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吹響了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進軍號角。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省委提出的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這一目標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設戰線應勇于擔當、準確定位,著力在推動精準扶貧攻堅決戰中奮發有為。
貫穿一條紅線,全面落實“四好”目標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永恒主題,是貫穿整個工作的一條紅線。只有立足農村的實際,抓住農民的特點,做到教育先行、宣傳先行,讓24字深入農民內心,才能才能引導農民群眾理解、踐行核心價值觀并轉化為自覺追求和行動。省委十屆六次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了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目標。農民的好習慣,村里的好風氣,就是農村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和要求,也賦予了精準扶貧工作更豐富的精神內涵。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可以通過完善統籌規劃,加大資金投入來推動實施,而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則需要長期的引導和教育,需要從細節入手,從規范抓起,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柴禾咋個堆放,人畜糞便如何處理,院壩怎樣收拾,這些看似簡單的農家私事,都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去認真思考,逐村逐戶引導規范。
做實兩個載體,建設幸福美麗文明新村。建設美麗鄉村,是中央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也是扶貧攻堅工作中提升農民素質,發展農業產業,改善農村面貌的重要活動載體;文明村鎮創建,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傳統品牌,在鄉風民風建設中具有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這兩項活動載體的開展對于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農民群眾在產業發展和教育引導上,都認“眼見為實”這個理。在美麗鄉村建設和文明村鎮創建中,要通過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大力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習慣。突出典型示范性,善于發現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好子女以及鄉賢能人的評選表彰,把好人好事找出來。采取最具鄉土氣息的壩壩會、大喇叭、功德榜、好人榜等形式進行宣傳,傳播身邊正能量,產生示范帶動效應。
著力兩個重點,推進生產生活同步改善。環境整治和民風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個重點,村容整潔、鄉風文明是文明新村的重要標志。要抓住扶貧攻堅中涉農涉貧資金加大投入的機遇,大力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通過“一建三改”科學整治臟亂差,切實解決垃圾亂倒、禽畜亂跑、污水亂流等現象,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后代。鄉風文明的培育,要從村規民約共同討論制訂做起,從好家風好家訓的傳承展示做起。通過定村規民約,曬家風家訓等形式,通過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發組織,引導農民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倡導樹立文明新風,使農民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與“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同步實現;使文明村鎮的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秩序美、產業美的標準,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普遍追求;使一個個美麗新村成為農村全面小康最生動形象的表達。
(作者系廣元市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