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智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任務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總體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做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鮮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的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民族地區必須深入貫徹中央的戰略部署,加快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下面,就以青海省為例,就民族地區文化體制改革談幾點認識。
一、民族地區及文化體制改革現狀
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疆、山區和牧區,多居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區遼闊,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4%。這里人煙稀疏、地理條件惡劣、經濟落后、文化產業滯后。主要包括青海、新疆、內蒙、寧夏、西藏、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獨特的地域特色、豐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稟賦,也是民族地區在全國文化產業版圖中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重要基礎。青海省發展文化產業正式起步于2003年,起步雖晚,但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花兒”演唱、藏戲、昆侖玉、熱貢藝術、藏族織毯、民族服飾、工藝美術、傳統手工藝等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近十年來,我省積極探索發展青海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的新方法、新模式,因地制宜,大膽實踐,狠抓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文化旅游精品劇目的生產、農牧民文化技能技藝培訓和文化“走出去”工程,初步形成了工藝美術、文化旅游重點推進,藝術品業、文藝演出、文化娛樂等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青海有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8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4個、示范戶9個,青海省三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4人,二級以上民間工藝師87人。2007年省政府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來,先后投入扶持資金近5000萬元,對青海文化產業大廈改造、《秘境青海》、《雪白的鴿子》文化旅游劇目創作演出以及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園區等特色文化產業項目進行了重點扶持,對全省熱貢藝術、堆繡、石雕、剪紙、石藝等示范性強、市場潛力大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項目給予資金扶持,從源頭上有力地支持了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加快了該省文化產業多業態、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步伐。
二、民族地區文化體制改革的特殊性
現階段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體現了以下幾個特殊性:一是文化產業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整體規模偏小,GDP貢獻率整體偏低。青海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僅為1.1%。二是市場機制初步形成,但總體上文化產業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存在。三是文化資源有所開發,但深度開發仍然不夠,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不多,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四是文化市場有所發展,但整體上仍然發育不足,表現在書報刊、電子音像、演出娛樂、在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市場方面,不僅規模小,而且比較分散。隨著改革的推進和越來越多的文化市場主體的涌現,文化市場建設滯后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
與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相比,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整體上處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級階段。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從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實際出發,正視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才能科學把握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合理地找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特殊路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做強做大,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盡快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三、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體制障礙
民族地區相對滯后的文化體制改革越來越成為束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障礙,這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特別是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了很大的壓抑,文化人才大量流失,文化原創能力降低,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受到削弱。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制約著文化發展的障礙隨處可見。概括說來,制約民族地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各種弊端和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緩慢 受經濟總量偏小的影響,民族地區目前的人均收入剛超過1000美元,處于全國的中下等水平。廣大的群眾還未實現小康的生活水平,他們的收入主要用在了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上,因此很少有錢來進行文化產品的消費。物質條件的落后決定了精神消費的水平,這是制約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和阻力。
(二)文化管理體制滯后 政府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實行國家統包統管為主的文化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抑制了文化事業單位和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致使文化事業發展缺乏活力。在管理上,政府沒有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企業做區分,文化事業單位沒有轉為企業,而是按照行政事業單位的模式和機制辦事,政企不分,缺乏效率,只講投入,不講效益,造成文化資源的浪費。政府對文化事業實行統包統籌,集政、事、企為一體,造成政事、政企不分、管辦不分,使得一些文化主管部門成為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這些文化單位的領導者既是政府的公務員,享受公務員的待遇,又具有國有事業性質,享受著事業單位的各種優惠政策,同時還是企業的主管,享受著企業的工資、獎金、福利,這些既得利益使得他們缺乏改革的動力。
(三)文化市場發育滯后 在觀念上,人們還沒有把文化生產力看作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營性的文化產業認識模糊,特別是對文化市場存在顧慮。群眾對盈利性的文化產品不愿去消費,造成文化市場不能充分發展。加上文化商品的內容老化,流通渠道不暢,限制了文化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政府領導在機制上缺乏市場意識,沒有建立起包括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等資源方面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在實踐中沒有充分開發把經濟效益當作文化產業的重要目標,結果造成了文化市場發育的不健全,文化產業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四)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法規 目前我們還未從立法上落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造成文化管理上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十分突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用行政審批和行政命令的手段來管理文化工作,文化管理部門權力過度集中,缺乏法制意識和民主集中制原則。一些重大的產業及活動可能因為領導一時的失誤而造成重大的浪費和損失。政府換屆或新的領導上來很可能會改變文化政策而影響了文化建設的連貫性。
(五)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設施落后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比較困難,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欠佳,加上政府缺乏前瞻性的文化體制改革,未形成健全的文化企業。加上投融資渠道單一,主要由政府投資,民間和社會資本被排斥在外,限制了文化企業的繁榮發展。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偏小,特別是對于社會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的財政支持不足,結果使得公益性的文化設施長年陳舊,在全省范圍內缺少一些標志性和綜合性的文化公共設施和娛樂場所。
(六)文化人才流失嚴重 民族地區過去在文化評比活動中多次獲得大獎,但有不少是聘用了省外的文藝人才和專家。由于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落后的影響,文化事業單位的工資待遇偏低,加上整個文化體制改革尚未實行,文化事業單位的分配機制和用人機制不當,使一些優秀的文藝人才缺乏工作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他們也逐步被內陸、沿海先進省市所吸引和挖掘,結果造成了民族地區文藝人才不同程度的流失,給文化事業的發展帶來循環性的困難。
四、進一步優化民族地區文化體制改革
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按照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要求,緊緊圍繞培育市場主體、整合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完善市場體系。
(一)在培育市場主體上求突破 培育文化企業,推動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是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在城區,要積極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形成更多有活力、有實力的文化企業,成為推動各門類產業發展、活躍文化市場的生力軍。同時要通過降低進入文化產業的門檻,鼓勵社會資本以各種靈活的形式進入文化產業,形成各類文化企業多方投入、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在農村牧區,扶持和引導各民族的民間文化傳人創立文化產業示范戶,以他們獨有的技藝絕活開發特色文化產品,成為民間文化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引導和支持文化底蘊深厚的村寨、鄉鎮作為各類文化產品生產的“專業村鎮”走向市場,帶動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
(二)在推進產業集聚上求突破 推進文化資源有效整合,使分散的資源集約化,是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整合文化資源,一是以資產或產權為紐帶,打破條塊分割、行政壁壘和行業壟斷,運用市場機制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兼并和重組,形成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使之成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這幾年,青海省積極整合文化資源,按照“一企一制、成熟一個、改制一個”的原則,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進行了公司制改造,著力在新聞出版、演藝等行業培育一批大型產業集團。青海省文化藝術服務公司改為公司制民營企業;青海工藝美術廠、青海人民劇院、青海省文化廳招待所改為國有控股、職工參股的有限公司;青海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省文物商店改為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省雜技團合并,組建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劇院;青海省京劇團、省話劇團、省平弦實驗劇團合并,組建了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在調整布局結構的同時,不斷完善演藝院團內部運行機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實行了全員聘任制,拉開了分配檔次,促進了藝術生產,增加了演出收入。與改革前相比,青海省民族歌舞劇院、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演出收入增長了45%。隨著改革的深入,還會繼續進行資源整合,推動形成更多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大型或較大型文化企業,帶動青海文化產業的發展。二是根據區域文化資源的稟賦特點和產業鏈相關效應,以中心城市為重點,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形成集約化程度較高、產業鏈較長的文化產業集聚區。三是著力打造混生性文化產業項目,尤其要把文化旅游與民族演藝結合起來,集合市場、資本、技術及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打造有市場前景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不斷形成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
(三)在打造文化品牌上求突破 優化文化資源配置,積極推進文化品牌建設,是提升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首先要梳理本地文化資源,花大力氣摸清文化家底,為打造文化產業項目和民族文化品牌創造條件。其次要加強對文化品牌的策劃。要把目標瞄準市場,不斷尋找資源與市場的“結合點”。三是加大對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品牌建設的投入,重點扶持那些民族個性鮮明、地域特色突出、社會需求廣闊、能形成較長產業鏈的文化品牌,使其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近年來,青海依托高原文化資源,打造了環湖賽、河湟民俗文化節、黃河文化節、郁金香文化節、熱貢文化和唐卡藝術節等一系列知名節慶品牌,建設了藏文化、黃河奇石、昆侖玉、排燈、皮影等一批文化產業園區,推出了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京劇《天馬歌》、藏戲《納桑貢瑪的悲歌》、民族歌舞《高天厚土》、秦腔《湟水情》及《六月六》《彩虹飛落的地方》《姜國王子》《青海·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等各類文藝佳作,擴大了青海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在培育文化市場上求突破 由于受人口居住分散、消費水平低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引導和培育文化市場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一是積極引導文化消費。深入研究本地區文化消費的特點,找出制約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通過多種方式拓展群眾文化消費的途徑,引導文化消費朝正確的軌道發展。二是積極打造文化市場平臺,既要大力發展書報刊、音像制品、文藝演出、工藝產品、推動市場上規模上檔次;又要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勞動力等文化要素市場,有效解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三是大力發展市場中介組織,為文化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進一步活躍文化市場。四是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培育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文化投資者到民族地區創業。
(五)在優化發展環境上求突破 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加快形成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和保障機制。要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社會管理轉變,切實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切實把各項政策用好、用足、用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逐步增加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發展投入的同時,抓緊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積極探索建立文化產業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多種形式,支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要加快文化產業投資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組織文化產業項目推介會,發布相關信息,為文化產業融資提供必要條件和優質服務。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建立與文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為文化產業人才創業提供必要的條件。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