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空間格局對生態過程影響的科學。景觀的結構、功能和變化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基本方面。城市景觀生態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本文旨在從城市景觀生態研究的基本內容方面談幾點認識,以期引起討論。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環境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生態城市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人類聚居的形式,生態城市的出是基于人類生態文明理念的建立和對傳統工業城市的反思,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與城市發展規律,以城市發展為目標,以生態學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現代技術為手段,綜合協調城市及其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適的人居環境的發展。生態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現代化首先是工業現代化,伴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必然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如不有效處理,超出了城市的環境容量,就會嚴重制約城市的發展。
一、城市景觀生態研究基本內容主要側重以下幾方面:
(1)城市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布局與空間結構、城市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間資源和城鄉交接帶的發展與演化。
(2)城市生態過程能源供應與消耗、水資源利用與循環、物資的輸入與輸出、城市人口的集聚與擴散、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是其主要研究內容。
(3)城市環境問題。
(4)城市生態建設包括綠化、美化、環境優化、清潔生產與文明消費。
(5)城市景觀風貌城市特征形象與景觀視覺識別、城市風貌與環境空間藝術、景觀文化與景觀美學。
(6)城市景觀規劃包括城市規模與環境容量、環境敏感區的保護、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綠色空間體系的構建以及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
二、城市環境規劃
2.1 城市規劃概況
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保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調整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能源、土地等資源和治污、防災減災的技術標準,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2.2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城市是人類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著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集中地,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它包括社會結構、人工結構、資源結構、生態環境結構四個方面的內容。要實現這一多元、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城市規劃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城市節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運用市場規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要加大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普及推廣力度。
(2)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劃定綠化用地面積,科學安排綠化布局,加強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形成喬、灌、花、草相結合,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城市綠化要鼓勵采用節水技術和廢水利用,盡可能減少綠地養護的水消耗。要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舊城有機更新, 增加城市中心區的綠地面積。
城市夜環境設計面臨的問題
1.1特色危機
近年來城市夜景工程得到迅猛發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在快速的發展中也同樣暴露出了這一問題。造成千城一面,夜間的城市無特色可言,使城市失去了自身的城市文脈和城市文化個性。上海淮海路首創的燈光隧道全國很多地方屢見不鮮。市特色危機的出現具體體現在這樣幾方面:1.各城市間的相互模仿與所謂的“追風”。城市夜環境設計日益受到各城市的重視,但由于其相對而言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在很多城市中底子很薄弱,自身可借鑒的東西較少,幾乎沒有相關的專家群體。最終就造成了小城市看大城市的,大城市看4個直轄市的。沒有做過夜環境設計的城市看兄弟城市的“照搬、臨摹”式的借鑒。夜環境設計中一個景觀在不同城市中毫無根據的反復出現,造成城市夜景內部片斷地堆砌。2.在城市與地區區域間缺乏特色的同時,城市內部夜環境的貧乏與缺乏聯系也是城市夜環境危機的一個方面。對局部夜環境的獨立的考慮最終將整個城市的夜間空間環境拼湊在一起。由于相當多的城市夜環境設計處于探索階段并且受到時間、資金、項目獨立等諸多因素得影響,相當數量的城市是將城市的各條街道、區段或節點單獨的加以設計最終疊加形成整個城市夜間環境。支離破碎的分散和缺乏聯系的夜間環境難以將整個夜間城市統一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印象,構成城市整體的夜間特色。
1.2夜環境設計整體觀的喪失
(1)夜間環境的堆砌
我們可以在我國的城市晚間看到大量的沒有邏輯和內在聯系的夜景設計。在一條街道,一個十字路口的范圍內我們可以發現幾種甚至十幾種各不相干的所謂的“燈光雕塑”百花齊放。在街道的兩側的建筑甚至一組建筑之中出現數種“獨樹一幟”夜環境設計。夜間環境設計的拼湊、內部的相互脫節與沒有邏輯已經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株株的樹卻無法形成森林。在這些地方我們看不到作為整體而存在的能為人留下鮮明的城市環境印象的夜間城市整體。同樣,這也使我們無法看到應有的區域性特色。
(2)建筑與城市夜間亮度的超標
為了吸引顧客增加經濟利益,諸多城市的商業街晚間亮度更是讓人目眩。店面間在亮度上相互攀比,造成整條街道亮度的無休止上升。光污染等問題也隨之出現。最終導致行人行進于街道內的不舒適感和電能的巨大浪費。安藤忠雄曾對建筑中光的運用發出這樣的言語:“一些現代的建筑徹底消除了黑暗,創造了一個泛光的世界即光暈般的光世界這就像絕對的黑暗一樣,意味著空間的死亡。”
結語
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創造一個美麗的城市景觀。城市是區域的一部分,城市景觀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與區域的生態環境有關。城市所面臨的交通、住房、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觀生態布局造成的。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是實現城市環境與人類活動協調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過以上的研究提出景觀生態規劃的基本思路,以期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如松.高效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及方法.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湖南教育出版社.
[2] 董雅文.城市景觀生態.北京:商務印書館.
[3] 黃肇義,楊東援.未來城市理論比較研究 城市規劃匯刊[J]. 2001 , (1):4.
[4] 歐陽志云, 王如松.尋求區域持續發展的途徑 生態學和持續發展,1993
[5] 王建國. 城市設計生態理念初探 規劃師論壇[J]. 2002 , (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