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建筑類課程中,建筑模型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教學實踐,建筑模型教學深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識圖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三維空間的想象力。
【關鍵詞】建筑模型、實踐教學、建筑識圖與構造
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在識圖的過程中缺乏空間想象力,而將建筑模型應用到教學環節中,筆者發現建筑模型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單調的講授如何識讀建筑施工圖紙,建筑模型對于幫助學生理解建筑施工圖更加的直觀,能加強學生空間立體想象能力,現在已經成為《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建筑模型實踐教學的作用
建筑模型實踐教學是根據認知科學理論及其研究成果,綜合運用系統科學的實踐方法,以建筑模型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圍繞建筑模型設計的一種教學活動。建筑模型是將建筑實體經過等比例縮小制作而成的,因此模型能夠比較直觀的表達所設計作品的外部特征、尺度比例、輪廓形狀、空間層次等等。這種直觀的體驗式學習方式符合初學者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初學者對建筑模型的把握,從而把三維的建筑模型與二維的建筑施工圖紙聯系起來。學生可以通過三維建筑設計軟件(SketchUp)制作和親自動手實踐的方式,逐步培養起三維空間感,并且能幫助初學者完善在二維空間中所難以發現的不足。
二、建筑模型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的實踐教學
1.將建筑模型導入《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實踐教學
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筆者認為模型教學與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教學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對建筑構造的認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模型教學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高職院校土建類的課程教學安排中會將建筑識圖與構造作為第一學期的重要基礎課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是讓學生以手繪的形式完成圖紙抄繪的課程任務,這就使得學生難以真實地感受到房屋建筑各構件之間的關系及其組成形式,而被單純的線形和平面圖形所牽絆,不能從二維圖紙轉換為三維建筑。從教學效果的角度來看,這種枯燥、缺少創造性的建筑工程圖紙抄繪訓練,只能使學生對房屋建筑設計產生一種厭煩感或者被其影響甚至誤導,更有甚者有些學生還將房屋建筑設計簡單地看作是技術含量較低或者簡單操作的工作,因而也就失去了興趣。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建議修改教學內容,即在保持原傳統教學題目的情況下,將模型教學引進來。在房屋建筑學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布置模型制作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制作抄繪圖紙上所要表達的建筑構造,先從立體三維圖形開始,并將學習重點定位在二維圖形與三維實體的相互對應之上。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制作模型,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眼手并用能力,而且還能從多個方面來刺激他們的學習,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以《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樓梯構造設計項目為例,老師先用樓梯模型制作的任務引出樓梯構造設計項目的知識點,并進行對樓梯構造知識的講授,學生可以根據老師所講內容,并結合相關圖紙資料,尋找適合的材料,分組進行樓梯模型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棘手的問題,老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指導,學生也可以自行查找相關資料,最終通過模型制作的過程學習到樓梯構造相關的知識,這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從實踐效果來看,通過這一教學改革,讓學生們真正動起手來,親身體驗建筑模型的制作過程,很多學生都能主動地將建筑模型和建筑圖紙有效地對應起來,從而可以檢驗建筑模型的表達是否完善,自己是否將所學專業知識靈活掌握及運用。此外,通過建筑模型的制作學生可以理解建筑圖紙上的二維圖形表達的意思,將原來在教學初始階段難以理解的建筑構造,比如:樓梯踢面與踏面的關系、梯段與平臺的關系、雨篷與樓板之間的關系等等,均可通過建筑模型予以展示,對于教學可謂事半功倍。
2.建筑模型造型材質設計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實踐教學
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上,對建筑構造的掌握能力與材質的認知能力是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要內容,主要是為了培養高職建筑專業學生對于識讀建筑圖紙應當具備的能力。其方法是通過建筑模型教學法的不斷展開和深化來實現的,它要求學生能夠充分地運用現有的材料,經過自己的思維判斷設計出具有一定標示的模型。在這一過程中,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紙板、KT 板、米絲、雙面膠、大頭針等,其所強調的是模型與思想表達模型之間的有效對應。在進行實際建筑模型制作時,學生可通過小比例模型推敲設計方案,促使其思維直接進入到三維空間之中。因其所采用的是小比例的模型,所以一般都是輕質的材料,比如利用吸管來替代 PVC 管、卡紙替代木板、筷子替代木條、棉線繩替代尼龍繩。以《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樓梯構造項目為例,樓梯段及平臺板可以用KT 板來制作,欄桿可以用大頭針及木筷子來制作,而扶手可以用卡紙或吸管來制作。從實踐來看,這些輕質的材料很容易實現加工操作,而且連接也比較的方便、容易修改,學生原因親自動手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教學模型。一般只需經過幾次的親自動手操作,即可使其深深地體會到房屋建筑設計的魅力和多樣變化。
當小型模型設計完以后,便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制造 1∶ 1 的模型,并將表現教學模型引入到房屋建筑學教學實踐之中。通常情況下,教學模型與表現模型之間無論在重量還是在材料應用上均有所不同,因此學生一定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設計,通過認證的分析表現模型所需材料的特點和各部分的物理學受力特點,給表現模型賦予一種設計感。為了使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和取長補短,筆者建議在模型設計完成以后,可以在學院范圍內舉辦一個模型展示會,這樣不僅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對于實現教學目的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3.建筑模型空間設計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實踐教學
從本質上來講,《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核心主要是對建筑構造認知與實際應用,因此學生對《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學習掌握與否,在今后的工作中的識圖能力是學生能后適應工作崗位的核心,所以對《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學習應當予以重視。為此,筆者認為讓學生自己作為建筑模型的制作者,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及構造設計要求規定內,讓學生分組進行建筑模型制作,同時還要強調房屋建筑空間形成、穿插、分割以及滲透手法的靈活運用。從實踐來看,學生只要經過了一段時間對教學模型的實際制作過程,即可熟練地由原來的工作模型開始,對模型進行深化,并養成一種邊看模型邊思考識圖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模型教學在《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中的應用,還體現在它所強調的是建筑構造各構件的空間要素,學生可以在基本上適應了建筑模型教學這種教學手段之后,重新回到識讀二維建筑施工圖的任務之中,在最后的識圖過程中,所要強調的是能否正確識圖建筑圖紙內容,而不要求表現模型,這樣有利于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回憶建筑模型制作過程中的各構件之間的連接關系及構造做法。建筑模型教學與《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就是手段與表達內容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建筑模型在建筑類課程實踐教學中應用的具體表現形式。例如,學生在完成《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學習之后,參加學院組織的模型制作比賽時,能夠很好的利用課上對于建筑各構件學習的知識,所建建筑模型完整、材質表現合理、比例適當,能夠很好的體現出建筑的特點,通過比賽及展覽,學生的模型作品均取得不錯的成績,體現了學生的自身價值,增強了學生對于專業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對未來就業也產生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建筑模型教學對于《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實踐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通過一種比較直觀、一目了然的方式將建筑構造理論中的抽象內容展現出來,對于進一步研究《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的內涵以及提高教學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通過《建筑識圖與構造》課程教學實踐,以建筑模型制作任務為主的實踐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枯燥的單一模式,豐富了實踐教學的手段,深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設計思維,學生的三維設計能力普遍增強。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由于設計從三維實體入手,使得學生的抽象空間想象能力下降,另外圖面的表達能力也有所降低。因此,模型教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實踐中合理把握與原有傳統教學方式的量與度。
參考文獻:
[1] 余志紅.建筑模型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運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6(6):138-140.
[2] 周圓圓. 關于建筑模型教學的一些思考[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32) .
[3] 祝培生,王時原,郭 飛,路曉東,劉 鳴. 建筑構造模型與材料教學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 實驗室科學,201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