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人類本身就是臨水而居,所以濱水地區是人類文化發源的地方,同時在現代城市中也是處在具有豐富活力的生態盡管地區的地位。濱水地區擁有豐富的城市景觀,并且蘊含歷史文化價值。在當前對濱水地區的開發和在開發過程中,人們正在嘗試在保持濱水地區所具備的自然條件優勢的同時,協調濱水地區與周邊環境,與城市的其他綠化構成一個整體,并且形成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景觀,為城市增添新的旅游資源,為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綠地休憩場所。
【關鍵詞】城市濱水空間 公共性 環境設計
在城市空間中,城市的濱水空間是其中一個特有的空間地段,主要是指水域和城市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城市濱水空間中陸地和水體各占一半,兩者共同形成了城市的濱水空間。在城市的景觀規劃中,城市的濱水空間規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個精彩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不僅可以體現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山水自然景觀,同時也將人工建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完美的融合和展現出來,成功的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的成果中不但包含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融合了城市濱水空間的人文景觀以及物質空間。城市的濱水景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城市中景觀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市民喜歡游玩休憩的場所,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歷史,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的核心,更是現代社會中城市居民放飛心靈的場所。在城市文脈中,依照城市水系打造的城市人工環境已經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在構建城市濱水景觀公共空間的時候,需要注重構建一個穩定的生態型水體駁岸,形成一個具有強參與性的綠地景觀空間,并且融入城市文脈,構建一個功能多樣化的虛實空間,以保障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具有較強的公共性,促進城市生態健康發展。
一、城市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及其規劃
(一)城市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
在區域設計中,水可以稱之為必須存在、超強魅力的重要景觀元素。水在古代被稱為地域的血液和靈魂。所以縱觀上下五千年,國內外在進行空間設計的時候都非常重視對水體的應用。而在進行城市濱水景觀公共空間的設計的時候,為了實現設計和自然之間的完美融合,并且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注重將建筑與水體自然之間融為一體,保證整體的自然和諧。
城市濱水景觀中的公共空間主要是指在城市范圍內陸地和水域相連的一塊場所,包含了部分水域空間和雨水挺鄰近的城市陸地空間,融合了自然生態體系和人工規劃體系,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展現給城市居民自然山水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的特色。同時城市濱水景觀也是水域向城市陸地的一種過渡。濱水景觀的自然環境角度的解析是指一個溝通了水域和陸地的復雜地帶,有生態特性復雜的特點,所以在生態學上又叫做生態交錯地。
城市的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首先是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其次因為濱水景觀在文化、結構等方面存在復雜的場所意義,所以一般情況下對公共空間的定義都需要基于特殊的文化環境條件基礎進行,要注重體現出公共空間與城市發展的融合,表現出公共空間對于城市發展的促進作用。
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人們對于城市的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寸土寸金、高樓林立城市空間中,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僅肩負著美化環境、提供娛樂場所、展示城市風貌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的無言代言。
(二)城市濱水景觀中的空間規劃
在整個景觀學的各類設計中,當屬現代城市濱水景觀公共空間的規劃作為復雜和綜合,同時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項目。因為在進行公共空間的規劃的時候,需要涉及到眾多的內容,涵蓋了水域和陸地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此外還包含了人文因素,所以,城市濱水景觀公共空間的規劃與生態景觀學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
現代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側重以人為本,偏向于能動的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持續的發展。所以城市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設計方面需要注重人、地、景觀的和諧融合,以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且保證景觀格局與水平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空間格局以及相互之間的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分析,保證公共空間可以身材和健康的發展。
二、城市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的設計
(一)公共空間的綠化設計
1、在濱水景觀設計中,綠化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進行濱水綠化的總體構思的時候,需要盡可能擴大沿河綠地的面積,最好形成一個連續的綠化帶,以體現濱水空間所擁有的綠色空間和對環境景觀質量優化的作用。公共空間在綠化種類上,應當嘗試往豐富的、多層次的綠化體系發展,大量應用樹、花、草來構成綠化系統,并且以樹木作為主導,來烘托濱水綠化空間的層次感,保證整條濱水綠化帶既有整體的特色,在局部上又可以體現出層次分明、有節奏的變化但視覺效果。
2、應當盡量用當地鄉土植物進行綠化設計。根據公共空間的實際情況進行植物的選擇,但是要注重保證植物的多樣性,要能夠體現出綠化的層次感、質感變化、色彩變化、季節變化以及圖案變化等特點,并且要注意所采用的植被可以適應當地城市的氣候環境以及城市特點。
3、城市濱水景觀的綠化應當盡可能保持自然布局,以耐水濕植物和地方性的觀賞植物作為綠化植被中的大部分植物,此外還要采用地被、花草、低矮灌叢搭配高大樹木形成層次組合。要時刻注意回避幾何式的造園綠化方式,盡可能的采用濱水景觀自然植被群落的結構。
(二)城市濱水景觀的公共空間的交通設計
在進行公共空間的交通設計的時候,需要結合城市濱水空間的實際的交通狀況,要對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站點、步行交通、水上交通以及碼頭有著充分的了解,并且將它們進行貫通和組合,要保證綠地與交通之間和諧存在。密切聯系水體與周邊的綠地以及服務性設施之間的關系,保障市民可以很方便并且最大程度的接近水面。
1、步行系統
濱水空間內部到交通組織絕大部分都是步行系統。在進行步行系統的設計的時候需要嚴格執行以人為本的觀念,要保證步行系統的合理化,并且設置濱水散步道,從而形成步行區域。此外還需要保證散步道與戶外活動空間相互連通,構成一個外部活動空間;然后借助建筑首層架空的柱廊形成一個聯系室內和室外的步行區,在空間層次上形成內外交融;或者是構建林水空中走廊,實現多層次和立體化的人行網絡,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多層次的、不同平面的觀景平臺,并且這種人行網絡具有多個高度和角度的特點,從而可以使得步行空間更加活躍。
2、車行系統
當前很多城市設置了與濱水地區平行的車流干道,這使得城市中心與濱水地區之間的聯系關系被從形式和心理上進行雙重破壞。這樣就阻礙了步行者便捷的由市中心方向到達濱水地區。盡管設置與濱水地區平行的車流干道可以適當的緩解城市越來越嚴重的交通負擔,將交通壓力部分地轉移到濱水區,但是當前很多濱水區域被城市干道直接截斷,濱水地區的空間完整性被破壞了,而且陸地建筑與水體之間的滲透和交流也因為城市干道的出現而阻斷,導致人們的活動面積僅僅局限在水邊的狹小區域。在構建車行交通的同時也可以將停車場地下化,這樣不僅保證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同時也消除了噪音和廢氣對于濱水地區的綠化以及行人的危害。如果不得不將車流分流到濱水地區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那么采用高架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三)城市濱水地區的公共空間的護岸和防洪堤
如何處理安全與親水之間的平衡是護岸設計的一個關鍵,進行護岸設計,首先是要保證安全,其次在規劃如何實現景觀美感和生態之間的平衡。
1、設計公共空間的護岸造型
把護岸按照剖面形態進行區分,可以分為垂直形、斜坡形以及階梯形三種,垂直型護岸的優點是節約用地,缺點是刻板生硬,讓人沒有前往觀看的想法,垂直型護岸主要應用于河面較窄的河道;而斜坡形以及階梯形護岸都適用于水面寬闊的河岸線,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濱水生態環境,而且更加易于游人靠近水面。
2、公共空間的護岸選材
依照材料都不同,護岸可以分為綠化護岸、碎石護岸、沙濱護岸以及混凝土護岸等若干種護岸。尊重和愛的自然形態是城市濱水地區公共空間的護岸設計所應遵守的前提,所采用的材料應當盡量源自自然,盡可能的少用人為的方法改造,如果存在必須進行人為建設的情況,則應該創造一個自然的生態河堤,該生態河堤的構建標準是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景觀。在保證強度、安全性以及耐久性的同時,以水體和土體以及水體和植物或者生物共同涵養形成的適合生物生長的房子自然狀態的護岸來替代以往的混凝土人工建筑,即保證公共空間的生態完整性。
(四)公共空間的休閑廣場和建筑小品
休閑廣場和建筑小品在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中也擁有著重要地位。并且休閑廣場和建筑小品很少大面積存在,并且都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城市濱水地區的公共空間到合適的位置設置一個休閑廣場或者建筑小品,那么可以讓整個公共空間的景觀特點形成一個質的提升。休閑廣場和建筑小品在濱水景觀設計中主要有如下作用:
1、休閑廣場和建筑小品可以提供觀景點
濱水地區的亭、廊、榭以及雕塑等建筑小品、水邊的親水步道、平臺、橋頭以及濱水建筑物都屬于濱水地區公共空間的觀景點,可以允許游人從中欣賞水面景色。觀景點可以分為親水步道和平臺之類的靜態觀景點以及車、船之類的動態觀景點,按照層次來分還可以分為高層次、中層次、以及低層次的觀景點。多層次觀景點互相穿插,可以讓游人有種落腳點充足、視角多方位的感覺。此外可以間斷式的設置親水平臺,再輔助以別致的景觀樹和欄桿,就形成了一個個觀景平臺。
2、構建宜人的空間和健身環境
濱水地區的公共空間本身就是依照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設計的,在進行空間設計的時候,要嚴格按照人體行為工程學原理,適當的添加一些健身設施,從而構建一個休閑健身空間環境;對于游人步道都寬度可以定義為適合兩個人同向步行為標準,廣場的安排應當盡量靠近水邊,座椅要保證舒適,讓游人可以靠近水邊,坐著觀景。
(五)公共空間的濱水建筑設計
良好的濱水景觀依賴于濱水區的建筑群體的平面配置以及空間布局。在進行濱水區建筑群體分布設計時候,需要保證建筑群體可以擁有盡可能多的直達水域的視線走廊,還需要保證一有的重要建筑物擁有通暢的視線走廊,要保證水域的觀察建筑呈多城市分布,借助前后建筑的錯落布局,在群體布局中讓前排建筑空出的空當為后排建筑提供水景。
靠近水域的建筑不可以阻擋投向水域的視線,這就是濱水地帶建筑高低得分區控制。建筑布局和形體要注意為水域空間留下視覺走廊,保證在建筑中的人們可以直接觀賞到水岸美景,可以借助大范圍的玻璃幕墻保持室內空間與水域之間的聯系通暢,形成室內和室外的一體化,將靠近水邊的建筑設計成為局部鏤空或者底部架空,從而達到更加吸引人的效果,成為游客視線的焦點。
群體圍合的合院是濱水空間規劃設計較為適宜采用的建筑類型。這種合院向水面敞開或者是半敞開,使得廣場、庭院以及建筑的內部與水景形成一體。然后借助天然的地形和人工的方式讓水體與建筑群之間反復穿插,形成建筑群在水中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實現建筑與水體的融合。
(六)城市的濱水景觀需要擁有自己的主題并且獨具特色
生態效應和美學效應以及社會效應、藝術品位等多個方面都是在進行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時候所需要考慮到的。只有在景觀設計和序列組織的時候,注重突出自然風光帶、生態風光帶、人文風光帶以及歷史風光帶等特色,才能凸顯出大自然和城市之間的和諧共處,才能凸顯出濱水景觀的不同的主題特征以及功能特色,借助不同的景觀環境為游人提供不斷變化的空間感受。
濱水空間是一個城市景觀設計中的焦點,所以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一定要保證面面俱到。要保證城市濱水區在生態城面上做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平衡的存在;經濟層面上提供高品質的旅游資源;社會層面上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提供了社會活動場所。
三、總結
城市濱水景觀中的公共空間是一個城市景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同時也是一個城市中最為標志性的部分,用以區別與其他城市之間所存在的不同。所以要充分結合地方特色、體現地方風韻,通過城市濱水景觀中的公共空間來更好地展現一個城市的風采。
參考文獻
[1] 柳學軍. 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J]. 科技廣場. 2007(1)
[2] 張庭偉, 馮輝. 城市濱水區設計與開發[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2
[3] 鄒德慈.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J]. 城市規劃學刊. 2006(5)
[4] 于雷. 空間公共性研究[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