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建規劃是一個城建發展的靈魂,對城建的良性發展起著引領作用,城建規劃理念在城建發展中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成熟,我們設計者更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將城建的文化與環境推向一個新高度。本文主要針對城建規劃領域常見的理論與設計手法進行總結歸納,以供同行相互學習。
【關鍵詞】城建;規劃;設計;理念;發展;作用
1、城建規劃設計的理念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口相對集中的生活空間。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社會活動都是在城市中進行的,所以城建的規劃與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現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城市作為人口集中的人類生活空間同樣需要一個安全、舒適和文明的環境。因此,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使城建環境適應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建規劃與設計的依據。
隨著城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與人的關系己從面對面直接交流轉變成通過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間接交流,人情冷漠,鄰里交往貧乏,互不關心。原本親密的團體環境關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質的城建交往空間可以通過環境與行為間的相互貫通與影響,使人們獲得親切、舒適、愉悅、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們的交往空間,縮短心靈差距,增加生活體驗,增強相互理解,在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情趣,提高人們的文明行為。
1.2文化性。城建設計應尋找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差異與特征,研究其特點。以形象特征、空間層次、結構關系結合具體城建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區位與地段的差異;對文化層次的探求,也是對社會人際生態的一種文化表現的探求。
當前城建設計中盲目照搬的現象較普遍,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認為規劃設計是對城建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中的關系的協調,不僅要積極主動吸收其他建筑的優良部分;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他城建發展中優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單體與城建整體協調發展的思想,將建筑創作問題放在宏觀社會背景下考慮。所以,在建筑創作中強調人、建筑與環境協調的觀念是很必要的。
1.3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就是社會的可持續性。除了有效的經濟增長外,可持續發展謀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團體中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會的共同繁榮和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它是以人口為主體的立體結構,并與城市經濟、城建環境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衛生與健康、藝術、體育、價值觀念和社會網絡等。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終是人的全面發展,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做好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規劃。
2、城建規劃中的多層面立體化設計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城建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橫向發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層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及多層面道路交通系統等。即“豎向”或“立體化”發展模式。為解決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產生的交通問題及對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多層面立體化城建環境設計是結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建自然形態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近年來,多層面立體化環境設計的構思和理論還逐步影響到城建廣場、公園、綠地、臨水空間及住宅區公共空間等的規劃設計。多層面空間立體化設計理念。反映在城建開發建設具體形態上。主要有多層面公交系統、高架步道系統等。
2.1道路系統。道路是構成城建格局的骨架。從城建總體布局模式上看有網狀路網、環形放射狀路網等形式。這里談論的是營造城建特色街道空間的設計方法。城建道路一般可分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兩類。不同性質的道路其空間特征各不相同。在設計中應利用各種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導。強化空間品質。生活性的道路應有以人為尺度的空間,在維持必要車行交通量的前提下,盡量拓寬行人面積,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動量,并可將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設施綜合設計,維持活動的參與性與多樣性,強化活動的特征。
交通性道路是以車行尺寸和速度為原則的空間,它也可以展示城建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觀,市內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區域不同的城建意象。設計中道路兩側在市中心高密度區宜以連續的立面塑造整體的街道空間,低密度或開放空間宜以綠化種植強調個性,形成對比。當前城建中的步行系統越來越成為展示城建生氣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創造出豐富的充滿人性化的城建空間,而且也能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商業氛圍。對這一空間處理的關鍵是城建環境的整體連續性、類型的選擇和細部的處理。
2.2高度控制系統。城建規劃設計中的高度控制系統包括建筑物體量與城建尺度的關系及高層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建高度控制系統是從城建整體的空間架構與歷史自然資源、方向指認、結構管理等因素出發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狀況,以天空為背景的一副或一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體的輪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際線,是城建生活事實的物質反映。一個城建中獨特的天際線及建筑物的高度,不僅合乎審美上的需要,同時對于一個城建與市民之間所形成的方向感與認同感等心里上的褒義頗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對城建產生的強烈印象。
3、城建規劃單體系統設計
3.1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物質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賞建筑美為主的城建硬質景觀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為主的軟質景觀兩大類。軟質景觀不僅能美化城市,還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因此,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可將硬質的景觀進行“軟化”、“綠化”,如對城市建筑物表皮進行改造,通過建筑立面綠化、屋頂綠化、橋梁設施綠化等措施來提高綠化率。
3.2城建平面綠地設計。不同地域的綠化應有自己的特色,通過綠化來彰顯城建個性,重視建群種的篩選、引種,以使城建綠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穩定性,提高生態效益,體現城建特色。具體可從廣植喬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3.3水系統設計。水體系統不僅能美化市容,還具有生態調節作用。在濱水區開發中應保護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還應保護水體不受污染。濱水區綠化應多采用自然化設計,盡量符合濱水區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還可設置綠色通道,打造城建慢速交通系統,創造宜人的開放空間。
3.4城建廣場設計。廣場是城建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應針對城建的氣候條件,提高廣場的舒適性,降低廣場的能源消耗,改善廣場周圍的微氣候。在炎熱地區的廣場,可增強周圍建筑界面圍合度,以減少廣場的夏季太陽輻射。廣場設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據具體城建的氣候來選定。廣場的地面鋪裝應從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角度來提高其低反射率、滲水性等相關的物理性能。
4.結語
總之,城建化進程不斷加快,各項建設事業正蓬勃的開展,在城建規劃中迫切需要我們更新觀念,提高認識,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戰略的思維來思考城建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用更加科學的理念和先進的手段謀劃城建的藍圖,抓住機遇,與時俱進,最終實現城市建設健康生態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建國.現代城建設計理論和方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趙志慶,徐蘇寧.城建設計過程理論探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3]王德坤.對我國城建規劃發展的淺略分析[J].今日科苑,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