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寨溝縣永豐鄉中寨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坪曲子傳習所,隨著六位表演者懷抱琵琶輕攏慢捻,或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美妙動聽的曲調回旋在耳。

南坪曲子
“正月間采花無花采,二月間采花(喲)花正開;
三月間桃花紅似海,四月間葡萄架上(喲)開;
五月間石榴尖對尖,六月間芍藥賽(喲)牡丹;
七月的谷米造成酒,八月間聞著(喲)桂花香;
九月間菊花懷里揣,十月里松柏人(喲)人愛;
冬月臘月里把花采,霜打的梅花遍地(喲)開……”
“這首曲子就是朱明瑛的成名曲之一——《采花》!也是東方歌舞團出國訪問的保留曲目。”九寨溝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以下簡稱:文體廣新局)非遺股工作人員劉進說。難怪聽著耳熟,原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就來自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是流行于九寨溝縣(原南坪縣)一帶、漢族包括部分回族中的自彈自唱的說唱藝術,當地人把當地流傳的彈唱歌曲都稱為“曲子”。
“曲子的唱詞都是用漢語方言唱詞,比如‘采花’按我們本地方言唱就要唱成‘猜化’(音)。‘正月里采花’就要唱成‘針腰里猜化’(音)。‘霜打的梅花遍地開’就要唱成‘傷打底美化片字開’(音)等等。”一曲唱罷,南坪曲子州級傳承人馬國桂面帶笑容說,“如果不用當地的方言唱,就沒有南坪曲子的味道了。”
正因為用方言唱,才有地方特色,聽起來也別有風味。在九寨溝縣,男、女、老、少都會唱南坪曲子,曲子成為當地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演唱形式非常自由,由一人至多人彈唱,另一些人伴奏幫腔。老百姓們常常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后,聚于庭前樹下,或圍坐火塘旁,彈起三根弦的土琵琶,敲起瓷碟碰碗等唱個盡興才會罷休。
“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嘉慶年間,陜、甘移民遷入,在近兩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南方與北方的民間文化及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南坪曲子。”縣文體廣新局辦公室主任余向升告訴記者。
南坪曲子分為兩種調,音律和內容比較簡單的一種是花調,《采花》就是花調中的代表作;音律和內容比較復雜的是背宮調,包括一些比較長的“折子戲”,比如描寫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的《老爺挑袍》等。
川西藏族山歌
九寨溝縣素來享有“民歌之鄉,琵琶之鄉”的美譽。唱山歌的人隨處可見,歌聲也隨時可聞。特別是在群體勞動時,滿山滿坡滿田的山歌聲此起彼伏,動人心旌。
毛藍腰帶丈二長,挽個疙瘩了過橋。
千年不準疙瘩散,萬年不準姐丟郎。

來到永豐鄉下寨村,一曲高亢甜美的山歌吸引我們來到一株千年古樹下,村宣傳干事班四娃和他的愛人楊秋蓮正唱川西藏族山歌,他們都是白馬藏族。自由、高亢、婉轉、跌宕的曲風氣場強大,沉浸其中,體會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們放牧、伐薪、馱運趕腳、田間勞動時,為驅散疲勞、抒發感情或與同伴交流時即興吟唱的歌曲。
“這些山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會唱20多首。”班四娃說。川西藏族山歌歌詞結構多為三段,前面兩段常常采用比擬的手法,直到第三段才出現主題,而一段式較為少見。
由于山歌旋律起伏較大,樂句中間常常有許多密集的音符組合在一起,因此歌者不僅要有一副高亢甜美的好嗓子,同時還需具備靈活嫻熟的演唱技巧。與康巴藏區的牧區山歌、安多藏區的草地山歌以及嘉絨藏區的農區山歌相比,由于各自方言、語音的差異,因而直接影響著各地旋律風格,各具特色。
“今年在我縣舉辦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匯演比賽中,他們夫妻二人榮獲全縣第二名,大家都說他們比目前的傳承人唱得還要好,是這次比賽發現的人才,現在我們已經在給他們申報縣級傳承人了。”劉進說。
一首首散發著泥土芳香的九寨民歌匯聚成河,歷經千年流傳至今。無論是南坪曲子還是川西藏族山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大量的勞作、生活場景、民風民俗、自然風光等被記載其中,飽含著觸動人心的鄉音與鄉情,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記憶。
責任編輯: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