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社會責任與一般企業社會責任有著根本區別,是目前推進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問題。國有企業由于其本身“公益性”與“營利性”并存的性質,決定了其社會責任具有特殊性。應該通過社會責任內涵法制化、監督主體獨立化和多元化等多種渠道來確保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實現
【關鍵詞】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法學思考
國有企業是一個被叫世界各國實踐所普遍接受的事物。國有企業指國家或政府可以根據資本聯系,對其實施控制性影響,從而可以實現國家參與和干預經濟目標的公司法人。國有企業的“國有性”和“公司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實質具備了“公益性”與“營利性”的雙重性質。
在“公益性”和“營利性”雙重屬性中,公益性是首要性質,當公益性和營利性發生沖突時,要以公益性為優先。因為國有資產屬于全民所有,用國有資產投資建立起來的國有企業理應更多地承擔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責任;在追求營利的同時,應當考慮公共利益。而且國家設立國有企業主要是為了實現政府的經濟調節功能,實現社會的總體利益,因而國有企業也不可避免地承擔了公益的職責
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實際上就是國有企業在保證社會公共利益的基礎和前提下,對股東、債權人、職工、消費者、環境與社區等利益相關方所負有的責任。由于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特殊性,決定了現階段我們必須通過社會責任內涵法制化、監督主體獨立化和多元化等多種渠道來確保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實現。
一、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法制化
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企業產權不明確,“政企不分”,企業承擔了人量本應該由政府來承擔的公共產品服務、社會保障等職能,造成了國有企業長期負擔過重,成本過高,效率低下。如今倡導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要在真正明晰政府和企業的職責下,讓政府和國有企業各自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而實現權力界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法制,通過法律明確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內涵。國有企業作為享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市場主體,只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而不能舍棄生產經營目標而從事無限制的社會公益事業。
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指國有企業在保證社會公共利益的基礎和前提下,對股東、債權人、職工、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所負有的責任。這樣定義的意圖在于:一方面突出公益責任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首要內容,其他一切社會責任的實現都要以公益責任為基礎和優先;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了對股東、債權人、員工、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在這一點上與一般企業的社會責任并無不同。具體而言,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股東的責任。國有企業的資產屬于人民,因此,國有企業對股東的責任,就是對人民的責任。國有企業對股東的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尊重和維護人民的根本權利。主要表現在:第一,國有企業應該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第二,經營活動應該符合人民的根木利益,符合社會公益要求,在營利性目標與公益性目標產生沖突時,必須首先保護公益性目標。
2.對職工的責任。國有企業與職工之間是勞動雇傭關系,通過勞動合同的方式進行確認和保護。根據《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要求,國有企業應該尊重和保護職工的就業擇業權、休息休假權、安全衛生權、保險福利權、教育培訓權、參與管理權等。通過對職工一系列基本勞動權利的保障,實現國有企業對職工基本的社會責任。
3.對消費者的責任。在對消費者的責任上,國有企業與一般企業并沒有太大的不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企業應該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權、知情權、自由選擇權、求償權、結社權等子以尊重和保護,國有企業在這方面也不例外。從本質上說,消費者構成了整個社會的主體,國有企業對消費者負責,也就是對整個社會公共利益負責。
4.慈善責任。除了對利益相關方所負有的責任,熱心社會公益、關注慈善事業,也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捐贈弱勢群體,不僅能夠有效地履行國有企業保護社會公益的責任,更能有效地提升自身形象,更好地實現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
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監督主體的獨立化、體系化
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監督,要克服原有中一化的政府監督模式,引進多元監督卞體,使各種監督卞體在不同的層面上,通過不同的監督渠道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
1.政府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在國有企業存在的情況下,政府的角色必然是雙重的:它既是市場競爭的監管者,又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政府本來應該是獨立的第三方,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使國有企業利潤最大化,也不是使國有資產最大化,而應該是使社會利益最大化。政府是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約束和監督機制的主體。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更應該關注國有資產的運營和收益,保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這種關注和保護并不是要政府直接參與國有企業的經營,而是作為監管者,通過間接手段對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等進行全面的監管
2.利益相關者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利益相關者主要通過債權契約關系與企業發生權利義務關系,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監督主體。由于其自身權益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有直接關系,因此其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監督的熱情更高。利益相關者以契約關系相對人的身份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其監督的內容主要是法律責任。利益相關者主要依照各種法律法規的要求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進行監督。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相應的民事渠道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賠償自己相應的損失。健全的法制環境,不僅能夠保障利益相關者實現自己的應有權益,更能夠對國有企業形成良好的約束機制,有效推進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
3.社會公眾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從本質上看,社會公眾才是國有資產的真正所有者,是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最適格的監督主體。由于在現階段,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中,委托代理鏈條過長,社會公眾很難通過直接參與企業的方式來對國有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這就要求我們盡快改革國有企業的結構,并通過媒體、公益訴訟等多種方式加強社會公眾對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力度。
首先,可以在國有企業內設立由公眾參與的董事會實現現場的控制和監督,讓社會公眾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直接參與國有企業重人問題的決策,通過合理的投票機制對企業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
其次,積極創造多種條件,擴大社會輿論渠道,通過網絡、報紙等多種媒體方式,為社會公眾監督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情況創造有利條件,形成全社會都關注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良好氛圍,對國有企業形成無形的壓力和監督機制。
再次,建立公益訴訟制度,使社會公眾能夠對有關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共性問題,通過訴訟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理權益。司法介入的方式,使國有企業真正關注自己的經營行為,重視自己的社會形象,從而主動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周其仁.公有制企業的性質[J]經濟研究,2000,(11).
[2] 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二聯書店,1994.
[3] 顧功耘.國有經濟法論[M]北京:北京人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