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巍
2015年年中,中國股市遭遇近一個月的劇烈動蕩,中國資本市場自身的制度性缺陷充分得以暴露。與此同時,民間關于資本監管體制改革的呼聲高漲。
過去25年,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持續發展,但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存在更大的發展空間。
2016年,中國的資本市場有望取得哪些發展?眾人關注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將會如何推進?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與證券中心主任曹鳳岐認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受阻,主要是因為制度性障礙,“2016年,應該著重在市場化法治化等方面對資本市場進行改革。金融監管體制則必須實現統一監管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不可否認,這一市場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曹鳳岐: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建立25年了,但我認為它并沒有真正地發揮出應該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我們以2002年到2014年這一時間區間內社會融資規模來進行考察??梢园l現,2002年整個社會融資量大概是2萬多億元,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6萬億元;2002年,社會融資中97%是銀行貸款,股票大概占2%到3%,到2014年,16萬億社會融資中,銀行直接貸款已經降到59%。但是股票融資,也還只有大概4%到5%的比例。
雖然銀行直接貸款比例下降,但這個被蠶食的份額,主要是被外匯貸款、信托貸款以及票據承兌占據了。企業債券和股票所占份額并未能獲得大幅提升。也就是說,中國近幾年來發展經濟,一是靠貨幣推動,二是靠間接融資,而非資本市場融資。
25年來,中國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從初次IPO開始算,總和不到7萬億元,融資數額這么低,這個市場怎么行?
中國新聞周刊:那你認為中國發展資本市場,重點要發展什么?
曹鳳岐:我們要發展資本市場,重點就要發展股權融資。股權融資的好處在于籌集的是企業自有資本。現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需要更多地發展股權融資。
除此之外,還要發展公司債、企業債市場。對于資本市場來說,這兩塊內容,在“十三五”期間是應該著重發展的。只有在這兩塊做好之后,逐漸地增加直接融資比例,降低間接融資比例。至少實現直接和間接融資平衡,實現兩部分各占50%;或者再過一段時間能夠實現以直接融資為主,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發展資本市場,你認為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
曹鳳岐:中國資本市場的根本問題在于制度缺陷。坦誠講,中國資本市場一開始設計的時候,目的非常簡單。當時有一個口號——發展證券市場,為國企改革服務。
這是什么意思呢?國有企業沒錢了,銀行貸不出款來,債務率很高,財政也不給撥款。那就只好吃了銀行吃財政,吃完財政吃股民。實際上,當時就是以國有企業融資為目的來建立資本市場。很多問題,都出在這個初始目的上。企業只知道拿錢,而不知道給投資者回報。

我想要實現中國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加強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包括發行交易制度,分紅制度、公司治理、監管制度,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曹鳳岐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管理、股份經濟、金融與證券方面的研究。曹鳳岐是最早提出在中國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學者之一,曾參與證券法的起草。攝影/董潔旭
中國新聞周刊:未來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資本市場?
曹鳳岐:我認為,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規劃結束時,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實現全面小康。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調整結構,推進城鎮化,都需要強大的資本市場的支持,這就要求中國的資本市場還需要有大的發展。建成一個多層次的功能強大的資本市場。
其次,要建成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資本市場。現在的資本市場是行政化、計劃化。證監會控制新股發行規模,讓誰停,誰就得停。證監會還要定發行價格,定發行時間,這些都是中國資本市場非市場化的表現。
現在要抓緊推行注冊制,讓證監會恢復其應有的職能——保證市場的公正、公平、公開,打擊證券違法犯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成為一個“審批會”。
再次,未來的市場應該是一個法律健全、透明、公開的市場。事實上,資本市場的基本大法諸如《證券法》《投資基金法》等相關法律都已經有了。但是這些規定都很“原則”,缺乏細則,執行起來很困難。所以,一些相關法律要進一步修改,比如《證券法》的修改已經在進行中。
今后我們在健全法律法規方面還要下大力氣。此外,要加強執法。現在執法方面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有法不依,違法不究。而這對于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建設極為不利。
第四,就是國際化問題。中國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實現國際化。中國市場如果想要變成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市場,必須走國際化這條道路,以使中國的資本市場能夠在人民幣可兌換、資本市場項目開放的情況下,成為對外融資,對外投資的重要場所。
第五,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多年來,在相當程度上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是投資者的市場,也不是市場的市場,而是行政干預的市場。政府的身影,在資本市場無處不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就很難發展。政府該放手的地方就應該放手,讓市場來做決定。當市場管不了時,政府可以出手,但政府不能違背市場規律去解決問題。
政府的職責是什么?對資本市場是提供一個平臺和相應服務,當然還有監管。其他的則應該交給企業和市場。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在你看來,證監會不要做“審批會”這一目標如何實現?
曹鳳岐:證監會不要“一支筆審批”,而應該是“一支筆否決”。也就是說,證監會提出負面清單,企業可以提交申報材料,由交易所來決定能否上市。證監會來審查是否有問題,有的話就出面否決。
把資本市場交給市場,交給企業,交給投資者,使其變成一個市場化的市場。
中國新聞周刊:現行的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曹鳳岐:事實上,當初實行分業監管,也是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的。當時沒有防火墻,害怕太多資金進入市場,但是隨著混業經濟的發展,國際化控股公司出現,如果再機械地實行分業監管,問題就很大。
例如,天弘基金余額寶既搞基金又搞P2P,應該歸哪個機構管?這在當時曾經引發過討論。后來一行三會的聯席會議決定,“誰家孩子誰抱”,也就是根據業務是哪一個機構的就由哪家機構管理,可是隨著金融多元化,現在已經分不清是“誰家的孩子”了。
2015年的股市振蕩就是一個教訓,多部門在救市中缺乏協調,甚至互相扯皮,直接導致救市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