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牢記組織重托、群眾期盼,走村入戶、訪貧問苦,關切民生、凝聚民心,他們與農村基層干部群眾一道譜寫出脫貧奔康的壯麗篇章
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一本本厚實的“民情調研日記”,記錄下“第一書記”心系發展、胸懷民生、踏實苦干的印記。許多群眾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第一書記’是好樣的,實誠又有本事,干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我們無法用筆一一勾勒出每名“第一書記”的形象,只能展現發生在他們極小部分人身上的故事片段,看看他們是如何將“第一書記”的“群畫像”深深刻入群眾心中的。
“下馬威”前不打退堂鼓
簡陽市禾豐鎮上游村是地處偏遠的旱山村,有貧困戶76戶、259人。今年8月下旬,簡陽市檢察院派駐上游村的“第一書記”姜濤騎著摩托來到這里“走馬上任”。
“雖然已經工作了兩年,和基層群眾還是打過一些交道,但是要天天住在村里,與群眾深入接觸還是有點擔心,怕自己做不好。”姜濤道出了自己剛剛上任時的顧慮。
為了掌握村里的基本情況,姜濤到任第二天就和村干部一起入戶走訪,與村民聊天,詳細了解每戶村民的家庭狀況。“去了解情況的那幾天,姜書記都是頭頂太陽挨家挨戶走,連頂帽子都沒戴。”上游村黨支部書記蔡顯德說。
沒過多久,姜濤從城里搬了一張床到村委會,并打掃出一間村委辦公室作為自己的寢室。駐村走訪過程中,姜濤在上游村五組被村民小組長周澤春攔住:“姜書記,我們組上的堰塘埂子都遭碾垮兩三年了,到現在都還沒有解決,群眾都找我鬧了好多回了,我硬是不想當這個小組長了。”
一旁的蔡顯德趕緊向姜濤解釋說:“這個組有一口蓄水堰塘,是整個村主要灌溉水源之一,但是堰塘的埂子在兩年前被挖土機碾垮了,一直都沒有人來重新修整,到現在都關不住水了。”
頭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姜濤回憶說,當時真沒想到基層工作這么難做,“一來就遭了個‘下馬威’。”可是他沒有打退堂鼓,當場表態:“這個問題我來想辦法。”
為此,姜濤通過自己的“娘家”——簡陽市檢察院與相關部門多方協調,爭取到今年的扶貧項目資金,預計在年底將會對垮塌的堰塘埂子進行重新修整。
“不怕群眾反映問題,就怕找不準群眾關心的問題。”駐村1個多月了,姜濤已經逐漸進入狀態。
搭車電商 鄉村也“趕時髦”
考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不到一年,王瑤就成為東興區三烈鄉對坡村“第一書記”。對于她來說,這是一項挑戰。9月1日,入村的第一天,她就感到了壓力。
“發展哪種產業能夠致富?”“山坡上的土地為何留不住水分?”“鄉間小道何時能夠鋪成水泥路?”……一系列平時少有接觸的問題接踵而來,王瑤覺得“有點懵”,深感做好基層工作的不易。
9月2日,村支書緊急打來電話,鄉上要開項目招標會,討論修路問題,希望她也能參加。類似這樣的工作,王瑤說以后還有很多。
王瑤介紹,對坡村離三烈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共有七個村民小組1040人,貧困戶101戶,對坡村以坡地為主,普遍缺水,這樣一個村子如何才能換新顏,這幾天,王瑤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
雖然“有點懵”,但她并沒亂。王瑤首先想到了電子商務,在內江市開展“黨建電商雙促進”活動的背景下,王瑤利用自身資源為對坡村“牽線搭橋”。當前,她正積極與電商發展起步較早的鄉鎮和村聯系,組織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取經。與此同時,她也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學習關于發展電商的一些知識。“以前主要搞文字工作,現在來搞經濟,不充電不行啊。”
不過,發展電商首先就要有特色農產品,當前村里尚無規模產業,村民曾發展過柑橘、高粱、蠶桑等產業,蠶桑相對成功,但仍然比較零散,兩三個村民小組加起來桑樹面積僅有四五十畝。“建立農民專合社,培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先成熟起來,才能為電商提供穩定的貨源。”思路明晰的她,正夜以繼日地埋頭苦干。
“為錢摳爛了腦殼”
車輪打滑,正在爬坡的汽車停了下來。“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沐川縣舟壩鎮前進村“第一書記”張偉帶著歉疚對記者說,“看來只能請你們步行到村委會了。”
8月6日,張偉到所駐村報道,很快他就“出名”了,原因是他把自己8歲的女兒從樂山市級小學轉到了沐川利店鎮小學讀書。愛人長年出差,家中老人身體也不好。“孩子基本是我帶大的。”張偉說。
前進村為黃丹庫區移民村,也是全縣的三個省定貧困村之一,全村通組公路10公里,除2014年硬化了1公里外,其余均為泥碎石路面。
“正是全村這74戶、236名貧困群眾讓我頓時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雖然9月14日距離當上“第一書記”也才一個月多一點,張偉已對全村的情況了如指掌,前進村的農網改造工程和飲水工程已經基本改造完畢,但是村內的通組道路卻還是個大問題。
2015年,縣扶貧移民局給前進村下撥了200萬元的扶貧專項資金。張偉和村支書陳曦、村主任劉順江腦殼都摳爛了,才把最需要做的事納入到有限的資金內:水泥路面硬化4公里,新建泥碎石路0.67公里;農房新建9戶、改建9戶;規劃新種植茶葉270畝;建蓄水池60立方米;養殖能繁母豬57頭、雞苗1.35萬只。
張偉帶著記者來到68歲的特困戶夏紹芬家里,夏紹芬一家三口常年患病,目前全家靠她種一畝水稻、養一頭豬、幾只雞艱難度日。“200只雞苗喂得怎么樣了?”張偉問。“只死了一只。”夏紹芬回答道。“那培訓效果不錯嘛,雞苗還比較適應。要隨時觀察,做好防疫。”張偉悄悄告訴記者,其實給夏紹芬家發放的雞苗有500只,考慮到她家的實際情況,委托鄰居幫她養了300只,收益最后還是歸她所有。
“由于前進村屬今年整體脫貧驗收村,前期鎮上大量投入之后,還余5.2公里村組道路需要硬化,因此,非常希望縣上能有一定的項目資金傾斜。”張偉說,他現在就像是掉進了“錢眼眼”里,四處想辦法忙著為村子發展找錢。
“信息也是生產力”
曲折蜿蜒的村道上,一輛摩托車停靠在張場鎮廖店村三組的村道邊上,山上一戶農家中出來一個個子不高的小伙子,后面的老人露出喜悅而慈祥的神色,一邊送他一邊關切提醒著“小伙子,這路窄不好走,騎車要注意安全啊。”與老人告別后,他便繼續隨著山勢加減著油門、變換著檔位,去往另一戶村民家。他就是廖店村的“第一書記”黃文。
張場鎮廖店村距場鎮11公里,是省定貧困村。8月21日,“第一書記”黃文到廖店村報到后,村里條件有限,村委會辦公室的一張不到1米寬的單人床,就是他在廖店村的宿舍,妻子周末到村上探望他,只能借住在村干部家里。他把自己購買的新摩托車開到了廖店村,用了20天時間,走訪了全村47戶貧困戶,建立了廖店村扶貧攻堅行動到戶情況基礎臺賬。1個月過去了,黃文也逐漸與村民們熟絡起來,每當晚上他一個人在村委會比較孤單時,總有村民主動去陪他說話解悶。“盡管窮但他們善良淳樸。”這讓黃文心中百般滋味,為真情感動,為現實而著急。
黃文是縣委辦公室信息股股長,從前是在電腦上傳下達信息,現在卻是掌握著廖店村第一手資料的“信息員”。他不僅及時給村上傳達中央、省市縣有關扶貧攻堅的政策,而且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將全縣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創業就業、招商引資等信息及時傳遞到村里,幫助村民拓寬果蔬銷售渠道,增加收入,同時解決村民務工問題。
“黃書記來了之后,我們都覺得信息更靈通了。我們村的留守人口大多年齡較大,不會上互聯網,消息比較閉塞,黃書記是年輕人,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并且都及時宣傳,老百姓都很歡迎。”廖店村村主任蔣光慧高興地說,有了穩定可靠的信息,村民種的果蔬、養的家禽就能夠賣上好價錢,“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都改變了,信息也是生產力。”
扶貧要走“造血模式”
產業道路修通了,電網改造完成了,“藤椒”產業做大了,院落環境更美了。一年時間,頂峰村的“四大變化”讓村民們津津樂道,在駐村“第一書記”劉浩的帶領下,頂峰村正悄悄迎來華麗轉身。
翻開劉浩的扶貧工作日記,到村一周后,劉浩就走遍全村七個村民小組,在農戶家中,村民感到驚訝的是,這名機關下來的年輕人,走得了泥濘的路,爬得了陡峭的坡,居然還能了解一畝地的耕作和收成,懂得農村的風俗民俗。劉浩笑著回答:“我本就是農民的兒子,只是再回到熟悉的農村,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努力,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在頂峰村工作的第一個月,他就和村“兩委”一起梳理村內困境和發展短板:村里茶葉基地和雪梨基地無產業生產道路,直接影響到產量和產值;村內的道路彎多路窄,損壞嚴重;供電設施落后,村民晚上電飯煲的使用都保證不了。
緊接著,他爭取到84萬元資金開始修路。為了不耽誤工期和保證質量,他要求黨員干部輪流值班,并和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堅持現場監督,和施工人員同吃、同下班。清晨,茶山還是濃霧滿山,他已經到了施工現場;晚上,已是萬家燈火,他才最后一個下山。短短兩個月,新修茶山生產道路2公里,加寬雪梨基地生產道路500米。
通過基層工作,劉浩深深感嘆要真正脫貧致富,必須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為支撐,必須堅持“造血型”的扶貧模式。
他和村干部通過學習觀摩,決定利用村內土地資源優勢發展“藤椒”產業,到四川農業大學求助專家論證,開大會發動群眾并組織群眾代表學習考察。隨后,“雅安山妹子藤椒產業合作社”在頂峰村正式成立。合作社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為此,劉浩要求合作社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合作社全部由本村村民為成員,不吸收一分錢的外來資金注入,保證群眾的利益;二是堅持對全村51戶貧困戶、136名貧困人口的全覆蓋,要讓產業成為“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當前,頂峰村已完成1160畝藤椒種植,按現行市場價算,兩年后初產期每畝收益8000元以上,五年后盛產期,產量和產值保守估計增加1.5倍。
在頂峰村村民大會上,劉浩提出:頂峰不僅物質上要脫貧,群眾精神上也應該“富裕”,他把當地村民從“麻將桌”吸引到文化活動中,帶領黨員、干部打掃道路,督促村民進行村風、村容整治,為今后農旅融合發展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朱濤/資陽日報 李仁勝/內江日報 劉彥汐/丹棱縣委組織部 趙婧/雨城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