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看”工作法的要點是:“一看道路暢不暢,二看房屋亮不亮,三看產業壯不壯,四看環境美不美,五看農民上不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扶貧應摸清底數、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長寧縣委在抓精準扶貧工作中,從一開始就把“底數”、“窮根”和“靶向”作為謀事施策的指南,聚焦基礎設施、住房條件、增收途徑、人居環境、農民意愿五方面,探索出群眾易明白、干部有抓手、效果能檢驗的“五看”工作法,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看道路暢不暢
富不富,先看路。良好的交通條件是助力群眾脫貧致富的橋梁,道路不通,萬事皆空。我們在梅硐鎮東河村精準識別時發現,該村竹木資源非常豐富卻運不出去,農民養殖的土雞、土鴨、生態豬無法形成產業。原因是全村只有10多公里的機耕道,一遇雨天,村民步行都困難,更別說車輛進出了,而全縣類似的貧困村還有11個。為此,縣委、縣政府把道路建設作為該類村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通過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分步推進,重點支持貧困村通組路、入戶路建設,努力解決貧困群眾“行路難”、“運輸難”。目前,全縣已建成“村村通”水泥路690公里,生產路、入戶路338公里,正在貧困村規劃并實施村組水泥路38.3公里,泥結石路61.8公里,入戶路、生產路27.5公里。
二看房屋亮不亮
住房是生活的基本要素,它承載著人類飲食起居的基本功能。王東明書記指出:“要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昂梅孔印睉摼哂小懊娣e達標、功能具備、布局合理”等基本要素,而貧困戶住房往往窄小、陰暗、雜亂。當前,我縣仍有2892戶貧困戶住在年久失修的瓦木結構危房中,平日飽受用電難、用水難之苦,一到夜晚就一片漆黑??h委、縣政府把貧困戶“房屋亮不亮”作為考核扶貧成效的重要指標,采取異地遷建一批、災后重建一批、原房改建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并結合“4·25”地震災后重建工作,推動貧困戶“挪窮窩”。目前已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530戶,維修加固住房4484戶,并為建不起、改不起的特殊困難戶提供保障性住房;包括21個貧困村在內的209個行政村全部開通光纖寬帶,正在14個貧困村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并為5個貧困村安裝民用天然氣。
三看產業壯不壯
產業是開發式扶貧的關鍵,也是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更是實現“短期輸血”向“長期造血”轉變的重要手段。縣委緊緊抓住“領頭雁”隊伍這個關鍵,創新開展“能人黨建”模式,堅持把“能人回引”與“本土創業”相結合、把“示范帶動”與“連片打造”相結合、把“專業協會”與“個體經營”相結合。采取實體引領、土地入股、“協會+農戶”等方式,推行貧困戶入股分紅優先、勞動就業優先、技術指導優先、經營買賣優先“四優先”辦法,構建致富能人與貧困群眾共融發展、共同富裕新格局。今年以來,成功回引經商能人、農業管理能人、大學生創業能人等87名,扶持和引領120戶貧困戶林下養殖竹海土雞1.5萬只,205戶貧困戶種植李子、枇杷等優質水果1.27萬株,81戶貧困戶發展水產養殖125畝。
四看環境美不美
環境美不美,與貧富密切相關。從調研情況看,大多數貧困村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一些特困村甚至出現“基礎設施無人管理任其破敗,公共衛生無人維護任其臟亂,村容村貌無人過問任其蕭條,環境美丑無人關心任其惡化”的“四無”狀態……我們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項活動,從派專業人才做美麗鄉村規劃、派黨員搞幫帶示范、派干部講品行教育入手,幫助貧困戶養成愛護環境家園的好習慣。通過開展評選“最美環境戶”、“最差環境戶”活動,潛移默化促使貧困村群眾人人重視環境、人人愛護環境,達到激發活力共建幸福美麗新村的目的。在今年貧困村環境專項整治行動中,目前已完成改廚318戶、改廁369戶、院壩硬化267戶,新建垃圾池37個、沼氣池79口,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減排項目10個,新建成農村集中供水站3座。
五看農民上不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農民是扶貧開發的主體,無論藍圖多么宏偉,如果貧困戶認識不到位、不參與、不支持,也很難取得成功。即使一時奏效也會曇花一現。從調研情況看,不少貧困戶怕擔風險、缺乏主動性、“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影響到后人。為此,縣委、縣政府有針對性重點幫扶“貧困村干部、貧困戶、窮二代”鼓“志氣”,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嚴格落實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政策,激勵群眾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目前,全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熱情普遍高漲,今年以來貧困戶共投工投勞3200多人次參加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土地入股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有417戶,主動參與“一事一議”籌資的貧困群眾達3624人次,為實現精準扶貧增添了內在動力。
(作者系中共長寧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