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為解決城市水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對于解決城市水問題意義十分重大。本文主要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建議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可與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建設;水循環
一、前言
城市用水問題是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而海綿城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本文重點對海綿城市的含義和意義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對如何加大海綿城市建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供相關人員參考。
二、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
如何讓“沖沖”而來的雨水變“害”為“寶”?如何留住寶貴的雨水讓其變為可用的資源?這對于一些水質型缺水、雨水卻很豐沛的地區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城市的大面積硬化使雨水成“災”。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土地硬化面積不斷增大,降雨中的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等硬化地面阻隔,很難直接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雨水滲透利用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實施:一是推廣生態河道雨水滲透利用。開展生態河道雨水滲透利用主要是進行河道生態建設,改變硬質化河道護岸做法,打造會呼吸河道。利用河道水系進行汛期的調蓄,結合地區休閑、游憩和生態等綜合功能,減小汛期河道的排水壓力,降低雨水帶來的負面影響。
以我國某城市為例,該城市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豐水季(4~9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0%,最大降水量月為7月,而秋冬季降水相對比較少。根據以往的降水數據統計,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資源量達1.47億立方米,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雨水經過生態或工程化收集和處理后可以達到相應水質標準,可用于工業、生態環境、市政雜用、綠化等方面。雨水綜合利用若能全方面開展,無疑可以提升城市雨水收納控制能力,大大減少城市內澇壓力,減輕初期雨水污染,又可以替代自來水實現分質用水,減少對城市自來水的浪費,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綜合效益十分可觀。形象地說,做好雨水的綜合利用,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設成一塊能吸水的海綿,下雨的時候能吸水,用水的時候又能擠出水。
三、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原理
雨水利用模式分為雨水集蓄利用(直接)和雨水滲透利用(間接)兩種模式。雨水集蓄利用主要在六個方面:一是有利于雨洪削減的雨水集蓄利用。城市雨洪攜帶污染物導致面源污染,并且增加洪峰流量加重城市內澇。尤其是城中有山體的城市,山洪對城市防洪排澇影響嚴重,可以結合山洪削減開展雨水集蓄利用。二是有利于積淹水改造的雨水集蓄利用。目前,我國不少城市還有不少積淹水點,結合解決城市的淹水問題開展雨水利用是當務之急。三是居住區、學校、場館和企事業單位的雨水集蓄利用。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將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校園、場館、單位內部的景觀水體補水、綠化、道路澆灑、沖廁等,可以節約城市大量水資源。四是濕地、水塘的雨水集蓄利用。可以結合城市中的人工湖、集蓄池、人工濕地、天然洼地、坑塘、河流和溝渠等,建立綜合性、系統化的蓄水工程設施,把雨水徑流洪峰暫存其內,再加以利用。五是公園、綠地的雨水集蓄利用。每個城市都有豐富的公園和綠地資源,公園、綠地是天然的地下水涵養和回灌場所。將雨水集蓄利用與公園、綠地等結合,可以用于公園內水體的補水換水,還可就近利用于綠化、道路灑水等。六是防護走廊的雨水集蓄利用。每個城市都有大量的防護走廊,這些高壓線、公路、鐵路兩側都設有較寬的防護走廊。防護走廊布置在郊區的道路或河道邊,利用電力高壓線走廊、公路、鐵路保護帶空地等,開展雨水集蓄利用,在美化環境的同時,能更好地集蓄利用雨水資源。
四、完善海綿城市建設的建議
1、明確理論概念
“生態海綿”地區要求改變傳統雨水排放的模式,它要求采用與自然相近的雨水管理方法,盡可能不讓雨水外排,而是分散的蓄留和初步凈化。整個規劃區應該像海綿一樣,將進入的雨水短暫的存儲起來,再利用或緩慢下滲,構建生態海綿地區規劃理念,強調雨水可持續利用,把“雨水排水量零增長”的概念形象表達出來,這種理念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及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要求。
“生態排水+管網排水”雨水排除新模式,融合雨水開發應用領域最新的可持續發展及低影響開發等理念,構建“生態海綿”雨水利用地區的規劃理念。
2、確定綜合目標
兼顧城市用地和空間開發宏觀指引,制定雨水綜合利用的空間分布、分類及技術措施等;微觀上進行雨水利用規劃設計的要點控制,確定具體利用技術,控制指標及相關配套政策等。期望能夠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層面上進行雨水利用綜合規劃,進而實現調蓄減排、資源保護、雨水利用、水污染控制、水景觀及微氣候改善等綜合效益。
3、科學的評價指標
雨水利用強度類指標反映雨水利用的程度,其中年雨水排放率指該地區進行雨水利用改造后排入市政管網的雨水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比例,零排放降雨量和零排放重現期指可被規劃區滯留的降雨量和該降雨量對應的重現期。經濟類指標反映雨水利用設施的建設及管理成本,資源環境類指標反映雨水資源化程度及環境污染的控制情況。根據規劃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各類指標的限制值,可控制和指導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雨水設施用地的預留和建設,指標體系也可用來預測及驗證規劃方案實施后的實際效果。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主要為本規劃效益評價服務,期望后續繼續完善雨水利用指標體系,為雨水利用相關管理控制措施及法規的制定提供幫助。
4、科學的技術體系構建
構建“生態海綿”地區的技術體系由雨水凈化系統雨水滲透系統和雨水蓄集利用系統組成。規劃方案以綠地改造利用技術為核心技術,聯合其他以綠地為主要空間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進而實現雨水的生態海綿吸收滲透方式。
屋頂:以屋頂綠化和屋頂花園改造為主,綜合徑流系數設計為0.2。廣場道路:采取透水鋪裝改造綠地:地塊內綠地主要以低勢綠地、雨水花園等生物滯留系統為主,并結合滲透溝和植物溝渠滲透系統,整個系統以細粉砂的滲透系數為標準(取1×10-5m/s),蓄水深100~200mm;公共綠地以生態濕地、觀池等雨水集中利用設施改造為主,并配套相應蓄水池,蓄水深200~500mm;道路綠化帶采取綠色街道的改造建設,蓄水深200mm。
五、對海綿城市建設未來展望
雨水在數千年前就被人們利用,進入工業化時代,城市快速發展,雨水反而成為一種負擔,被當做需要解決的“廢水”。
一些發達國家的停車場本身就具有儲水排水的功能,對比中國式的道路綠化,多時候是做表面功夫,“綠化帶的植物用托盆高高掛起,完全起不到涵養雨水、調節氣候的作用。在我國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橋、立交橋的同時,城市與鄉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在我國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橋、立交橋的同時,城市與鄉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因此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面臨著很多問題,而構建海綿城市已經成為了我國城市規劃不可阻擋的趨勢。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重點對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以及海綿城市的意義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提出了海綿城市構建的措施,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目的是提高我國城市建設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張俊. 雨水利用與海綿型城市[J]. 地理教育, 2014, (4)
[2] 蘇義敬, 王思思, 車伍等.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J]. 南方建筑, 2014, (3)
[3] 董淑秋, 韓志剛. 基于“生態海綿城市”構建的雨水利用規劃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 20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