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方便了生活、學習、工作的同時,卻也是全面“入侵”了我們的生活。微信每月活躍人群達4億,朋友圈更新信息更是呈幾何級數的增長,這驚人數字的背后,是不斷點擊屏幕的手指、緊盯著屏幕的無數雙眼睛和隨“刷”而逝的時間和精力。
網上朋友圈“累覺不愛”
不久前,國內一項調查采訪了2000余人,其中有近54%的受訪者認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工作和交流帶來了便利,但也有47%的人認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等于變相增加了工作時間,加大了人們所承受的壓力,帶來了負面的效果。此外,朋友圈里充斥的各種微商、廣告、雞湯文也讓人“累覺不愛”,不少人表示想“靜一靜”。
事實上,當一個社交網絡開始占用用戶越來越多的時間,它就一定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讓部分用戶產生擺脫它、逃離它的沖動。飛信、QQ空間、微博等都在遵循著社交網絡的這種發展規律,曾經熱鬧、最終平寂。
隨著中國人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互聯網,微信成為中國人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媒體。人們發現微信所關聯的人已經從比較小的朋友圈擴展到大的寬泛的交際圈,且垃圾和重復信息充斥。對于微信用戶而言,他們對微信依然是難以割舍,但是他們更希望的是守住這塊“私人會所”,讓理想的朋友圈不被打擾。
不僅在中國,逃離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一種年輕人的潮流。他們逃離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社交媒體已經失去了一些“社交”的成分。
社交媒體成癮的危害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要逃離社交媒體也有科學依據。挪威卑爾根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專家塞西莉·安德烈亞森是全球最早開展社交網絡依賴以及成癮行為的研究者之一,她認為,智能手機、社交媒體與人們的休閑娛樂、商業活動、認知技能發展、社會資本和社會交流各個層面交融,非常容易過度使用。
安德烈亞森的團隊在2012年設計了臉書成癮測試,研究表明,年輕人、女性以及單身人士更容易產生社交媒體依賴或成癮。外向型、焦慮型、自戀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受社交媒體左右,而自律型、自尊型、溫和型性格特征的人在使用社交網絡時較少表現出依賴。
過多的屏幕時間,直接的后果就是屏幕臉、焦躁心,對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安德烈亞森說,盡管社交媒體成癮還不算是一種心理障礙,但是,如果過度使用,也會表現出與酒精成癮等傳統成癮類似的表征,隨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
每月進行一次科技“齋戒”
如今,社交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害的,所以完全逃離社交媒體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難做到,應該提倡科學、有節制地使用社交媒體。
對于社交網絡成癮者,安德烈亞森的研究團隊建議:關閉社交網絡賬戶;從手機上刪除社交應用;設置攔截某些站點;關機或者將手機設定為靜音模式;記錄使用社交媒體時間;禁止將電腦或手機放置在臥室等。
同樣,對于普通人來說,也可以采取科學的措施,有效控制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每天選擇一段時間關掉手機,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或者獨處;每月進行一次科技“齋戒”,不使用電腦、平板設備或者手機;晚上睡覺時將手機放置在一米以外的地方。
找回現實世界的精彩
安德烈亞森說,與其將所有的碎片時間交給屏幕,還不如讓眼睛和大腦放松一下,出去散步,做喜歡的事情,與人聊天,或者什么也不做。
其實,有很多辦法可以對付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效應。在北京的林小姐發現老公下班回家后還不停盯著手機跟進工作,她決定,每次一有工作信息發來,她會替老公回復:“對不起,用戶現在不在線?!被蛘撸纱嗖焕聿徊恰?/p>
如果你想清除朋友圈的“污染”,可以找個時間給朋友圈來一次清掃,屏蔽垃圾制造者,退出不需要的微信群,或者繼續潛水;也可以拉黑你不喜歡的賬號;取消關注或者無視公眾號的推送。
(摘編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