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農村逐漸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環保生態問題日益受到各方關注,而農村的情況特殊性導致低碳的推進遇到層層阻力,其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包括農村單一的產業結構和薄弱的經濟基礎;農村居民人口素質及環保意識;農村農業生產科學普及程度;農民能源來源和利用方式及政府財政投入、政策支持不足等方面。
【關鍵字】低碳農村;低碳現狀;低碳生活;環境保護
前言
我國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現階段,全國范圍內仍有近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而在全國及全球在積極地開展低碳環保行動,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的背景下,更多的目光被投向城市環境和工業體系,農村低碳構建相對起步較晚,政府推行力度較小,發展程度較淺。
基于低碳建設的緊迫性,為解決低碳構建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本文基于現場調研,針對現階段農村低碳生活現狀進行了研究,以期為今后農村低碳建設政策及措施的制定與推廣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調查方法
1.1抽樣說明
在各個調研地域,隨機向村民發放問卷,實行隨機抽樣的方法,以確保調查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
1.2分析方法
數據進行統一的統計處理,利用表格,圖像等分析平面工具,結合國內外的文獻,對問卷中的重要代表問題逐個進行結果分析。
2結果與討論
2.1低碳意識
2.1.1年齡影響
受訪村民的年齡大多分布在40歲至60歲以及六十歲以上年齡段。這部分群體的低碳了解度僅為23.6%。處在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在生活中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弱。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年齡段的群體最具地攤潛力。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貢獻者,每個人都想通過節約不必要的生活花費而達到削減生活成本的目的。因此,對這部分群體進行低碳具體方法的宣傳和指導是必要且有效的。
對于20歲以下及20至30歲這部分年輕群體,個人習慣的可塑性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興趣較強,同時,大部分為有機會接受各方面教育的群體,網絡媒體的參與度很高。在調查中,這部分群體低碳的認知度達到89.7%。
2.1.2文化程度
受訪地的總體文化程度相對良好。其主要集中在中學和小學文化程度。且文化程度越高,低碳意識相對較高。在有關低碳問題認知的問題,選擇熟悉含義和具體內容的受訪村民中89.3%具有中學及以上文化,直接說明了由于文化水平較高,接受媒體宣傳和新名詞的能力相對較強,因此,低碳意識較小學文化程度及沒有教育經歷的村民低碳環保意識略強。
2.1.3性別因素
關于受訪村名性別與低碳意識問答結果,我們看到,在有關低碳了解的不懂程度選項中,男性村民的人數多于女性。從中我們嘗試得出男性低碳意識略高于女性的初步結論。結合我們調查過程中的交流記錄,我們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于男性對于新聞媒體比較關注,而女性對于電視劇等影視劇敏感。因此,從接受低碳內容宣傳的機會上講,男性的關注機會略高于女性,從而造成男性低碳意識高于女性的結果。
2.2低碳生活
2.2.1節能家電
關于受訪村民在選購家用電器時是否會考慮低碳和節能效果的基本情況,有近一半的村民在選購家用電器時會把用電器的節能環保效果作為購買產品一個考慮因素。也可以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節能環保型產品在受訪地的普及度相對較高,據調查,其中普及程度最高的是占96.2%的節能燈。
在調查中,我們還特別關注了村民們之所以不會考慮節能低碳的原因,并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推斷。在問及原因時,近四分之三的村民表示,由于節能省電的家用電器一般價格相對高昂;而其余的四分之一左右的村民則表示缺乏節能環保意識,而在選購家電是更多的是關注產品的質量和品牌,而忽視了節能這一方面的因素。
2.2.2能源燃料
農村家庭使用的燃具種類是家庭生活總體碳排放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種類的燃料在使用時做造成的碳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比如電,沼氣是相對比較清潔低碳的燃料。
在受訪村民中能源結構的大致分布,我們可以發現電是使用最多的燃料,其次是煤氣,而天然氣和蜂窩煤的使用相對較少,那是因為調查地地處南方,天然氣和燃煤的儲量較小,且他們的生產、銷售、運輸產業鏈和普及度相對北方并不完善,因此使用量相對較小。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秸稈和木柴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用量也是較大,其原因在于受訪地處丘陵地帶,植被茂密。木柴作為一種取用方便,來源廣泛,經濟的燃料自然是村民們的一大選擇。而秸稈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生產廢料,作為燃料也算是物盡其用,但因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小覷。
2.3低碳生產
2.3.1秸稈處理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稈中,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特點是粗纖維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質素。2000~2003 年全國秸稈被露天焚燒的總量約1.36~1.43 億噸,占秸稈總產出量的 23%左右。但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67.4%的村民都會選擇將自己的農余秸稈焚燒處理,當問及原因時他們最多的回答在于這樣處理比較方便,還可以收獲草木灰作為肥料。而與此同時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他們均表示對此沒有考慮。
2.3.2用藥情況
化學肥料和合成農藥是長期以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材料,然而,如何合理正確使用這些基本的生產材料關系著農田品質能否良好維持,關系著農業生產的總體碳排放。同時,我們看到有關農產品農藥殘留等食品的安全問題屢見報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農民對于怎樣適時適量地使用化肥農藥。我們了解到93.4%的村民使用農藥都是按照個人經驗,加之文化水平有限,看不懂新型農藥的用法用量說明書,極易造成化肥農藥化肥的不正確使用。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有可能對使用者的健康及土地的性質造成負面影響,更有可能產生農藥殘留等連鎖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而對社會形成極大不利。
結語
通過相應的調查研究,我們了解到村民的低碳意識普遍不強,生產生活中存在著諸多的“高碳”問題。當地的產業相對單一,結構有進行調整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受訪地的家庭低碳意識,養成環保習慣,有助于于農村家庭用能結構的改善,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推進。現階段的農業生產方式依舊粗放落后、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在日常生活方面,農民生活用能效率低下,新能源開發利用滯后,同時農民低碳意識薄弱,推進低碳農村建設氛圍不足。
【參考文獻】
[1]陳曉春,唐姨軍,胡婷. 中國低碳農村建設探析[J]. 云南社會科學,2010,02:107-112.
[2]陳克毅,支三福. 低碳農村經濟初探[J]. 山西農經,2009,06:22-24.
[3]周建發. 我國建設低碳農村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12,09:5640-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