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簡明地對比了中美法院在組織體系,選址要求,流線設計以及建筑風格方面的異同,論述在不同的法律體系對建筑本身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法院設計;中美;流線設計
引言
隨著美劇在中國的熱門,律政劇作為一個主流劇種也被觀眾所熟悉,其中法庭激烈對抗和陪審團制度等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我們都知道由于中美兩國法律體系的差異,程序和規則都有諸多不同。而作為建筑師也對中美兩國法庭建筑格局異同產生興趣。
1兩國法院組織體系比較
我國的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
我國的人民法院的組織體系分為四級,即設基層、中級、高級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設軍事、鐵路、水運等專門人民法院。
美國法院法院的組織體系
美國法院分為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兩個體系。
(1)聯邦法院:聯邦法院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部份,可分為普通法院和專門法院。普通法院分為三級,從下到上分別是:地方法院(district court)、上訴法院(appeal court或Court of Appeals, 除了聯邦區域上訴法院)、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專門法院有:破產法庭(bankruptcy court)、稅務法庭(tax court)、國際貿易法庭(international trade court)、聯邦區域上訴法院。
(2)州法院:美國各州有自己的法院系統,而且各州的法院設置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各州設有兩個審級,即第一審法院和上訴審法院。普通管轄法院(general jurisdiction courts):對涉及州法的一般民事和刑事案件享有管轄權。上訴審法院(appellate courts)包括州的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
可見層級上我國跟美國的并無太大差異,都遵循基層(地方),中級,高級的層級概念。
2規范和設計指引的比較
我國沒有針對法院這一特定建筑類型的規范,業內法院建筑設計主要以防火規范,辦公建筑規范等進行約束。設計者在設計時主要參考《建筑設計資料集》中的法院章節。《建筑設計資料集》對我國法院的規劃選址,平面功能布局和法庭家具等出具了指導性要求,并援引中英美法各國的法庭平面,以達到幫助設計人員充分了解法庭建筑特殊性的目的。2010年由高院頒布了《人民法院法庭建設標準》,在設計資料集的基礎上就各級人民法院設規模和建筑面積指標進行了細化,也為建筑設計從業人員設計法院提供了更多依據。
而美國法院建筑除收到統一的建筑規范《美國房屋建筑標準》的約束外,為保證從業者充分了解法律工作場所的特定需求,還頒布了《美國法院設計指導》(US court design guide)作為指導,書中對法院的類型,預算控制,功能布局甚至家具和室內裝修要點均詳細給予建議。例如指引中有各類型法院各功能用房的面積和凈高表,規定異常細致。作為一個功能性極強的建筑,如此標準化給設計人員的設計工作幫助非常大,同時也能夠有效避免空間尺度不當帶來的不便或者浪費。
3 規劃選址思想的異同
法院作為國家重要的司法機構,各國在城市規劃層面都將其作為行政功能的一部分安排于城市中心區域。那么從選址和規劃層面,兩個國家在法院這一建筑上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
在我國《建筑設計資料集》中的法院篇章,對法院的選址有明晰的要求:“人民法院是主要國家機器之一。法院建筑應盡量靠近當地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等國家機關布置,有條件時可將三者組成一體的建筑群,以強調國家權力機關的突出位置及便于其間的聯系”。在我國城市設計工作者的實踐中,往往明確貫徹以上要求,有時也會將檢察院等功能也納入建筑群體。整個建筑群往往宏大莊重,外形多借鑒歐美古典建筑,以體現肅穆嚴峻的氛圍,讓人體會到法律的理性和無情,對犯罪分子產生明顯震懾。另一方面,用于特殊功能比如處理經濟糾紛的小型法庭,可能為了保護隱私,則往往設置在比較不顯眼的位置,筆者甚至在深圳一個工業區旁的一條不起眼的小路旁發現過一個經濟法院。
選址方面,在《美國法院設計指導》中沒有對法院選址提出特定要求,只提及方便公眾使用。實際選址中,一般位于市民設施附近,如圖書館,少年活動中心等。一般法院往往成套出現,如根據需要在普通法院附近建設少年法院,債務法院等等。而且均獨立出現,不與檢查機關,議會等功能發生直接聯系。這可能是因為美國較少出現大手筆的規劃,由政府出面籌劃的市政功能地標比較少。
4平面形制的差異
經常收看美國和香港律政劇的讀者可能對劇中時常出現的陪審團印象深刻,而我國的律政劇中一般只出現法官,雙方律師,書記和旁聽人員。這是因為我國使用大陸法系,而美國使用英美法系。作為建筑師,看到美國法院與我國法院最大的差異就是刑事法庭中他們比我們多了一個陪審團席位。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嫌犯是否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陪審席位一般列法庭一側,同時面向法官和原被告以及證人席,保證雙方分別進行陳述時,陪審員可以清楚看清所有的證物和表情。我國大法庭典型平面布置,與美國基本類似,只缺少了陪審席而已。
另外,想必讀者也對美劇劇中法官經常對雙方律師說“到我辦公室來”印象比較深刻吧。為什么他們能很輕易地從法庭到達法官辦公的地方呢?這是另一個流線設計上的不同。因為我國的庭審通常不會中途停止由法官和雙方律師進行協商,同時為保證法官們的辦公不受打擾,一般我們的法院會將辦公功能抽離出來形成獨立的辦公樓,并以連廊聯系庭審空間。同時辦公和庭審所需不同層高,兩廂分開使空間效率得以提高。
不過隨著改革開放,公民的維權意識加強,法官們的工作日漸繁忙,有時一個法官往往要一天內處理多個案件,如果辦公區與庭審區距離太長,導致法官們疲于奔跑,如何保持原本法官及書記人員不被打擾的格局,同時讓使用者更加方便快捷到達,應該也是新形勢下我們設計人員值得關注的一點。
而美國因其庭審制度與我們不同,需要法官與庭審區保持密切的聯系。因此他們會采用環繞動線的做法。法官辦公室有直達法庭的流線,并輔以四到六個書記室。若有陪審團,還會增加陪審團進入的直接流線。
5建筑風格的異同
我們普通人對國內的法院印象大多固定為“仿歐美古典建筑”,的確,由于很多法院本身就是與蘇聯建交時期由蘇聯建筑師設計的,而且很多新法院為了體現法律的威嚴莊重,不會去趕潮流做奇奇怪怪的造型,仿歐美古典建筑這一傳統就這樣傳承下來。有時設計師盡管會做一些造型上的簡化,但是一般會保留對稱式,大臺階,高門頭等元素。外形也極盡肅穆,保證對犯罪分子產生心理上的威懾。
而美國法院設計思路與我們其實也比較類似,以古典空間元素來營造嚴肅的氛圍。
不過近年來有思潮認為法院在保留庭審空間功能性的同時,其公共部分應該按大眾共享空間進行設計,削減其肅穆感,用輕盈透明的材料引入光和綠色,令氣氛輕松淡然。以體現法律深入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含義。這在國內外的設計投標競賽中均有體現。不妨作為一個方向進行研究。
6結語
當下建筑思潮不斷更新,我國也基本脫離了對國外直接照搬的階段。雖然中美兩國法律體系有較大差異,但是對建筑設計上體現出的差異并非想象中那么大。在設計規范方面,美國的設計指導更加細致入微,而我國這方面則略顯不足,近幾年各地法院有盡量宏偉壯觀的傾向,導致空間和材料浪費,這跟我們在庭審人員需求方面做出的研究還不夠有關。如果我們可以將設計指導做細致,那么將更加貼近節約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美國法院設計指導》(US court design guide)
[2]《建筑設計資料集》第四分冊
[3]《人民法院法庭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