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井字梁的特點,在滿足結構受力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優化預應力孔道線形設計,消除井字梁在交叉點的孔道位置沖突問題,保證施工質量。本文將鄭州市火車站西出口站前廣場及地下停車場工程為例,對井字梁梁鋼絞線的曲線布置及張拉順序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井字梁;鋼絞線;張拉順序
1.預應力井字梁鋼絞線的曲線布置研究
停車區5-7/F-H軸線,為滿足結構空間跨度及廣場荷載需要,頂板采用預應力井字梁結構,且梁體結構上翻,預應力梁截面尺寸B×H=600 mm×1600mm。每跨預應力梁鋼絞線采用2×7φs15.24低松弛鋼絞線,預應力井字梁跨度為20m×18.15m,呈井字型交叉布置。預應力曲線線型,采用正反拋物線布置。在預應力井字梁施工過程中,波紋管定位會出現互相交錯,相互影響的現象,造成波紋管定位不準確,影響井字梁預應力張拉質量,進而影響預應力體系的建立。因此對預應力井字梁曲線定位控制進行研究,以保證施工質量。
預應力設計采用有粘結預應力技術,預應力筋為φs15.24低松弛鋼絞線,強度標準值fptk=l860MPa,預應力筋的張拉控制應力為0.70fptk。
井字梁預應力曲線線型采用正反拋物線連續曲線布置,其優點是與荷載彎矩圖相吻合,設計索型圖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L1設計預應力曲線線型圖(mm)
圖1-2 L2設計預應力曲線線型圖(mm)
因設計未考慮井字梁交叉相互影響,將L1預應力曲線的剖面反映到L2中,兩個方向的預應力曲線相互影響,無法進行預應力筋定位及波紋管安裝工作。在預應力體系中如預應力曲線線型不變,改變預應力曲線定位,則不會影響梁體受力。經與設計溝通,根據短跨預應力筋在下,長向預應力筋在上的布置原則,在保持預應力線型不變(即矢高不變)的前提下,對曲線坐標做出調整。
方框內波紋管間距最大為280mm,波紋管Φ6.5cm為保證兩波紋管之間的間距不小于一個波紋管直徑,L1錨索統一向下移動410mm,e值由原來的600mm變為190mm。重新定位后的索型如圖1-3,圖1-4所示。
圖1-3 L1調整后預應力梁索形圖(mm)
圖1-4 L2調整后設計預應力梁索形圖(mm)
經調整后,解決了井字梁結構預應力定位相互影響的問題,保證了預應力施工的順利進行。
2.預應力井字梁張拉順序的技術研究
為保證整個預應力井字梁均勻承受預應力筋施加的壓應力,減少預應力筋張拉時的相互影響,井字梁張拉順序尤為重要。
2.1 預應力井字梁張拉原則
經過與設計溝通,咨詢預應力專家,確定張拉原則如下:
2.1.1 為減小預應力筋先后張拉引起的預應力損失,相鄰梁張拉力差值不大于總拉力的50%;
2.1.2 充分考慮正反拋物線和連續曲線在張拉時摩擦損失的差別,簡單曲線先張拉,復雜曲線后張拉;
2.1.3 從預應力筋的疊合順序(長跨筋在上、短跨筋在下)方面考慮,優先張拉短跨預應力筋。
2.2 張拉順序
根據每跨預應力梁鋼絞線采用2×7φs15.24,張拉分兩階段進行:
2.2.1 張拉第一階段
在短跨方向由兩端向中間順序張拉每根梁的一束預應力筋,然后對稱張拉長跨方向每根梁內的一束預應力筋,使長、短跨在第一次張拉完成后,雙向均有一根預應力達到設計應力值。
2.2.2 張拉第二階段
同樣順序張拉另一根預應力筋,使整個井字梁的預應力均勻增長,起拱變形均勻增加。對先張拉預應力筋的應力損失影響較小。
2.3 張拉控制
張拉過程實行雙控管理,即以應力控制為主,并同時實施伸長值測量控制,先計算出預應力筋的理論伸長值 ,并進行試張拉以確定其理論伸長值。由于施工時各方密切配合 ,預應力筋埋設準確 ,實際張拉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的誤差均在 ± 6 %范圍內。
2.4 起拱監測
張拉前后,分別對標注節點處起拱控制點進行了監測,控制點見圖2.4-1 起拱控制點圖,結果如表2.4-1,表2.4-2。
從整個張拉過程節點起拱變化來分析,預應力井字梁結構達到了均勻受力,起拱連續的要求,起拱量在設計預計范圍(0,﹢10mm)之內,達到了很好的施工效果。
結 語
按照上述成果,經過現場精心組織施工和全過程工序質量監控,井字梁施工質量達到設計和規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王宇新.有粘結預應力在鋼筋混凝土井字梁中的應用.山西建筑,200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