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文化貧困是經濟貧困的深層根源,推進文化惠民扶貧是打贏扶貧攻堅硬仗、決戰全面小康的緊迫任務。四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文化惠民扶貧擺在突出位置,加強統籌謀劃,做到精準施策,讓貧困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圍繞奔小康,加強文化扶貧頂層設計。四川省委十屆六次全會通過《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把實施文化惠民扶貧行動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專章部署,并出臺《專項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扶持對象上,突出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四大連片特困地區,覆蓋全省160個縣的11501個貧困村、168.48萬貧困戶、479.65萬貧困人口。在目標任務上,按照“五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要求,提出了文化惠民扶貧2017年取得關鍵突破、2019年全面完成、2020年鞏固提升的“三步走”行動計劃。在扶貧措施上,制定了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建好基層人才隊伍等5個方面33項具體舉措。在工作推進上,注重與新型城鎮化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結合,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結合,與宣傳系統“基層工作加強年”活動相結合,強化責任落實,確保文化惠民扶貧有力有效推進。

圍繞保基本,切實破解文化民生難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保障貧困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關鍵是要抓住薄弱環節、補齊工作短板,解決好服務貧困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著力破解瓶頸制約,推動基礎設施全面覆蓋。以88個貧困縣為重點,整體推進貧困地區文化陣地建設,實施藏區州縣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加快蘆山、康定地震災區文化設施重建,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和數字電影院,鄉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農家書屋和閱報欄,實現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著力提升服務效能,抓好文化資源綜合利用。整合貧困縣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應急廣播、科技普及、體育健身等公共設施,做到資金和項目捆綁使用、集中投入,在縣鄉社區和11501個貧困村全面建成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打造集約高效、互聯互通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著力加大產品供給,豐富貧困群眾文化生活。實施文化惠民演出、農村電影放映、書香天府全民閱讀和全民健身等“四大工程”,面向每個貧困村每年組織不少于1場文藝演出、每月組織1場公益電影放映,每年舉辦1次全省性“農民讀書月”活動、在藏區集中開展兩次“三下鄉”活動,為貧困群眾提供好讀書看報、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看電影看戲等服務。
圍繞促增收,大力發展富民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既是貧困地區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奔康的有效途徑。立足四川實際,重點是抓好“三個一批”。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加強對文化產業項目的論證、包裝、推介和開發,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傾斜。推動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四川區域的規劃落地和金融合作試驗區建設。建設一批園區基地。立足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充分集聚各類生產要素,吸引更多文化企業入駐發展,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利用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注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加強對農村古村落、古建筑的保護維修。實施“文化+”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工藝美術、休閑康養、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培育建設特色文化產業鄉鎮和文化產業特色村,努力形成“一地一品”格局。
圍繞樹新風,持續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推進扶貧開發,不僅要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還要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結合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和生產生活實際,著力塑造文明健康、勤儉節約、自立自強、遵紀守法的新風正氣。深化主題教育,塑造昂揚向上風貌。廣泛開展“愛國、感恩、奮進”主題教育,加大先進典型的培育和宣傳,大力弘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增強貧困地區群眾致富奔康信心。深化法治宣傳教育,推進基層法治示范創建工作,組織開展藏漢雙語聯合宣講團進寺廟宣講,增強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關愛困難群體,弘揚扶危濟困美德。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民工、殘疾人等為重點對象,就近就便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扶老助殘、就業培訓等志愿服務活動。在88個貧困縣全部建成“學雷鋒愛心聯盟”,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和縣級未成年人心理成長指導中心建設全覆蓋。推進細胞創建,倡導現代文明理念。深化文明縣城、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集市創建,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級文明戶創建,深入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引導貧困地區群眾形成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方式。
圍繞強保障,積極創新文化扶貧機制。推進文化惠民扶貧,必須把創新機制作為重要保證和有力支撐。完善資金投入機制。提高文化惠民扶貧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最大效應。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采取項目招標、政府采購、直接委托等方式,扶持各類文藝院團到貧困地區開展演出,扶持發展農民演藝團體和烏蘭牧騎式演出隊。完善隊伍建設機制。配齊配強貧困地區縣鄉村宣傳文化干部,切實解決基本待遇、工作條件等實際問題。分層分級開展專題培訓,用3年時間將貧困地區宣傳文化干部輪訓一遍,幫助培養文化骨干和鄉土文化人才。完善駐村幫扶機制。堅持因村派人,從省、市、縣宣傳文化單位抽調一批優秀干部,到貧困村掛職鍛煉、蹲點扶貧,重點幫助抓好文化陣地建設、文化活動開展、文化項目實施等,每年扎扎實實辦成幾件實事。完善社會參與機制。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惠民扶貧的信息平臺,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家、農村致富能手、返鄉創業農民工和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等自發自愿參與,推動形成文化惠民扶貧的工作合力。

責任編輯: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