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責眾 不是“護身符”
鄧志和呂風分別是某村六組的小組長和村民,因一塊50余畝的稻田被劃給相鄰的五組耕種,二人一直耿耿于懷。1999年2月,二人組織本組村民在這塊土地上栽上了秧苗。五組村民遂將此事上報,當地縣、鎮(zhèn)人民政府發(fā)出文件和通告:六組對五組停止侵權。為了當年還能有收成,五組向法院狀告六組并申請先予執(zhí)行。法院通過了申請,五組遂將六組栽種的秧苗拔除,后補種了新秧苗。當年5月,法院判決六組對五組的土地停止侵占。
鄧志等人并不甘心,到了8月谷子成熟時,鄧志、呂風等人召集本組部分村民開會決定:收割五組的稻谷,各人收割的稻谷各人要,谷子黃一塊割一塊,如果五組的人來了大家就跑。開始幾天,兩人鼓動起本組20余村民,陸陸續(xù)續(xù)收割了五組已成熟的稻谷。后來,鄧志、呂風再次召集本組部分村民開會決定大規(guī)模搶收五組的稻谷。截至同年8月27日,六組村民共搶割了52.21畝稻田中的稻谷,價值人民幣28926元。
五組村民將鄧志等人告上法庭,法院通過現場勘查等,認定鄧志、呂風組織鼓動本組村民公然哄搶他人財物的行為,符合聚眾哄搶罪的構成要件,遂分別判處鄧志、呂風有期徒刑各3年,并處罰金500元。
說法
《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對聚眾哄搶罪的定罪量刑作了明確規(guī)定,“聚眾哄搶”本質上是搶奪行為,但在行為特征上表現為聚眾性和公然性,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聚集多人,采取哄鬧、滋擾等方式,公然對公私財物進行搶奪。
對聚眾哄搶罪,《刑法》規(guī)定的處罰對象是參與聚眾哄搶犯罪的首要分子和積極參與者。本案中鄧志與呂風組織鼓動六組村民哄搶五組的稻谷,二人在聚眾哄搶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屬于首要分子,因此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聚眾哄搶的行為不僅侵犯了國家、集體、公民個人的財產所有權,而且侵犯了社會正常管理秩序,因此首要分子和積極參與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并非“法不責眾”,而是有罪必罰。
案例二
嫁出去的女兒 不是潑出去的水
被告與原告系父女關系,被告有三個子女,原告是其長女。2014年10月20日,被告的長子因病前往醫(yī)院治療。同年11月17日,其長子書寫遺書交給姐姐(原告),該遺書將其后事的料理托付給姐姐,并自愿將其本人所有的財產贈與姐姐。遺囑書寫過程中,前兩行為藍色圓珠筆書寫,后改用黑色水筆寫完。2014年12月2日,長子病逝,原告及被告二人共同料理了死者的后事。事后,原、被告雙方在死者遺產處理問題上產生分歧。為此,原告向法院狀告父親,請求法院確認其弟所寫遺書的效力。
庭審中,被告父親辯稱,并不清楚大兒子生前寫遺囑的事,盡管大兒子死后無子女,但其次子有一個正在讀書的兒子,是其家的孫子,死者的遺產是其家的。大兒子財產應由其侄子繼承,已出嫁的姑娘不應再享有繼承權;同時,該遺囑是兩種筆墨書寫又有涂改跡象,故請法院認定該遺囑無效。
法院審理后認為,公民對其個人所有的財產依法享有處分權。當習俗與法律相沖突時,當事人應當尊重法律規(guī)定。本案死者在自知其不久于人世時,書寫遺囑將其后事的料理托付給原告,并將自己的財產贈與原告,系其真實意思的表示;該遺書雖有涂改,但無相反意思表示,故不影響遺書的效力;因此,確認死者所寫遺書合法有效。
說法
《繼承法》第十條關于法定繼承順序的規(guī)定可知,配偶、子女、父母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為第二順序的繼承人。法定繼承開始后,首先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同時,《繼承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公民可以依法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也可以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當被繼承人留有遺囑時,遺產按照遺囑處理,當存在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受遺贈人放棄受遺或遺囑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等情況時,遺產中的有關部分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本案被告的大兒子立遺囑將其財產贈與給原告,遺囑是其真實意思表示,雖在形式上有瑕疵,但并無相反的證據證明該遺囑是無效的,因此遺囑應當是有效的。被告關于出嫁女不享有繼承權,以及應當由侄子繼承遺產的主張并無任何法律依據?;谏鲜隼碛煽芍?,本案中原告作為受遺贈人,對其弟弟的遺產享有繼承權。
案例三父債子還 并非天經地義
陳威的父親陳江生前開辦一制鞋廠,2009年7月因資金周轉不開,陳江向朋友李林、陳鑫分別借款11萬元、10萬元,約定兩年內還清欠款,利息按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
2010年1月,陳江向某保險公司投保人身意外傷害險,并指定其子陳威為受益人。陳江的制鞋廠由于經營不善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他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還清李林、陳鑫二人的欠款。2011年底,陳江不幸因交通事故去世,他經營的制鞋廠也隨之破產。在陳威變賣父親的家產償還欠款,以及債權人李林、陳鑫分割工廠資產等途徑后,尚有7萬元欠款,陳威表示再無能力償還。但是,李林、陳鑫二人得知陳江車禍去世后,陳威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金8萬元,父債子理應償還,二人遂向陳威提出,應將保險金用于抵償陳江生前所欠債務。陳威不同意,雙方發(fā)生糾紛,鬧至法院。
法院經過審理認為,陳威并沒有繼承其父親陳江的遺產,可以不償還其父親生前所欠下的債務。陳威向保險公司索賠的8萬元保險金依法并非其父親的遺產,而是屬于陳威個人所有,遂依法駁回了債權人李林、陳鑫的訴訟請求。
說法
根據《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可知,僅在沒有受益人的情況下,可將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而本案中陳威是陳江人身意外傷害險的受益人,那么陳江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金8萬元是陳威的個人財產,并不能按陳江的遺產進行處理。
同時,根據《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可知,繼承遺產時才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但本案中陳威并沒有繼承其父親陳江的遺產,因此陳威對陳江的債務并無償還的法定義務。
(說法專家:賀玲/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