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房產測繪就是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測繪儀器及方法對土地、房屋、房產的利用狀況及產權歸屬進行專業測評的過程。了解房產測繪特點,對測繪質量進行嚴格控制是發揮土建功能的前提與基礎。業內外普遍將如何控制測繪質量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文對房產測繪特點進行梳理,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測繪質量控制策略,為全面規范房地產行業、測繪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房產測繪;測繪質量;控制
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不斷發展,房產測繪技術開始大范圍運用到房產建設、評估與驗收。作為測繪學科的重要分支,房產測繪糅合了測繪技術與房產管理,即高尖端的測繪儀器收集各種房產信息,使房產管理趨于科學化、規范化與標準化。所以了解房產測繪特點,控制測繪質量,對充分運用測繪儀器,確保房屋建筑面積測算成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房產測繪特點
(一)法定性
統一的法律規定對提高房產測繪質量,維護房產權、產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及產權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測繪法律體系,如《測繪法》、《房產測量規定》《房產測量規范》等。從房產測繪委托、資格篩選到成果管理,都具備了基本的法律效力,為有效處理產權登記、產權轉移,處理產權糾紛奠定了基礎。
(二)專業性
房產測繪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即房產面積層數、外形尺寸、用途等指標的測算都需要依賴專業的測繪技術和測繪知識。影響房產測繪專業性的主要方面為;第一,實測數據和預測圖紙不符,即建筑施工圖與后期實測現狀的設計圖紙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第二,房產測繪的具體操作流程為處理外業數據內業數據,整理資料與歸檔,在每個流程中都可能出現因技術應用不到位而導致數據失真的情況。
(三)現勢性
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城市擴建改造成為可能,這有可能引發房屋現狀與原有控制成果的不對等。另外,房產交易、抵押等各環節都可能導致房屋權屬發生變更。為確保圖、卡、表冊與實地情況的一致性,房產開發商需要適時對房產各項數據進行變更測量,以滿足房產測繪現趨性的要求。房屋現狀測量與房產權屬變更測量是變更測量的重要內容。現狀測量,即房產測繪技術人員對房產要素進行合理調查,逐步測定分戶權界和面積,調整房產編碼,以修正房產資料;權屬變更,即對房屋及其附屬物進行合理調查,使其權屬位置、界線等要素合理,從而不斷完善房產測繪成果。
房產測繪的現趨性還表現在數字房產、數字城市的建設上。通過測繪,房產信息元得以形成,為數字房產與數字城市建設、更新城市大比例尺地圖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由此看來,房產測繪的地理空間數據采集對構建城市地理空間數據的構建發揮著重要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產測繪的準確性。
二、測繪質量的控制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內部質量控制機制
一是確定質量控制的內容。目前,房產測繪質量控制包括對數據準確度及作業程序的控制。一方面,要合理配置軟硬件設備,采取有效測繪手段,合理選擇作業設備及方法,從而經過核查得到最終結果。另一方面,已知數據、最初測定的數據及經檢查而獲得的數據都可以成為數據準確度控制的主要內容,但每項數據的測定及使用都應科學、準確。
二是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即全面落實測繪計劃,按計劃推行各項作業,并根據情況適時調整;加強質量控制的責任機制,按“誰測繪、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具體的房產測繪責任,把房產建設責任人與測繪責任人相掛鉤,防止出現責任不明確、權利過度集中的不良現象;明確各單位、各崗位職責,以制度形式確保房產工作穩定有序、科學合理。
(二)構建合理的市場質量控制機制
有效發揮市場調節機制是控制房產測繪質量的重要內容。按市場供求變化及其影響下的商品價格標準,合理調控供應方的利益,充分控制測繪產品及服務質量,以增強市場競爭。作為利潤及利益的期望者,供給者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且這種競爭必然導致消費者對測繪服務質量作出主觀選擇。在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中,測繪企業、測繪專業人員要積極改進自身水平與技能,不斷提高測繪水平,保障測繪質量,從而優化資源配置,使供求雙方實現共贏。
(三)加大人員培訓力度
人員培訓的主要內容為:編寫培訓教材,制定培訓計劃,組織培訓工作。一方面,我們需要根據測繪內容進行整合,合理編寫培訓教材,使培訓工作得以開展。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對房產產權、產籍管理知識、測繪質量進行有效控制,從而使受培訓者的測繪技能得到提高。
房產測繪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為有推進測繪技術的發展,我們要從房產測繪的法定性、專業性、現趨性出發,全面分析房產測繪的內容與方式,從市場競爭中提升房產測繪質量,從而完善房產測繪體系。
【參考文獻】
[1]姜云靜.試述房產測繪質量及其控制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1):47-48.
[2]吳鵬.房產測繪技術與測繪質量的控制策略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5):111-112.
[3]夏忠福.提高房產測繪質量的措施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8):55-56.
[4]原錦慧.關于房產測繪特點及基本作業步驟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