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地方違法占用耕地、林地、濕地現象屢禁不止,森林、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在局部地區呈加劇趨勢。這些問題的背后,既有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也有認識偏差的主觀因素,根源還在于權力“任性”、監管缺位。
最近,中辦、國辦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直面自然資源屢遭損害、生態環境日益脆弱的重大問題,用制度的方式規范、約束權力不再“任性”。《辦法》對“權力引發的生態問題怎么辦、權力造成的生態損害怎么管”等問題進行了正面回答,填補了生態問責、權力制約的制度空白,目的就是要規范、約束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權力,讓權力在自然規律、政治規矩的籠子里正常運轉。
但是,如何真正有效有力地貫徹落實,卻是一個亟待認真思考和客觀面對的現實問題。第一,生態損害是個隱性現象,需要較長時間的累積才會爆發問題,不像安全事故是顯性現象,如何定責、怎樣追責,追哪一屆政府或哪一任干部的責?是個理不清的問題。第二,嚴格追責如何來落實,由誰來唱紅臉、誰來動議?《辦法》規定的實施主體為“負有監管職責的工作部門”,具體地說也就是環保局等工作部門,比如說一個市的環保部門要主動問責市委、市政府,或者主動問責縣委、縣政府,這在現行的政治體制下,運轉起來會異常艱難。第三,廣大人民群眾是生態環境變化最直接、最靈敏的接觸者,如果缺乏群眾的參與和監督,生態損害問責恐將成“鏡中花”、“水中月”。只有對這些問題再調研、再完善,問責措施更具體,才能讓《辦法》更好地落地生根,發揮其應有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