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愈聞
近期,中央接連在若干重要會議上強調“供給側改革”,“索洛模型”就是與此相關的經典經濟學模型。“索洛模型”認為,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于供給側而非需求端,最關鍵的三大要素是資本、技術和勞動力。 “雙創”、“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三大戰略的結合,要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充分釋放資本、技術和勞動力三大要素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余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舊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瓶頸。國際金融危機后,尤其是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面臨艱巨的轉型任務。PMI、PPI等重要高頻指標長期低位徘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連下臺階。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在“危”中有“機”,一方面全球經濟筑底過程尚未完結,多數發達經濟體仍在深度調整期。另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內容的新一代工業革命悄然來臨,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議程,正在改變全球制造業的模式。
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局勢,中國政府提出了經濟升級的若干重大舉措。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點在增加市場創新主體,釋放民間創造活力;“互聯網+”,立足發揮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市場和體量優勢,推動中國整體經濟邁向數字化新階段;“中國制造2025”,強調對既有制造業的改造提升,推動“中國制造”升級“中國智造”,重塑中國新的工業競爭力。
從資本方面來看,首先要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讓資本更好服務于創新創業、產業升級。要形成一整套有利于風險投資的金融管理和財稅體系,加快A股注冊制改革,優化新三板等新興資本市場功能,鼓勵企業通過舉債等多種手段融資。堅持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原則,發展夾層基金等介于傳統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之間的新型融資手段,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
其次,鼓勵企業借助資本力量實現并購重組。當前,大量傳統產業面臨淘汰過剩產能和結構升級的雙重任務,強勢企業可以通過主導產業整合進程,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場地位,強化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政府要進一步簡化對并購領域的各類審查,便利并購貸款運作流程,鼓勵企業通過股權、債權等多種方式融資進行并購投資,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進程。
從技術層面來看,要重點力推互聯網行業與傳統產業的雙向互動。“互聯網+”戰略,以互聯網平臺為中心,強化互聯網的綜合服務能力。而傳統行業則需要通過“+互聯網”,實現業務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實質是工業與計算機技術、工業與互聯網、工業與信息的深度交互,未來工業生產將進一步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和個性化,傳統工業企業要主動適應這一進程,找準自身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的產業鏈定位,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雙輪驅動,實現“自我革命”。
從勞動力層面來看,中國需要從過去高度依賴人口數量的“人口紅利”轉向更加依靠人口素質的“人力資源紅利”。盤活人力資源紅利,重點要發掘兩種人,第一是富有冒險精神、敢于嘗試、精于管理的創業者,另一種是掌握專業技術的高端科技人才。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要打破條條框框的體制機制障礙,整合資源,推動科技和教育工作相結合,形成“科”“教”合力。要加速國有科研院所的改革進程,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可通過轉企改制等途徑,實現對核心技術人員的股權激勵。要逐步打破體制內外鴻溝,推動體制內創新資源與創業企業直接對接。
中國適應“新工業革命”,不僅要在國內調動三大要素,也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海外資源。
從宏觀上,中國必須成為國際經濟體系重要的參與方和規則的制定者。當前的新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革命,也是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革命,要主動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伙伴,共同制定“工業4.0”時代的技術路徑和行業標準,避免中國企業在全球技術競爭中處于被動態勢。
從微觀上,要力推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具有技術和品牌競爭力的企業,一旦與國內的資本、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實現對接,完全可以達到“1+1>2”的效果。中國應為國內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提供更多金融和制度安排上的便利。
總之,“新工業革命”需要新的制度安排,為企業升級換代及“走出去”保駕護航。
(作者系宏觀政策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