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是建筑施工的重點,關乎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同時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復雜,一旦技術應用不當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本文以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為研究對象,詳細探討了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要點
一、地基地質勘查
對于房屋地基基礎的施工建筑,要以《房屋地質勘測標準》為施工依據,嚴格對房屋施工區域內的土質、巖層、地下水系統、氣候、季風方向、周圍山體褶皺等情況進行詳細分析,一些情況下還需要對當地的人文環境進行分析。
1從建筑平面圖出發,著重分析建筑區域內的地形特征,結合房屋的具體情況,建立立體坐標模型,通過分析房屋的受力情況,并從數據總分析地基所要承受的總荷載,繼而確定地基的建筑方式以及技術標準。
2對地質進行有效勘測,將區域內地質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主要觀察地質受力是否均勻,若不均勻,各部分的最大承載力相差程度需要做出標識,并在地圖中用曲線標出承載力梯度線,是地基基礎的建設有的放矢。
3高層建筑對于承載力的要求更為嚴格,若基礎面積為300平方米以上,則需要至少設置五個勘測進行承載力的勘測。以確保地基基礎的穩定性。
二、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
1.地基設計
地基基礎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定,要根據實際的場地、地質條件、用戶要求、氣候特征等進行設計施工,有一定的靈活性。設計部門需要從企業自身、社會效益等方面對設計方案進行仔細斟酌,在經濟與社會效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但要保證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避免地基傾斜而影響房屋建筑質量。
在具體設計中,工作人員應該對前期收集的數據進行認真的比對整理,可以根據土建工程師的建議值進行工程設計,并結合層高等因素進行全負荷的實驗室測試,測試合格后進行施工。前期施工需要注意地基的變化情況,若在施工中發生較大的異常現象,如土質松軟、地基傾斜等情況,需要立即停工,待工程技術人員解決問題之后再進行施工,避免產生更大的安全性事故。
2.地基基礎類型
基礎是連接地上房屋建筑與房屋建筑地基的部分。基礎會接觸到由房屋建筑上方傳遞的荷載,若設計人員對基礎的結構進行適當的選取,則基礎會將荷載高效傳遞給地基,延長房屋建筑的使用壽命,反之則會對房屋建筑的安全產生影響。基礎的結構主要是取決于地基的承載力,當地基的承載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基礎可以只作為連接地基與地上建筑的媒介,而不需承擔荷載,但如果地基較弱時,需要基礎分擔一部分荷載,這時基礎最好設計成筏形,這種結構可以增大接觸面積,使地基的表面的單位面積受力強度減小。在土質較好,摩擦力較強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進行挖空灌漿。
3.支護設計與土方挖掘
(1)在土方開挖之前,要使用挖掘機對區域內的雜物進行清理,包括地表的原有房屋建筑、大型植物,若地下有自來水管線、天然氣管線、地下光纖、電纜等,在清理之前需要與相關部門溝通,在拿到管線分布圖后進行清理。在清理工作結束之后,進行布網,即在區域內劃定軸線、分割線、水平線等。此外還要注意需要在區域內設置臨時排水溝,該排水溝需要有一定的傾斜度,保證水流不會倒灌進入挖掘區域內。
(2)在施工過程中,不同的地質條件需要用不同的機械設備進行挖掘,土質較硬的境況下,使用挖掘機對表層土進行反復挖掘,由淺入深,這樣能夠保護機械,并能夠有效提高挖掘效率;在巖石層,要使用沖擊碎石機進行開掘,但在使用碎石機時要注意時間,即使偏遠地區,作業時間也不宜超過晚八點,因為碎石機會產生強烈的噪聲污染;若工作區域較大,需要挖掘大面積的深坑,則需要挖掘機在深坑邊緣鋪墊出“Z”型道路,供挖掘機械以及運送殘土的車輛來往。在特殊情況下,單一機械無法獨立完成開挖任務,則可以由多種機械設備聯合開挖,必要時可以使用人工進行配合挖掘,在開挖工程進入最底層時,由人工進行坑底找平,允許誤差范圍為10厘米。
(3)相關質量標準。在開挖過程中,允許存在誤差,第一,水平儀允許誤差范圍最大值為5厘米,長度和寬度,每千米允許誤差最大2厘米,坡度允許偏差3%。
4.地下水處理
地下水系統的存在是地基基礎的最大威脅,若處理不到,很可能影響地基基礎施工,甚至造成地基下陷,為了解決地下水系統的問題,現在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管井降水,其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如下:
(1)一般來水,管井的深度要與基坑坑底相差6米以上,這樣才能保證地下水系統對地基基礎沒有明顯影響,同時,保留地下水系統的存在,有利于其為地基基礎分擔一部分荷載,使地基基礎不下沉。
(2)在含水層中,土質以粘土、沙土為主,滲透性不強,可以在地下水系統與管井連接處鋪卵石,這樣有助于增加地下水流出效率,不會對基坑產生腐蝕性影響。
(3)基坑面積較小,可以采用坑外挖井的方式,而基坑面積若很大,則必須采用坑內挖井,以減少對周圍環境和其他建筑的影響。
5.基坑監測
對于基坑的監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首先,由施工單位作為監測主體,測量基坑的相關參數,若此時基坑支護工作已經結束,則應該由建筑單位的人員進行基坑測量,并將測量結果在圖紙中表示出來;其次,施工單位的人員負責對基坑的滲水漏水情況、基坑表面開裂情況等進行記錄;再次,在開挖基坑的過程中,特別是支護工作期間,保證每天對基坑的密度進行一次測試,在基坑完全定型之后,可以每隔一天對基坑進行測試;若遇到雨季,則需要監護支護項目的安全,對坑內存水的現象需給予重視,并及時解決;最后,在開挖過程中,注意觀察坑側壁與地面的比值以及側壁的穩定性,選擇適當的支護方式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
三、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要點
在地基基礎的處理方面,科學合理的辦法是保證其局部的剛度和韌度,這主要的目的是使房屋建筑基礎在受到一定沖擊后不變形,或是發生可控制性形變,以確保房屋建筑的穩定。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對房屋建筑地基基礎的沉降度進行觀察,如果出現較大程度的沉降,則要確定發生問題的原因。如果是地基基礎所在的位置為軟土層,則需要對該區域進行混凝土的灌注,以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性。
對待房屋基礎的處理,有著多種不同的方案,要考慮的因素也很多,比如房屋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與形態要求、房屋建筑的整體荷載以及入住后的荷載以及這些產生的荷載力如何分配,對于材料的選擇、形式與其他要求等,還要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條件、地震裂縫、抗震度等等。在設計中,如果結構中不具備伸縮縫的設計條件,則可以不去設計伸縮縫,但要做好防裂措施,可以通過調配混凝土來進行混凝土的防裂處理,或是通過混凝土澆筑之后的保養來進行防裂處理。一般情況下,對于預留防裂伸縮縫的,在施工末段進行澆筑。
小結
地基基礎的質量合格與否直接決定了工程整體的質量,有些建筑單位為了縮短工期,將一套地基基礎方案運用于多個工程項目,以省去前期調研的時間和成本,但這卻不是科學的做法,由于各個地區的自然情況不同,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將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進而得到一套有針對性的地基基礎設計方案,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遵守質量標準,確保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祝成展,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處理技術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年22期
[2]霍彥飛,房屋建筑工程的地基處理施工技術[J],硅谷,2013年03期
[3]劉濤,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存在問題的技術預防和處理[J],中國科技投資,201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