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傳統偏重規模、空間、經濟增長的城市規劃思路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城市規劃面臨著沉重的改革壓力。本文從新時期的社會發展、政府政策等背景入手,從城鄉協調、區域協調、提升城市內在品質三個方面討論了城鄉規劃的轉型思考,隨著在三個方面提出了新時期城市規劃轉型的應對措施。本文希望對提升城市人的生活體驗,建立低碳生態社區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城市規劃;低碳生態社區;新型城鎮化
1、新時期社區規劃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和城市人口的不斷涌入,我國一直按照傳統的經濟導向,增量型來確定城市規劃思路。由于地球承載力的有限性以及國內產業結構的不管升級優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面臨著突出的問題。特別在沿海經濟發達區域,人口劇增、環境污染嚴重、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實體產業不斷萎縮,這都是傳統只注意經濟規模導致的問題,因此,其社會轉型迫在眉睫。
2012年12月黨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鎮化道路”發展戰略,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突破進展,社會各界都密切關注城鎮化概念,不斷轉變城鎮化發展理念,堅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加強建設生態文明,努力構建以人為本,低碳環保的新型城鎮化社會。
2、城鄉規劃的轉型思考
新時期,要把“以人為本、低碳環保”作為城市規劃工作的戰略目標和立足點,重視統籌區域城鄉協調,加強生態建設、循環經濟的發展,合理進行空間布局,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城鄉規劃作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管制手段,能調配區域內的空間資源,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宏觀調控,引導城市區域的發展方向。這樣,就能保證政府有能力調配區域空間資源,實施有效管理。目前,城鄉規劃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2.1 城市內部優化提升
我國城市目前面臨著人口多、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合理等問題,新時期,城市發展的重點就要達到“功能齊全、環境良好、寬容多遠和舒適安全”的要求,城市規劃也隨之轉變,從以擴大規模大實現上述四個要求以為,努力解決城市品質不高、城市運營效率低下和城市內部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2.2 區域協調
城鄉規劃從關注中心城市變為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有序發展。特別關注各個城市之間要以區域功能作為資源的主要配置方式。我國面積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區域相對發達,人口較多,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有的處于溫飽,甚至貧困狀態,我國區域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新時期的城鄉規劃轉為注重城市功能、形態、構造、硬件與政府行為相互協調。
2.3 城鄉協調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首先總結了四種城市發展模式①,要重視城鄉一體化發展,把從重視城市發展的城鎮化轉為城鄉協調發展的的城鎮化思路。這并不是是要農村統一變為城市,也不是按照同樣的標準來城市和鄉村,而是要根據城市和農村各自的實際,走多元化、城鄉一體化發展路線,具體包括統籌城鄉區域空間發展、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生產生活、城鄉精神文明發展等。
3、城鄉規劃的轉型應對
3.1城鄉規劃理念要“以人為本”,構建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價值觀
在時期,城市規劃要以人為核心,努力提升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城市規劃工作人員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努力提升自我價值,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和居民潛在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不僅僅要研究城市發展規模,更要關注城市人口構成和人的內在要求,重點研究城市本地居民、來城建設者、農村社會以及留守群體的需求,盡力杜絕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不平等問題,提升社會公平正義感。 這首先要求改變改變城鄉規劃理念,注重以人為本,加快改革城市空間話語體系。
由于城市規模發展過快, 城市空間框架的初步架構,在資源、環境、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傳統的關注城市空間結構的增長、依賴經濟增長的規劃思路以及不適應現實需要。因此,就必須要轉變城市規劃價值觀,推動經濟、社會及環境協調發展,努力跟上城市發展的時代步伐。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促進新時期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3.2 促進城鄉協調差異化發展
3.2.1 建立安全友好的城鄉生態文明關系
要構建良性的城鄉生態和空間,首先要做好“三農”工作,保護農村環境與資源,維護良好的生存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文明發展。所以,城鄉規劃首先要把我經濟發展規律,把握農村生態和社會資源,規劃中要加強農業和生態用地的保護,確定各地的耕地紅線,留住城鄉發展所必須的自然資源。
其次,要重點統籌區域生態發展,各省規劃中,要分等機保護,要確立好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區、風景名勝區、水資源地及基礎設施廊道等限制性或者禁止開發區域。在城市群規劃、都市區規劃等此城市規劃區,各省要把空間管制措施具體化,突破區域和各部門的限制,把實施空間管理的區域分為監管型、調控型、協調型和指引型,具體落實空間管制部門、方式和內容,實施統一的規劃法律和措施,維護區域空間的協調發展。
第三,建立統一的低碳發展環境,改變單一的發展方式。首先要努力進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提高中華文明的融合度,加強對生態空間的利用率。例如綠道,可以聯通各個良性的生態空間,發揮其休閑旅游、經濟多元、文化文明的功能,以生態空間和居住空間為載體,在生態空間用引入人的活動,這樣更加具有活力,提升城市的品味。
3.2.2 低碳生態社區規劃
低碳生態社區,通過固定、降低碳排放量等措施來提升城市環境效益,把碳排放量作為評價城市社區的生態環境的主要指標,是與“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等詞匯密切相關的。跟傳統的社區相比,它是可以量化、操作性強的城市發展規范。其可以使用用地量、能源能源、交通、教育、建筑物與管理方式等指標和措施,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推動人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國外,英國的貝丁頓社區、德國的弗賴堡瓦邦社區是典型的低碳生態社區。目前,我國還沒有稱為典范的低碳社區,隨著新時期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會規劃建設更多的低碳社區。
3.3努力適應城市發展變化,大力探索新的存量規劃模式
當前,我國城市規劃中,確定了大量、成熟的城市區域,規劃主導范式逐漸從增量規劃變為統一存量規劃。在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中,其區域總體規劃起草好了之后多易其稿,出現了不少問題。通常都是在行政空間區域中,通過優化和梳理區域的中觀結構和空間秩序,重組和整合區域的優勢戰略資源,提升整個區域的功能、效率和品質。所以,城市總體規劃要從土地空間規劃變為優化區域戰略資源,空間視角要從分立、宏觀方面轉為統籌、中觀秩序,探索城市規劃的存量規劃模式。
4、結語
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要以人為核心,推動新型城鎮化化的可持續發展。在此社會轉型期,要努力轉變城鄉規劃理念、規劃重點,以及采用管理方式。總之,要努力實現城鎮化轉型提升,統籌社會、經濟及環境平衡發展,推動我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探索存量規劃新模式,加強低碳生態社區規,提升新時期實施規劃的可行性、科學性與經濟性。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轉型期的城市規劃變革綱要[J].規劃師,2006(3):5-14.
[2] 潘睿.對城鄉規劃編制及管理的思考[J] .中華建設, 2011(06)
[3] 仇保興.新型城鎮化:從概念到行動[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城鎮體系規劃 [R].2008.
[4] 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浙中城市群生態綠道及旅游一體化規劃[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