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生態倫理觀對于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堅持土地生態倫理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我國的土地整理中,必須貫徹土地生態倫理的觀念,實施生態型土地整理,協調人地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本文探討了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土地;整理;應用
土地整治能夠獲取各種各樣的利益,在生態、經濟、社會上獲得均衡,能夠推動農業生產增加經濟收入,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并且,還能夠使土地資源的使用更加科學化,節省土地資源。并且,能夠推動經濟利益的提升,使我國在耕地方面能夠有一個更大程度的提升,可以持續的前進,緊跟社會前進的腳步,適應現代化的發展,在生態以及經濟方面都能夠前進,符合人們的需要。
一、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1、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客觀性
土地整理工作作為耕地等資源利用方式的重組與優化過程,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但是,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由于整理對地表生態系統的改變,直接會影響到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我們從生態學視角分析,土地整理活動會影響到原有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對項目區域內的水環境、土壤、植被、生物等產生一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因此,在分析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的開展和實施土地整理工作。才能夠在充分認識這些影響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與標準體系。
2、土地整理對區域水環境的影響
在土地整理工作的過程中,借助各項土地整理的工程舉措,能夠有效的改變區域的水文結構、水環境的質量。水環境質量和水資源分配格局的變化,以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為目標。
3、土地整理對區域土地結構的影響
土地整理對土壤及生態過程的影響,表現為有效的土地整理活動,能夠優化土壤的結構,改變現有土壤的質地,提升土壤的肥力,為農業種植和生產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保證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加大對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期分析,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策略。
二、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應用
1、 加強生態化景觀化技術研究,完善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
農村土地整治基礎設施建設遵循生態性、鄉土性、美學性、人性化、精神性的原則,運用生態工程技術和鄉土景觀設計手法,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價值。鄉土景觀是指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影。鄉土景觀設計是通過人類干涉而得到維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也就是培育馴化的自然,形成“人類化的自然、家畜化的自然、馴化的自然、溫順的自然、健康的自然和彈性的自然”,使人產生親切、舒適及家的感覺。根據國外的農村土地整治技術發展,中國農村土地整治需要進一步強化的生態景觀建設技術有:生物生境修復技術,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水體(河流、溝渠)生態景觀技術,道路生態景觀技術,農村生態植被建設技術,自然和人文景觀特征保護以及鄉村景觀風貌提升技術。
2、加強土地整理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
景觀主要體現于土地生態系統中,可以認為每一塊土地就是一個景觀單元。為了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改善土地整理項目區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的狀況,土地整理中不能僅僅立足于短期的單純的地塊合并、調整改造,必須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融入景觀生態設計思想,將景觀生態規劃理念和設計方法引入到土地整理中,提高項目區的景觀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戰略層面上落實好土地整理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途徑。把生態、景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重視自然界已有自然生態系統,最大限度的利用原生地貌、使用鄉土植被,仿效自然原型進行規劃設計。
3、推進土地整理的生態景觀技術應用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推廣應用生態景觀技術。在不同的地區,根據土地現狀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的使用不同的生態景觀技術,在增加土地利用面積的同時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例如,在進行農田整理的過程中,要進行合理規劃,充分利用田間、地頭、溝邊的土地,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打造穩定的生態系統。在村莊整理實踐中,要從實際出發,多采用當地的鄉土和特色樹種進行美化和綠化,彰顯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同時吸引觀光客。
4、建立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不但能夠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勞動環境,還能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而土地整理活動對生態環境會產生各種影響,這種影響直接對生態平衡產生作用。鑒于土地利用改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土地整理中需要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加強生態效益的評價。在構建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時,要把包括土地整理規劃、項目選定、項目準備、項目評估、項目談判、項目實施以及項目回顧(總結)整個流程都納入評價體系中。根據不同層次,可以構筑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評價、土地整理規劃評價和土地整理項目評價3 個層次的評價體系。通過建立土地整理生態環境評價公眾參與機制,更好地提升土地整理生態環境評價的全面性、準確性和可接受性。橫向上,建立土地整理生態環境評價的多元參與機制,可以擴大公眾參與的廣度;縱向上,讓公眾全程參與土地整理生態環境評價,能夠提升公眾參與的深度。
5、 建立土地整理的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是指以促進生態平衡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依據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以及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理論,綜合運用法律、行政以及市場等各種手段,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有利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資源節約、加強生態的恢復與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政策手段。土地整理生態補償制度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的戰略任務,應加大對土地整理生態補償的科研攻關投入。
6、 建立土地整理動態實時監測機制
建立土地整合后的跟蹤監測與評價機制,及時掌握土地整理的效果并對不合理的地方作出調整,及時發現問題與糾正問題,防止危害的進一步擴大,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整個區域生態平衡。因此,各地區應對土地整理效果進行動態監測,創建農村土地整理新的思維模式,實現協調的人地關系以及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土地整理立法建設。運用政策法律保證倫理性土地整理順利進行,明確倫理性土地整理的規章制度和技術范圍,用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倫理性土地整理的順利進行;各地政府或有關部門也可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辦法。
總之,土地整理在對土地進行整合、規劃、墾復、利用的基礎上,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重生態效益,要建立穩定的生態環境,改善土地整理地區的生態景觀,最終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王軍,嚴慎純,白中科,等.土地整理的景觀格局與生態效應研究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9):87-94
[2] 浦生超. 我國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現狀與發展[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3(27)
[3] 嚴愛華. 淺談土地整理測繪工作中注意的問題[J]. 門窗. 2013(10)
[4] 唐麗,趙蕾.推進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3(6):12-13.
[5] 王興振,楊子生.我國土地整理生態環境評價研究綜述[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