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淄博高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淄博高新區現狀及發展要求,提出了突出重點、務實性和實驗性的淄博高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農村社區建設;淄博高新區
新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郊區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新農村社區建設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村域規劃編制,居民點改造建設,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以及產業結構提升等內容;通過對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低效無序利用的改進提高用地效率,改善村居環境,騰退建設用地,并將騰退出的土地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提升。
淄博市高新區共有55個行政村居,常住人口14.9萬人。除城中村、居外,主要的新農村社區建設是指位于城郊的47個村居。近年來,高新區按照產城一體的發展思路,新農村社區建設已經成為高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保障重點項目和城市基礎建設建設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南營村等86%的村莊社區建設已全面展開,工程進展順利。通過對騰退土地的再次開發,帶動集體經濟和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各自村域經濟的發展特色,村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同時應該看到,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民切身利益,內容復雜,涉及面廣,是一項長期工程。在啟動這項工作之前,必須要做充分的調查研究,絕不能急功近利。在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中,因經濟實力、還房政策、集體土地流轉經營、其他配套政策等各類問題給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帶來許多困難,現根據實際情況談幾點個人觀點。
1、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首先應遵循上位規劃,根據農村住房建設規劃及實際情況編制村莊改造規劃,以科學合理地指導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郊區的村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近郊和區縣新城周邊的村莊會逐步被城市化,而村莊就會成為新城中的社區。遠離城區和郊區的村莊,交通以及自然條件不適應繼續居住的可適當考慮合村并居,個人以為大規模的人為合村并居不適合我國國情。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內容,要從新城建設、中心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三個層面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新農村社區建設同樣不能背離城鎮化進程的軌道。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界定的功能分區基礎上落實小城鎮建設規劃和村莊布局規劃,以此作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前置條件。
在新農村社區建設中,不同的村莊會有不同改造模式,只有先做好村莊改造規劃,結合歷史文化積淀和村民意愿,對村莊的改造、建設內容進行合理、可行的統一規劃,強化村莊特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統籌城鄉發展,做好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有關規劃,用以科學合理有序地指導新農村社區建設,使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真正成為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
2、新農村社區建設應進一步提高規劃設計及建筑單體方案設計水平,延續村莊原有歷史脈絡,體現獨有特色
在做村莊規劃的時候,許多村莊都是另辟新區,建成風格相似的住宅小區。從視覺效果上來看比以前的狀況好多了,但實際上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風格和特點,丟掉了農村獨有的特色,這對于目前經濟實力平常的村莊來說,從長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無法彌補的損失。其實一些村莊老宅大院經過簡單的返修整治,完全可以改作活動室,一些石板、石子道路,也沒有必要全部改成水泥路面。
因此,我們在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時,一定要堅持因村制宜的原則,選擇適合本村改造的方式,創出自己的特色,堅決避免“一刀切”,特別是在設計時要尊重自然,尊重歷史文化傳統,充分考慮區域實情,延續原有村莊特色,保護地方風情,以生態、環保、宜居為出發點,結合人口、用地規模,設計配套齊全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基礎配套設施,并注意在設計時不應僅僅局限于規范的最低標準,要為新村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3、新農村社區建設要加強規劃建設審批管理與服務工作,確保改造合法、有序地順利開展
新農村社區建設應納入規范的建設審批與管理程序,合理、合法、有序地逐步開展。在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中,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引導城鎮、村莊正確認識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讓其認識到新農村社區建設應從初期選址到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全部納入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程序,而不是隨隨便便地自主建設,任意作為。尤其是在新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批復之后,許多村莊在未取得合法的開工建設手續、未取得有關部門審核的施工圖紙,未通過正式的勘察放線定點……就拿著一張圖紙,自行放線開工建設,這樣的行為往往造成工程邊開工邊修改圖紙、監理不及時、施工安全保障不力等許多隱患,甚至有的村莊出現擅自易地建設、變更路網格局等較嚴重的違規建設行為,打亂了新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整體格局,往往造成部分公共服務設施、基礎配套設施不能得以實施,改造規劃頻繁調整,犧牲了老百姓的利益,破壞了村莊所屬鎮(辦事處)駐地的總體規劃。
加大新農村社區建設審批管理力度,樹立良好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審批管理服務意識,從審批的各個環節主動地與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村莊進行良好的交流互動,簡化新農村社區建設審批程序,減少因程序冗長、服務不到位等可能阻礙新農村社區建設順利開展的現象,營造良好的政策與審批環境,確保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順利開展。
4、新農村社區建設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意識,摒棄短期見成效的急功近利思想,有效地發揮試點村、試點鎮的帶頭作用
農村有其存在的原因,農民需要這種生活生存的土壤。對不具備條件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村莊我們應順其自然,決不可不切實際,一哄而上。在村莊改造過程中,要杜絕貪大求洋,盲目追求村莊的外在形象,盲目照搬城市建筑風格,在把先進昂貴的技術以及住宅搬到農村去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有的甚至超過了自己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圍,使村集體以及個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缺少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要改變農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也要有一個過程,決不是住上樓房就等于實現了城鄉一體化。這個過程要有一個實惠、可行的示范引導過程,經濟可行,有限投入。實用為主,不搞面子工程,避免鋪張浪費。這正是我們實行試點村、試點鎮所要達到的示范效果和作用。
新農村社區建設決不可超越自身實力互相攀比,比如近郊和遠郊農村則應分別從其區域位置分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出適合各自發展的規劃,量力而行,逐步發展。市郊農村,要考慮今后城市發展需要,改造更多要立足于城市開發用途。而遠郊農村,應當更多考慮保持農村的純樸風貌,更好地改善生活環境,而不是不考量實際,一味的強求農村城鎮化,城鎮城市化。甚至個別村莊會有拆舊建新擴大消費增加收入的沖動,以新農村社區建設為名,行開發房地產之實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總之,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大工程,應樹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做好配套政策的研究等工作,對用地周轉和用地取得方式、農村房屋土地產權以及節余土地使用方式和收益分配問題,還需及早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從根本上摒棄短期見成效的急功近利思想,時刻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為老百姓爭取最大利益,創造和諧宜居的現代化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