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年制定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以來,刑法可以說是處在不斷的補充修改過程中。特別是1997年在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從十一個大的方面對1979年刑法進行了重大修改,從而誕生了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刑法典。
1997年刑法施行后,確立了修正案作為刑法修改補充的主要方式,其優點是不打亂法典的體系和法條次序,解決了法典穩定性和適應性的關系問題,利于司法操作和公民學習、遵守。
在2011年刑法第八次修正后,2015年8月29日刑法第九次修正案獲得通過,受到社會強烈關注。一起來看下本次刑法修正案的主要變化。
取消9個死刑罪名
變化 繼續逐步減少死刑罪名,取消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造謠惑眾罪等9個罪名的死刑。
立法指向 專家稱,“生殺予奪”需要慎之又慎。逐步減少死刑并控制死刑的適用,是符合國際趨勢的做法,體現了憲法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精神,也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逐步減少死刑罪名的改革任務。
懲處貪腐新規亮點多
變化 罪行惡劣小貪也要嚴懲;特重貪腐犯可終身監禁;行賄不再輕易免除處罰。
相關法條
將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修改為:對犯貪污罪的處罰規定,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貪污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
貪污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貪污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立法指向 實踐中,一些貪污涉農補貼款、救災款甚至救命款的案件雖然涉案數額小,但直接侵害群眾切身利益,影響極壞,群眾反映強烈,但此前僅按照數額,有的案件處罰較輕,社會效果不好。修正后按照“數額+情節”的新規定,可以加大懲處這類犯罪的力度,維護公平正義。
對貪污賄賂罪犯,現實中有少數人罪行嚴重,危害極大,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死緩后,通過屢次減刑,服刑較短就出獄了,對社會公眾和辦案干警的心理都是一個沖擊。此次修正案增加“終身監禁”的規定。對嚴重貪污腐敗犯罪無疑是一記重拳,堵死了“后門”。
對行賄人,在此前案件中不乏受賄者鋃鐺入獄、身敗名裂,行賄人卻逍遙法外、輕易脫罪的情況發生。修正案規定“不再輕易免除處罰”,打消了嚴重行賄犯罪人員屢查屢犯,認為“只要如實交代,就能逃避制裁”的僥幸心理,加大了震懾力度。
加強未成年人等的保護
變化 廢除嫖宿幼女罪,以強奸罪從重處罰;收買被拐賣兒童行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虐待罪自訴案件特定情況變公訴;擴大虐待主體范圍,增設虐待被監護、看護人員罪;猥褻男童入刑,規定強制猥褻他人罪;保障學生人身安全,校車超載超速入刑追責。
相關法條
在刑法第二百六十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六十條之一: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的人,情節惡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立法指向 幼師欺負小朋友、變態折磨、虐待小朋友的案件層出不窮,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辭退相應幼師或者行政處罰一下,草草收場。刑法修正案(九)出臺后,幼師若再有此類行為,就不僅僅是失掉工作,還會面臨牢獄之災;當事幼師被判入獄還不夠,幼兒園主管人員也將面臨刑事處罰。
在此之前,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的行為,刑法并沒有作為犯罪表現形式之一予以規定。現實中即使發生了類似行為,并且確實需要運用刑事法律調整時,也多以“尋釁滋事”定罪處罰。不利于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切實保護。
更注重維護社會誠信
變化 增加規定利用網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以及利用網絡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增加規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針對虛假訴訟行為設定罪名;組織考試作弊,替考和請人替考,“醫鬧”,使用偽造、變造的或盜用他人身份證、護照、社保卡、駕駛證等行為都被納入刑法調整范圍。
相關法條
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立法指向 近年來,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國家考試屢屢曝出“舞弊門”,如2015年江西替考案、2014年河南杞縣替考案、2008年甘肅天水替考案等,數不勝數。一系列備受社會關注的考試舞弊案件的發生,是此次刑法修改有關考試作弊條款的一大原因。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