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地震尤為顯著,所以只有把建筑結構設計與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有效的結合起來,并根據本身的實際情況在建設結構設計中提出有效的抗震措施。文本首先對房屋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特點進行了詳細地說明,接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科學有效的抗震措施。希望對有關人士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房屋建筑;抗震;措施
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也有了更加顯著的提高,對建筑物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人們在選擇建筑物時,既要建筑有一定的舒適性,也要求建筑物有比較好的質量和較強的抗震性。要想確保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首先就要有一個合理的建筑結構設計,因為建筑結構的安全性主要是來源于建筑結構設計的。
一、房屋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特點
1、控制建筑物的側移是重要的指標
在地震荷載作用下,建筑結構所產生的水平剪切力占主導地位,所以建筑物會產生明顯的側移,隨建筑結構的高度不斷曾加,結構的側向位移迅速增大,但該變形要在一定限度之內,這樣才能保證結構安全以及使用功能。
2、地震荷載中的水平荷載是決定因素
水平荷載會使建筑物產生傾覆力矩,并且在結構的豎向構件中引起很大的軸力,這些都與建筑物高度的兩次方成正比,故隨建筑結構高度的增加,水平載荷大相徑庭。
3、要重視建筑結構的延性設計
建筑結構隨著高度增加,剛度減小,顯得更柔,在地震荷載作用下變形較大。這就要求建筑結構要有足夠的變形能力,使結構進入塑性變形階段仍然安全,需要在結構構造上采取有利的措施,使得建筑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
二、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措施
1、建筑場地的選址策略
在抗震減災當中,效果相當好的一個措施就是對建筑場地進行選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掌握了抗震減災工作的主動權。其原則如下:
第一,選擇在相對地震災害帶來的影響小的地段。
第二,選擇工程結構地震反應相對較小的地段。如果選擇在土質松軟的地基上進行建筑結構設計,就要考慮到建筑結構整體的基礎性能,來應對在地震發生時會出現不均勻變形的情況;如果選擇的是在比較穩定的地基上設計建筑結構,就要考慮地基和建筑結構之間的震動特性,防止在地震發生時出現共振反應。
第三,選擇相對來說地震反應比較小的地段。盡量不要選擇在地震時地基非常有可能會失效的場地,比如說山谷的河邊,河道等這些土質松軟的地段,就不能考慮,要盡可能的選擇在堅實的堅硬場地。
第四,參照我國發布的地震度區劃圖,來選擇地震發生的概率相對要小的地區來設計建筑;對于一些相對比較重要的建筑場地的選擇,要對地震的基本烈度進行復核,甚至要單獨的對地震帶來的危險性進行分析。
2、合理的結構體系及構件的延性
(1)在進行結構計算時,要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說明,而且要保證建筑結構在地震作用時有合理的傳力路徑。
(2)保證結構有足夠的強度和變形能力。在地震作用時,有大量的能量瞬間傳遞到建筑結構構件中,如果結構構件有較好的變形能力,就可以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避免結構損壞。因此,在抗震設計時,要盡可能采用延性較好的構件。
(3)保證結構強度和剛度合理分布。在設計時,盡可能使結構強度分布均勻,剛度在豎直方向上分布均勻,這樣可以避免在地震作用時,結構物局部出現應力集中,從而造成結構物整體損壞。
3、 房屋建筑的地基設計
首先,在建造房屋建筑期間,同一個房屋建筑不允許建造在性質不同的地基上。并且在地基應用上,盡量全然應用天然地基或是樁基,盡可能避免出現兩種地基各一半的狀況。從而增強房屋建筑的整體剛性,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其次,在埋置房屋建筑的基礎時,需注意其埋置深度的控制。若基礎埋置深度過淺,將會減少房屋建筑的嵌固作用,增強房屋建筑在地震期間的振幅,提高震害發生幾率。因此在設計房屋建筑的基礎埋置深度時,應盡量增加其埋置深度。并認真做好基槽回填工作以及夯實工作,確保回填土可基礎側面的緊密接觸,提高房屋建筑地基穩定性。最后,房屋建筑是由上部建筑、基礎兩個部分所構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在建筑室外地坪下,不應應用內外交圈基礎圈梁,以免影響上部建筑和基礎的整體性。此外,應將上部結構構造柱鋼筋嵌入基礎圈梁內,從而加強上部建筑和基礎的連接牢固性。若建筑建造地段的土質剛度較弱,則還需設置圈梁在基底底部。
4、建筑抗震結構的高度設計
建筑高度是建筑抗震結構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規范的抗震結構設計能夠為建筑穩定提供保障。高度設計必須根據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由專業人員進行設計,部分建筑工程并沒有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設計建筑高度,基本超過限制高度,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抗震安全性。所以針對建筑抗震的高度設計提出兩點設計建議。第一,高度數據的確定必須以抗震試驗為主,赴絕自主設計高度;第二,利用振動模型得出最準確的需求數據,模擬地震力度提升抗震設計高度的準確性。
5、對房屋建筑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抗震設計
在建筑的整體抗震過程中影響極大的有:建筑的屋頂部分、樓梯間、樓層板、墻柱部分、入口部分、地下部分等。
(1)坡屋頂、屋頂架構、女兒墻等組成了屋頂部分。屋頂是建筑設計的重點,同時在建筑的抗震設計中這個部分也是需要加強的。像在屋頂構件中一些突出的屋頂非常導致“鞭梢效應”,對抗震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設計屋頂時應認真對待。
(2)在設置樓梯間時,因為是建筑的豎向交通空間,所以對人流疏導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設計時要進行考慮。
(3)在設計樓層板時,需要注意加強樓層板的剛度和強度,因為樓層板是一個承重結構,在水平方向對設備、家具、人等帶來的荷載進行支撐,同時把受到的荷載傳送到柱子或墻體。
(4)在設計墻柱部分時,要把柱子的剛度和強度進行加強,因為在地震時,我們普遍都看到受損最嚴重、最常見的部分就是墻柱,這是因為墻體是重要的圍護構件與承重構件。
四、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
1、構減輕結構自重。研究表明,地震效應與建筑物的質量成正比,高層建筑高度較大,其重心也較高,在地震作用下,傾覆力矩也隨質量的增加而增大,這就會對結構物帶來極大危險。因此,在進行設計和建造時,要盡可能采用強度大、質量輕的建筑材料,減輕建筑物的質量。
2、提高短柱延性。在建筑結構中,要盡量提高短柱的承載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短柱的延性,這樣就可以大幅度增強其抗震性能,確保建筑結構的安全。
3、選擇合理的建筑材料。在設計階段,要進行抗震分析和計算,在選擇建筑材料時,要對其參數進行可靠度分析,也要充分考慮材料參數的變異性,而且盡可能選擇自振頻率不同的材料,避免在地震作用時結構物局部或者整體發生共振,造成嚴重破壞。
4、設置多道抗震防線,這樣可以避免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局部損壞而造成整個建筑結構的損壞,例如框架一抗震墻結構系統,抗震墻可以抵抗較大的側壓力,是第一道防線,當在地震作用下抗震墻發生破壞時,框架結構就起到抗震的第二道防線。 多道抗震防線可以極大的消耗地震能量,延緩或者減輕地震作用對高層建筑的損壞。
綜上所述,抗震設計是房屋設計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抗震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房屋的抗震性能。因此,要重視結構抗震設計,降低地震對房屋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葉列平,經杰.論結構抗震設計方法[C].第六屆全國地震工程會議論文集,2002.
[2]王偉.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安全問題的控制與運用[J].科技與生活,2010(17):24.
[3]鄭劍揚.建筑結構設計抗震措施探討[J].科技風,201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