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文化意識的主流是人—社會—自然一體的客觀實際在人腦中的較明智的反映。它對園林藝術意識的影響是巨大的、全面的、深刻的,已經開始在園林藝術的各方面顯露了出來,我們不能滿足于園林藝術用“觀照”方式去潛移默化、陶冶情性的傳統說法。我們必須從今天的變化看到明天。
【關鍵字】園林藝術;系統;園林史;園林美學
藝術的融合這個問題十分復雜涉及許多學科,許多具體的人,許多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利害關系,因此,是園林美學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但是,它又是園林美學的基本問題之一,盡管研究這個問題十分困難,我們還是要從理論上概況地談一談,因為,科學有相對獨立意義,更有長久指導意義,正確的政策必須依靠科學。
一、園林藝術是現代藝術的一個子系統
園林藝術活動是人類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物質活動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園林藝術與一般意識形態的藝術不同,要對環境作整體性的藝術改造,本身就有物質性的一面,當然離不開科技、生產活動、經濟活動。他們之間的關系有些還是直接的,從不少方面講,園林藝術活動隨物質活動的發展的同步的范圍和程度與建筑藝術隨物質活動發展的同步的范圍和程度有點接近,遠遠大于一般意識形態的藝術。材料的選擇和加工、建筑技術、環境改造以及園林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和物質活動發展程度的同步關系是十分明顯的,就用不著多說了。當代新學科、新技術對園林藝術發展的影響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事實上不少國家的 園林中已經出現了新的景觀。我國某些開放地區的新園林也逐漸采用了電子、激光、新生物技術、新施工技術、新管理技術等等,不僅影響到園林工藝學,也影響到園林藝術學,特別是其中的藝術語言和創造技巧方面。某些新園甚至有了新機構和新風格的萌芽。這就是說人類物質活動的發展比如影響到人類精神活動,它們都會對園林藝術產生一定影響。
但從總的情況看起來,園林藝術又有一般意識形態的藝術所無法比擬穩定性。這是園林藝術可以超越階段,跨越時代而有較普遍的審美價值的緣故。我們在其它藝術活動中經常見到的激烈的趣味沖突,在園林藝術活動中卻極為罕見。即使我們第一次游賞某處與我們的習慣風格迥然有別的外國園林,也能傾心賞美,不由自主地、迅速的接受它的藝術主張和藝術處理方式,這跟我們第一次接觸現代派藝術時的反映很不相同。這就是說,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園林藝術又有先天的親和性。這種親和性從客觀上說,來源于園林美的普遍性,從主觀上說則是園林藝術的穩定性在各種不同人身上呈現為對美的整體環境的大致相同的適應性的緣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園林藝術的第一個基本特征:穩定中隨時代發展。
現在讓我們探討園林藝術意識的第二個基本特征。
園林藝術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類精神活動的物化產品,是藝術對環境雖有物質改造的方面,卻不全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審美的需要。在園林藝術活動中要講經濟效益,當更重視社會效益。許多園主并沒有豪華的住宅和社會活動場所,卻寧愿花費更多的錢去修園子,就是這個道理。盡管園林藝術意識有巨大的穩定性,但時代文化意識,還是從整體上,從各方面決定著園林藝術意識的內涵、結構、功能和面貌,使他符合時代精神并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這在園林美的觀念和園林美感形態的變化發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在前面舉出的實例都是有力證明。我們要強調的是園林藝術的一系列特殊性,它的發展不可能直接與時代文化意識相符合,多數只能部分地和曲折地反映出時代意識的變化,可以說,歷代都是如此,過去和現代都是如此,由于資料不足,我們的分析多側重于當代,多以眼前的事實為依據去考察時代文化意識、時代藝術文化意識和時代園林藝術意識三者的相關。
二、園林藝術是改造自然與和諧統一的辯證審美反映
園林藝術是社會的人對自然既要改造、征服又必須保持和諧一致的辯證關系的審美反映。時代的社會審美要求是多變的,對人們的園林藝術意識經常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尤其對藝術語言和藝術趣味,影響還比較大。然而,一方面,園林與自然因素,是相當穩固的因素,不大會隨時代迅速變化。人對這些自然因素的美感在相當程度上近似于自然美感,是非常普遍的,其內涵卻又極為豐富,有對自然與人的和諧的愜意的快感向美感的簡單園林的相對穩固和相對獨立性是不容否認的。另一方面,園林建筑藝術美感有較廣闊的歷史內涵。這兩方面同其他方面共同構成園林藝術意識系統、因此,園林藝術既是隨時代而變的,又有相對獨立性。
歸納起來,我們可以說,園林藝術的第二個基本特征是,時代的社會審美要求與相對穩固的園林自然美感的相對獨立性和園林建筑藝術美感的較大的歷史容量的辯證統一。它有相對獨立的發展史。這個獨立性更多是相對于時代藝術文化意識而言的。園林美感不同于一般藝術美感,園林藝術思維也不同于一般藝術思維,園林藝術發展史也不能納入一般藝術文化發展史,它有自己的特殊動因、結構、軌跡和特點。我們從園林藝術史中找不出多少碰撞、斷裂。新與舊之間,中與外之間倒是有更多的融合和相互促進,一個地區,一座城鎮甚或同一座園內部都可以有不同風格的并存。即使在藝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也是如此。北京可以有中日合璧的雙秀園,我們卻從未發現雙秀的詩、畫、交響曲 。芭蕾舞可以中國化、民族化,卻也難以雙秀。園林中把外來因素中國化、民族化的確很常見,卻不會因此有摒棄民族特點的現象發生,也不會象有些藝術那樣的新、舊對立和中、外對立。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不把園林藝術算作時代藝術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它并不完全服從藝術文化發展的規律,至少在當代是如此。我們又不能根據園林藝術發展史的相對獨立性來否認它是時代文化的一個子系統。這不僅是基于邏輯演繹推理,還可以由以下確鑿無疑的事實所證明:
一個時代的文化意識系統跟它的藝術文化子系統的某些時候的表現不同,它并非不能容納傳統意識中的某些相對穩固的成分。大概作為時代敏感部分的藝術文化要比作為全民的時代文化更為活躍,更為易變,所以用藝術子系統規律取代時代文化大系統的規律是不妥的。
園林藝術有較為顯著的穩定性,但是這個穩定性不是來自人的意識本身的惰性和既得利益,而是有客觀依據的。因此,并不帶有保守主義、國粹主義的特征,相反,卻常常說明人類園林審美活動有許多共同性、普遍性和相通性,園林藝術因自身的特點而對各種人有大體相同的審美價值。園林藝術一方面因此可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又因而可能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園林藝術作為整體性的環境藝術也在隨時代而變,但是,跟一般意識形態的藝術不盡相同,它同時代的進步保持著較好的一致性,可以有最大限度的民眾性。它的變化很少采取激烈的、對抗的形式。園林藝術的越來越顯著的大眾媒介的價值使得相對穩定的園林意識中的歷史內容的無形改變與時代文化大系統的民主性、人道主義、和人與自然的一致性結合為一體。
因此,我們認為園林藝術是時代文化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園林藝術與藝術文化、時代文化和人類文化構成較為復雜的子系統——大系統關系。用辯證矛盾系統觀點改造系統論是十分必要的。改造后的理論對園林藝術同樣有效。
參考文獻:
[1]艾定增,金笠銘,王安民.景觀園林新論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2]建設部城建司.城市綠化歷程 .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2
[3]李敏.中國現代公園 . 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