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想到這片荒原所涵養的植物種類,竟然要比一片熱帶雨林所包含的物種還要豐富。全球超過一半的食蟲植物集中在這里。以茅膏菜為例,全世界約有160種,這里就有70多種,每株茅膏菜一天就能吃掉約80只小節肢昆蟲。
荒原上為什么存在如此繁盛的植物?科學家大衛·迪爾曼經過多年考察研究后認為,這是由沼澤、沙漠或闊葉林地區獨有的特殊生態龕(指物種在環境中所處的地位以及食物、行為等細節)所決定的。某種特殊環境下生長的植物物種,通過壟斷生存資源,能迅速控制這片地區,就像動物們占據了屬于自己的領地一樣。當然,這要在適者生存的大前提下實現,也就是說,自己的生存能力要足夠強悍。
香蒲和糖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兩種植物,所以生物學家稱之為“超級物種”。在自然環境異常惡劣的情形下,它們依靠自身頑強的生存能力很快就會在扎根地占據主導地位,能取而代之就取而代之,不行的就盡可能互利互惠,相生相伴。這正是此處食蟲植物最集中的主要原因。
從總體數量來說,不會食蟲的植物還是占大多數,但這并不說明它們的生存能力就弱,相反它們別出心裁的求生技巧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簡直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
因這里有類似地中海的潮濕空氣,在秋冬季節,植物的根部會長出很多菌類,菌類富含水分,是植物不錯的伴生物。漸漸地植物滋生野心,不再滿足這種伴生關系,它們想更多地攫取菌類的養分,如人類之間的剝削與偷竊。為達目的,植物會把自己的根須逐漸插入菌類的體內直接吸取它們的汁液,吸收營養來進行光合作用,進而產生碳水化合物。
個別植物過慣了這種安逸的寄生生活,甘愿喪失掉自己的勞動能力,甚至連自己的生長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比如這里生長的一種蘭花,因為源源不斷的能量供給唾手可得,它們竟改在地下生長;有穴居的無脊椎動物幫忙授粉,它們就在地下開花結果,徹底放棄了光合作用的本能。
據大衛·迪爾曼統計,荒原上有42種完全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植物,有一種名叫圣誕樹的植物每年因綻放大量火焰橙色的花朵而得名,花朵簇擁成球狀,猶如一串串橙色的葡萄。它靠吸收草和較矮的植物的養分為生,奇特處在于它的根如吸管結構,能套在鄰近植物的細根上,并將其刺穿,讓其營養物質和水分都流進自己的根部,坐享其成。
由此可見,頑強求生繁衍的不僅是活蹦亂跳的動物,植物的生命力一樣不可小覷,唯一的區別就是所有的一切,或悲愴,或堅守,或奇巧,或昂然,都是于無聲處默默完成的,所以才容易被我們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