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釋了明星村安置區建設的整個過程。首先講述了新社區規劃的設計理念和相關背景及其戰略意義,從總體構思到規劃布局、住宅區規劃、建筑設計、節能環保設計等方面闡述了安置小區的規劃建筑設計,并對建筑設計的規范性與經濟性進行總結。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設
1、明星村安置區建設背景
掛綠新城位于增城市“一核三區”中的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北至增城大道,南至廣惠高速公路,西到規劃荔新路外環線,東鄰增江,規劃面積6504.41公頃。明星村安置新社區規劃項目位于掛綠新城北部的生態居住區,屬于該區最早啟動的項目地塊之一,起到了帶動和影響整個掛綠新城的關鍵作用。
2、明星村安置區規劃設計
2.1規劃設計
2.1.1功能結構規劃
(1)規劃結構
①高層住宅區總平面圖
18棟高層住宅均為南北向,錯落布局,自然形成三個組團空間,每個組團空間都有半圍合的中心綠地,避免相互之間的遮擋和干擾,保證各棟建筑的通風采光和視線需求。高層首層架空,增加小區綠化及休閑活動空間。各棟高層層間電梯廳均自然采光通風。
②低層住宅區總平面圖
低層住宅區分五個組團布局,組團之間用帶狀綠化分隔,控制每個組團的規模,避免因建筑密度過大產生擁擠的感覺。各棟住宅均為南北朝向,自然通風采光,有面積相當的前后花園和獨立的室內車庫。
③規劃結構
總體布局采用較為理性又不失靈氣的圍合型布局,大部分住宅擁有良好的景觀,同時又爭取有利的朝向,滿足消防及日照間距的要求。設計巧妙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地塊北邊的掛綠湖景觀水體,并通過景觀的延續,擴展,為居民帶來清逸安謐的居住氛圍。
(2)功能布局
①交通組織規劃
整個小區道路寬度分為三種:組團級道路為6米,宅前道路(消防車道)為4米。
道路規劃人車分流:住戶可以通過車行出入口直接進入地下車庫,小區主要以環路的形式,小區內道路為人行道路,在緊急情況下才作為車行道路,住戶在小區行走不受汽車干擾,真正實現人車分流。
②綠化景觀規劃
通過現場踏勘收集資料,保留古樹名木,結合地域特色,設計中合理采用當地樹種,形成一個村民“熟悉”的環境,打造一個充滿親切感的園林式居住氛圍的同時,亦控制好建設成本。采用現代中式建筑風格和園林景觀的設計手段,營造新農村社區。
③公共配套規劃
設計范圍:在建筑物的入口、入口平臺、候梯廳、電梯轎廂、公共走道等范圍進行無障礙設計。
3、明星村安置區建筑設計
3.1建筑設計理念
充分考慮湖面、山體與建筑自然統一,構造臨湖騎樓商業、低層和高層住宅的層次感、立體感和優美天際線,將傳統嶺南文化、現代簡約文化和農村民俗文化充分融合,使本項目設計歷經時代變遷而不落后。根據增城掛綠湖及周邊區域總體規劃,結合廣州的地理、人文、氣候等特性,考慮到建設新農村安置工作的需要,我們提出的設計理念是“生態宜居、和睦家園”。
3.2建筑設計
3.2.1住宅戶型分析
所有套型均方正實用,實用率高。
所有戶型均為南北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采光,盡量避免視線干擾,強調人居的室內環境的舒適性,將日照、通風等物理條件最優化,以達到節能的目的,減輕居住者的生活成本。
套型設計套內動靜分區、干濕分區,動靜分區明確,保證居住品質。
每戶布局以起居室為主,廚房、餐廳、衛生間相鄰布置,功能齊備,動靜有別。生活起居流線合理,功能間隔互不干擾,進深把握適度。
合理分配面積,高層戶型每戶均配兩至三個陽臺,滿足日常生活使用要求。
所有住宅均有良好的景觀設計,采光通風良好,所有房間保證了足夠的窗地比。
小區內設置無障礙系統,保證全區的通達性,充分考慮殘疾人的使用。
從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單元設計,具有預見性和適應性,舒適實用,功能齊全、滿足使用要求,有充分的可實施性,多功能使用的靈活性,可再調整分隔,迅速、廉價地改變布局。
3.2.2建筑造型設計
建筑形式清晰、細膩、精致、簡潔,視覺效果良好,建筑外觀與地域文化及周邊環境整體和諧。建筑外觀采用新中式風格元素,結合地域文化以及城市整體設計理念,與周邊環境協調。并在適當的位置設置連廊、騎樓,形成簡潔、統一的外觀效果。
簡化的兩坡頂形式,既滿足造型上的需要,亦最大程度的降低的建造成本和施工難度,滿足限價設計的原則要求。合理組織空調室外機的設置,保證實用的同時亦形成整潔的外觀,建筑頂部部分設置坡頂,形成與整個城市協調的風格。
4、明星村安置區綠色建筑設計
本項目設計中充分采用當地氣候和基本環境相適應的適宜性生態低碳節能技術,包括自然通風、自然采光、遮陽系統、綠化系統、雨水回收、水循環系統和太陽能光熱光電系統等,改善生態環境和建筑室內環境,滿足國家和廣東省建筑節能低碳目標,充分體現該項目的生態化氣息,同時利用嶺南地區良好的自然資源,打造宜人的生態環境。
5、建筑設計的規范性與經濟性總結
地下室設計規劃時結合地形設計,高差處理恰當,盡可能減少挖填土方量,同時控制地下室面積和層高以降低造價,控制成本。戶型設計盡可能緊湊規整,避免空間浪費,爭取最大住宅利用率。戶型實用率高,控制窗地比,有效控制鋼筋用量及混凝土的體積用量。本項目定位為安置房,力求利用合理方式全方位控制成品建筑造型設計。
5.1布局設計
突出重點,疏密有致,設計合理,符合人們平時的行為習慣,做到重點樣板區域與其他區域的有所區別。
5.2豎向設計
在空間設計上會盡量考慮在最少的地形整治前提下,將重點地段及較大景觀面積的區域進行地勢上的高差處理,以達到視覺上的變化和遮擋,既具觀賞性,同時又解決了由于減少高成本的構筑物而導致的豎向景觀不豐富的問題。
5.3材料設計
結合本案所在地的本土材料進行景觀設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在外地購買材料所花費的成本。對不同功能的位置對材料厚度及質感混合使用透水磚、花崗石、洗米石、生態木等材料。
5.4綠植設計
預留植物生長的空間:植物是景觀形成的主要空間元素,充分考慮植物的生長空間,在設計前期就控制好植物的生長空間,植物的種植密度,節省大量的苗木投入。
多用鄉土樹種:利用增城本地生長情況較好的高大樹種作為主要的景觀樹,只將一些觀賞性樹種孤植在重要節點及視線集中的位置。
結語
綜上所述,明星村安置區作為掛綠新城最早啟動的安置區,需要我們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從而為安置居民建造一個舒適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家園、生態社區,并為帶動和影響整個掛綠新城的建設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孔祥智,王志強.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補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5.
[2]皺洪,卡洪濱.對中國城市居住小區模式的思考.2000.05
[3]劉建新,熊平.宜昌破解搬遷難題.中國老區建設.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