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某小區建筑設計分析了設計中對人居環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適度的思考,從總體環境到單體設計,提出了從面到點,從總體環境到單體的逐步論述方法,進行實際設計的具體應用,達到了舒適宜居的環境效果。
【關鍵詞】建筑設計;小區設計; 實例分析
1、住宅小區的建筑設計
1.1滿足群眾的需求,設計科學合理
在進行小區設計要充分考慮住宅小區的實用性,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的觀念為指導思想。而是符合人的生活活動規律,具有較好的舒適性、方便性、安全性。住宅的動靜功能分區已得到較多的體現,把工人房、餐廳、廚房、公用衛生間集中布置,與靜區臥室、書房、化妝間,以及半靜區客廳形成三個互相干擾相對較小的分區布局,顯得比較合理、適用。
1.2住區的功能區應布置得當,有豐富的層次,布局結構有特色。住區以居住為主體,但在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鍛煉、交通出行、園林綠化......等功能區也要環繞居住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樓的投影面積所占用地面積的比例(密度)應控制在30%以下;綠化用地一般應超過35%,盡量把綠地面積規劃大一些,綠地分布應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則。
1.3住宅群體的布置,應盡量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間。合理的組團圍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豐富建筑空間環境,優化組團園林設計,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鍛煉。也可以設計立體交往空間,在相鄰的住宅樓之間及樓頂設計幾個交往層。
1.4住區的建筑設計與環境的組合應凸顯我國文化內涵,應有豐富的、有個性、有特色的主題。近年來已有不少住區設計出自己的特色、個性,如有的以濃郁的文化氛圍為主題,有的以山水園林為主題,有的以生態環保為主題,有的以健康--體育為主題......都取得成功。不但住區要表現特色,住區內住宅組團(群落、院落)也應盡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體形態、標志,尤其是大型住區。
2、以某工程為例分析住宅區建筑設計
2.1住宅小區交通規劃設計
該項目位于廣州市開發區新區,在規劃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主要目的為員工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區內體現人車分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實現人車分流,從而減少了車輛對區內人流的影響。區內只有一條車行道路設置在基地的北面,避開了車行對區內人行的干擾,同時也在北面設置兩個地下停車庫的入口,方便公寓住戶停車。小區的主入口則設置在基地的南面,不受區內車行道的影響,以服務本區住戶為主。同時入口也可面向橫窖河的美麗風景。充分利用項目南臨橫窖河這一較好的地理優勢。區內采取環形人行道,使各座公寓樓之間交通更為方便,同時也兼作消防車道的使用。 2.2小區景觀設計
在進行環境設計中,注重了綠色生態住宅的理念的設計,充分利用環境,以有益于生態、健康、節能為宗旨,使居住者無論在身體上、精神上都完全處于良好的舒適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本著以人為本,健康舒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與融合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對小區園林進行設計。
該項目采用中心綠地的結合宅旁綠地相結合的景觀設計模式,中央綠地作為該項目的焦點,所有街區及大小庭院都圍繞著中央綠地這個大空間布置。沿街商住樓將街區與居住區庭院分割開來,外邊是熱鬧的商業街,里面是寧靜的庭院。在庭院南面的商住樓設出口與街區聯系,于分隔的同時又使之相互連通,滲透,從而使空間顯得格外深遠,富于層次變化。使各座員工樓都有較好的中心景觀觀賞,背對中心景觀的戶型也可利用區外的自然景色,觀賞橫窖河的美好風光。
2.3住宅單體設計
居住空間不是越大越好。在設計中考慮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所居住的環境,居住的空間是有一種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適度就是一種居住者的心理感受,過大的空間環境,會使人們從心理上產生不安全感,因而要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考慮居住建筑的私密性。
該項目兩棟17層住宅塔樓,共布置了272套不同面積的戶型,采用了一梯八戶的設計模式,每戶面積較大,適合不同層次的員工使用。除了兩棟17層的塔式住宅外,還設計有一棟十三層、一棟十四層的通廊式住宅,當中包括三梯二十戶和四梯十八戶,戶型相對面積較小。每套戶型都有各自的特點,以滿足了不同人群,不同階層的需要,盡顯現代主義建筑為人提供休閑寫意生活的真諦。該建筑充分利用并升華城市中的稀缺景觀資源。讓人、建筑、環境和諧統一。
所有的戶型都采用小戶型的設計方式,為員工提供一個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每戶均布置有陽臺,把橫窖河風光盡收眼底,極佳的朝向與合理的空間布置造就了每個戶型的良好通風及采光,盡情體現了寫意舒適的居住環境。
住宅以圍合布局,整齊而錯落有致,形態配合風向布置,保證小區內良好的自然通風,使住戶享有舒適的室內外環境。
設計著重體現戶型的適用性,讓住戶擁有更好的私密空間,重點加強住戶內部功能分區和個體品質的完善,反應建筑空間的多樣性和可變性。
2.4建筑特色設計
該項目的裙房入口處理得十分開放通透,流線型的入口大門極富現代感。在裙房里組織了區內人行主入口,商業入口,通過園林綠化營造動人的背景。
立面的流線型細部處理,強調了建筑的細膩感,裙樓大面積的玻璃幕墻,營造出律動的光影效果。
住宅入戶大堂部分的追求體量感處理,并與住宅內功能的尺度相和諧。
住宅塔樓強調其水平線條,通過獨特的平面創造出獨特的造型,戶內的圓形落地窗處理最為特殊,是塔樓的點睛之處。
為了融于環境,同時又跳出環境,成為區域內的高雅的新式住宅建筑,該項目將建筑的所有實體部分處理為藍白色,而開放部分采用大面積透明玻璃,讓建筑更顯輕盈飄逸。建筑頂部的流線型的遮陽構件處理把建筑的質感升華,與立面線條相呼應,使建筑彰顯豪華本質。
2.5建筑通風設計
因為兼顧了日照有效性與夏季通風也能避免一些西曬。住宅的布置對整個社區的夏季通風條件十分重要,本設計把小高層設置在基地的南面和北面,以免阻擋整個小區的通風,且留出風道,使整個社區的通風條件得到改善,對通風影響較大的建筑被設計成點式住宅,使其對周邊區域的日照及通風影響降到最低。
2.6小區和諧交往與配套設計
裙房部分:為了向住戶提供更便利舒適的居住環境,住宅的首二層以及沿街商鋪設計成裙樓,這既能提供商機亦能滿足住戶日常生活所需。裙房沿街而立,面向多條規劃道路,沿街的裙房建筑感觀上形成地塊的屏障,創造自身的小區環境。裙房首層設計成為商鋪為周邊環境帶來商機,也為區內員工提供服務。二層則設計成為員工提供服務的健身室、文體娛樂室、圖書室、員工餐廳等功能空間,為員工創造更多的室內活動環境。利用基地的條件設計一層地下停車庫,在滿足停車需求前提下,最大限度釋放地面空間作為綠地,增加綠地率,有效調節小氣候。
小區使人一目了然的解讀內部的功能和流線系統,并使建筑與周邊的環境和步行活動相呼應。所以小區入口把車行與步行分開,兩個地下停車場的入口分別設置在基地的西北面和東北面,避免影響小區內環境,并且直接導向地下停車場,實現了人車分流。各住宅垂直交通均連接到地下停車場,為住戶提供便捷。
3、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住宅建設必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當前我國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需要探索的問題還很多。建筑、景觀設計師要關注生活、不斷創新,積極拓寬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創造出富有當地特色又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章福平.生態建筑淺論[J]. 科技資訊 , 2007,(17) .
[2] 胡惠琴,苗志堅.新型住宅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