村(社區)每年不超過3萬元,確保議事會正常運轉。
為激勵議事會成員充分發揮作用,彭州市還出臺了《村(居)民議事會成員考評制度》,明確對議事會成員的考核細節,規范考核標準;逗硬獎優罰劣,對議事會成員實行激勵與淘汰機制。

激發自治內在動力
檀木社區黨員夜校是今年初在村民議事會上討論出的產物。前段時間,檀木社區2015年重點工程“小型農村水利設施建設”項目要開工了,為讓社區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質量監管必須同步進行,跟蹤落實。
議事會幾經磋商,邀請到了市水務局的專家為社區黨員和監事會成員在黨員夜校專門開辦一期“小農水”工程建設的質量和監督培訓課。
第二天一早,在社區“小農水”建設項目的各個工段現場,就多出了一支由支部黨員自發組成的黨員義務質量監督隊。他們對工程建設施工要求胸有成竹,對質量監督要點說起來頭頭是道,讓現場監理都豎起了大拇指。黨員舒志清還自費修建了階梯方便群眾取水。
“議事會催生了這支臨時黨員義務質量監督隊,因為他們的監督管理,最終圓滿完成了社區‘小農水’項目的建設和驗收,并獲得上級有關部門對工程建設質量的高度評價。”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凡福感慨道,“議事會集納了眾多群眾智慧,討論出的《村規民約》和《家庭文明檔案記錄表》都為基層治理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江橋村黨支部書記楊俊說:“以前沒有議事會,群眾私底下常常對村干部有諷刺的聲音,現在只要他們提出疑惑,就會有知曉情況的群眾或者議事會成員主動站出來解釋情況。這也充分保護了我們村干部,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服務江橋村的發展。”
從這幾年的實踐看,村民議事會這一機制愈來愈顯示出勃勃生機,受到廣大農村黨員群眾的普遍認可。群眾過去說干部是“他們的干部”,現在是“我們的干部”,從過去依靠少數人,轉變成現在依靠多數人,實現了執政方式轉變,民主執政得到了制度化保障。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